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闽水映芳菲 | 镜头架起连心桥 妙笔生花润边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11:37 1

摘要:2024年11月8日记者节的清晨,福建省第九批龙岩援疆干部人才刘艳晖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两本红色证书。新疆新闻奖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作为深耕媒体行业多年的老兵,她比谁都清楚新疆自治区最高级别新闻奖项的分量。

当福建的温润海风

遇上天山的辽阔壮美

当“爱拼会赢”的八闽精神

融入边疆建设的宏伟篇章

有这样一群“闽姐姐”

跨越山海

奔赴万里之遥的新疆

今天,“天山闽水映芳菲”专栏将带您走近福建援疆女记者,领略在祖国西北边陲傲然绽放的别样芳华!

2024年11月8日记者节的清晨,福建省第九批龙岩援疆干部人才刘艳晖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两本红色证书。新疆新闻奖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作为深耕媒体行业多年的老兵,她比谁都清楚新疆自治区最高级别新闻奖项的分量。

从闽西到天山,这位来自龙岩市融媒体中心的援疆干部,始终带着记者的职业敏感与热忱,用文字记录援疆故事,用镜头定格民族团结瞬间。这两份证书,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肯定,更为这段跨越山海的援疆岁月,添上了最生动的注脚。

《新疆人在闽西》系列报道、“呼必应”平台融合报道分获新疆新闻奖

脚步丈量大地,笔尖讲述新疆

2023年5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家乡的期盼,刘艳晖毅然踏上了新疆昌吉州的土地,对口支援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她深知肩头担子的分量——这不仅是光荣的政治任务,更是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环,关乎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发展。刘艳晖迅速融入新环境,以一片赤诚,在岗位上默默耕耘。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人,刘艳晖的身影活跃在呼图壁县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她发挥专长,用镜头和文字捕捉城市建设的脉动、文化活动的风采、生态保护的成果和农产品丰收的喜悦。一篇篇图文报道,一个个生动短视频,从《呼图壁零距离》到家乡的《龙岩新闻联播》《闽西日报》,再到央视、《新疆日报》《光明日报》等重量级平台,呼图壁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这片土地的美誉度。

她尤其关注“十四五”重点援疆项目——菌草产业。从破土而出的嫩芽到丰收的喜悦,刘艳晖全程跟踪,详实记录。这些饱含深情的报道在《新疆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刊播,展示了援疆产业的丰硕成果。

2023年7月,呼图壁融媒体中心传来喜讯——昌吉州首家5G智慧电台FM104.3正式开播。刘艳晖带领团队整合资源,推出一系列听众喜爱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她还牵头完成了“龙呼情”工作室的建设,依托工作室组织基层记者和编辑参加两地新闻采编交流活动,手把手指导当地同事提高无人机拍摄、视频剪辑等方面的技能,推出了《菌草山海情 闽昌一家亲》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激荡文化共鸣,铸牢团结根基

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福建援疆龙岩分指挥部出台了《“石榴花开”农牧区妇女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暨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子方案,重点对18-45周岁有需求的少数民族妇女进行培训,采取“语言+技能”双轨并行的培训模式,在全县范围掀起了学用国通语新热潮。

刘艳晖主抓这项工作的推进,发挥国家一级播音员的特长,深入各基层社区,面对面指导学习,学习拼音,纠正发音,教学朗诵,参与评测,积极推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以来,培训班已开设15期,共有504名农牧区妇女参加培训,1700余人参与各项活动,116人参加GYC 二级国通语测试,通过率100%,帮助更多妇女通过学用国通语走出家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家庭收入。

她的目光还投向了更小的幼苗。为让爱国主义教育浸润童心,她与教育工作者反复研讨方案、优化内容、精心设计。今年3月,福建援疆龙岩分指挥部创新打造的中华文化符号校园文化主题展板,在全县29所幼儿园全面推广,覆盖各族幼儿3405人。展板上国旗、国徽等图案设有感应装置,小手轻轻一触,清晰的语音讲解随即响起。爱国主义教育以“可触可视可听”的方式,悄然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辛勤耕耘,终获硕果。刘艳晖不仅摘得新疆新闻奖,更获评新疆昌吉州2023年度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当第九批(上)援疆工作临近尾声,她对这片奋斗过的土地已难舍难分。为了延续这份事业,她主动申请留任,作为第九批(下)援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扎根边疆,用热忱和担当,为边疆建设贡献一名媒体人的光和热。

来源:闽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