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加班到深夜,饿得前胸贴后背,随手从便利店拿了包香肠;或者带孩子外出,为了省事,在小摊上买了几包蜜饯;再不然,就是逢年过节,家里亲戚送来一箱箱“网红零食”,拆开一看,五颜六色,香气扑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加班到深夜,饿得前胸贴后背,随手从便利店拿了包香肠;或者带孩子外出,为了省事,在小摊上买了几包蜜饯;再不然,就是逢年过节,家里亲戚送来一箱箱“网红零食”,拆开一看,五颜六色,香气扑鼻。
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上去方便、美味的“食品”,很多都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防腐剂”。不是说防腐剂不能用,而是有些食品,用得太狠了。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那些你日常可能一口接一口吃下肚的“零嘴”,如果不加节制,时间一久,不光肝会出问题,肾也可能悄悄“罢工”。
别以为只有“工业品”才需要防腐。早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就记载过一些天然防腐物,如盐、醋、姜汁等。
而现在的食品工业,讲求效率和保质期,天然的早被淘汰,换上的是化学合成的山梨酸钾、苯甲酸钠、亚硝酸钠这些“现代防腐三剑客”。
别看它们名字拗口,个个可都是“老资格”。比如苯甲酸钠,主要用于酸性食品,比如果酱、饮料、泡菜;山梨酸钾则是很多肉制品、糕点的常客;至于亚硝酸钠,它是腌制肉类的“灵魂伴侣”,不光防腐,还让肉色鲜亮,看着就有食欲。
问题是:这些东东,吃进去后,身体真的能“笑纳”吗?
肝是人体的“化工厂”,肾是“清洁工”。你吃的所有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最终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再由肾脏排出。可要是天天吃含高防腐剂的食品,肝肾就像加班不领工资的员工,日夜不停地处理这些“化学垃圾”。
有研究指出,长期摄入过量山梨酸钾,会引起肝细胞轻度变性,甚至影响肝功能酶的表达(来源见文末)。而亚硝酸钠就更“狠”了,它在肠道内与蛋白质代谢产物结合,能生成亚硝胺——这可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之一。
你以为肾脏就能安然无恙?想得美。肾小球和肾小管在代谢这些化学物质时,负担加重,久而久之可能出现蛋白尿、肌酐升高等异常指标。这可不是吓唬你,是《中华肾脏病杂志》里写得明明白白的。
有一次门诊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说自己最近老感觉疲惫、口干、尿少。我顺口问了句:“最近吃什么?”她说:“也没啥,就是最近喜欢吃蜜饯,尤其是那种话梅,一天能吃一大包。”
我一听就觉得不妙,赶紧安排了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肝酶有轻度升高,尿检也出了问题。后来一查,她常吃的话梅,防腐剂超标被通报过。
生活中这些“小零食”,真不是“嘴巴一时爽”的事儿,吃多了、吃久了,身体的报警器就响了。
这句话我听过太多次了。
问题是,你吃的不是“那一口”,而是长期、反复、重复的“那一口”!防腐剂的伤害不是一次性的暴击,而是像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地“磨”你的肝肾。
现代饮食没有人只吃一种东西。你早餐喝了瓶乳酸菌饮料,中午来根火腿肠,下午来包果脯,晚上再来点卤味小吃——你以为你吃了四样?错,你吃进去的,可能是同一种防腐剂的四倍剂量。
这就好比你每天只拿一个碗接水,觉得不多,可你接的是水龙头没关的水,24小时不停流,哪天溢出来了,你还惊讶什么?
我们不是说所有防腐剂都不能碰。就像中医里的毒药入药,关键是看怎么用、用多少、用多久。
国家标准早就定好了各类防腐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比如亚硝酸钠为0.07mg/kg体重,如果你体重60kg,那每天摄入不能超过4.2mg。可问题是,你知道你今天吃进去多少了吗?
不同人群的耐受度也不同。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对这些成分更敏感。儿童代谢功能未发育完全,孕妇肝肾负担本就重,再加点“化学助攻”,身体哪吃得消?
有人问:“那我以后是不是只能喝白开水、啃生菜了?”当然不是!
你完全可以吃得开心又放心,只要你掌握几个生活化的小技巧:
逛超市时,别光看包装,要会看配料表。看到那种“配料表一排排像作文比赛”的,建议放回架上。食品不是论文,越复杂未必越高级。
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保质期越短,说明防腐剂加得少,或者根本没加。比如手工酸奶、现做面包,这类吃起来更安心。
别把零食当正餐,更别当习惯。就像你不会天天穿婚纱、打领结,零食也是“偶尔来一下”,别“顿顿不离嘴”。
多吃新鲜食材,自己做饭。你自己炒的青菜、煮的汤,哪怕简单,也比街边小摊那锅炖了一下午的“网红卤味”更靠谱。
你知道吗?有些防腐剂还会“变身”影响神经系统。比如苯甲酸钠,在某些条件下与维生素C共同反应,可能产生苯——这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
再有些研究发现,儿童摄入过多防腐剂,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虽然机制还在研究中,但这足以引起家长的警觉。
所以说,防腐剂不是“吃了马上要命”,但也绝对不是“吃了百无禁忌”。它们像那些“讲义气”的哥们,关键时候能帮你一把,但要是天天来串门,你家迟早得出问题。
说到底,我们不是在“妖魔化”防腐剂,而是想提醒你:吃东西这事儿,别只图嘴巴过瘾,后面还有个“身体小账本”在记账。
那些你觉得“吃不出事”的零食,可能正在悄悄积累“健康债”。等哪天身体来个“暴雷”,你才后悔当初没看清配料表,可就晚啦!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强,刘伟,等.食品添加剂对肝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4,45(10):111-116.
[2]李芳,陈静.常见食品防腐剂的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4):298-302.
[3]刘晓慧,赵志强.食品防腐剂与儿童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5,33(3):285-289.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