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杭大运河的浊浪拍打着山东武城的堤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夏,一支满载江淮布帛的漕船队驶入贝州水域。船工们裸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古铜色光泽,缆绳深深地勒进肩胛,号子声穿透河面薄雾:“起哟——嗬!落哟——嗬!”纤绳紧绷如弓弦,货船犁开浑浊的浪,缓缓靠向南
古贝春康熙年间窖池
京杭大运河的浊浪拍打着山东武城的堤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夏,一支满载江淮布帛的漕船队驶入贝州水域。船工们裸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古铜色光泽,缆绳深深地勒进肩胛,号子声穿透河面薄雾:“起哟——嗬!落哟——嗬!”纤绳紧绷如弓弦,货船犁开浑浊的浪,缓缓靠向南运河畔的“天下北库”。此刻,他们不会想到,脚下沉积的河泥,将在339年后重见天日,为回溯悠远的白酒酿造历史提供断代样本,为破译中国白酒的基因密码提供全新的探索。
天下北库:运河哺育的酒窖母体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于建德六年(577),废清河郡置贝州,武城县从此属贝州管辖。随着隋唐时期大规模修建大运河,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人”字形大运河网络。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还开挖疏通了永济渠(今洛阳到北京)。新永济渠段是沿用古屯氏河道再修缮挖掘得来的,唐朝时它自南而北途经永济县城、贝州武城、贝州安德,经武城四女寺向东北入南运河。此时的贝州城已成为全国水路交通大枢纽。《全唐文·颜鲁公行状》载:“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贝州(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意思是说,江淮郡的布匹沿运河运到北方,储存在此以供北方的军队使用,便有了“天下北库”的称誉。当时贝州城墙高耸,垛口处可见南来北往的漕船如过江之鲫。《资治通鉴》曾载此处“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甲杖兵器堆积如山。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池,在唐代便得名“天下北库”。运河在此分成三股水道:向南通济渠(御河清河)帆影如云,向北永济渠(南运河)樯橹相接,向东的支流则滋养着两岸酒坊。
大运河漕运繁荣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途经沙丘城(今武城),饮罢当地烈酒挥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看似讥讽的言辞,反透出贝州酒的浓烈。运河带来南方的糯米、北方的粟米,更送来四海商贾。当船工在油坊码头卸完货,总要痛饮三碗烧酒,吼一声“喝好酒,贝州走!”这声号子从北宋熙宁年间响起,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老城镇的酒香里飘荡。
寻泥记:元素指纹中的时光密码
2023年盛夏,山东建筑大学隋玉武教授带领13人团队踏进老城镇大运河故道,对酿酒遗址展开了探寻和确认。绿油油的玉米地里,洒下他们晶莹的汗水,古村镇的街角处,留下他们与老人促膝长谈的身影……当上万字的普查报告终于完成,包括老厂窖池群在内的5处酿造遗址摆上案头。隋教授睿智的目光望向老厂:采样,应从老厂清代窖池群开始!
冬天来了,霜花凝结在钻头上,映射着清代窖池群斑驳的砖壁。他们在老窖车间采集五百余份窖泥样本,如同在运河故道打捞文明的碎片。一袋袋泛着黝黑光亮的窖泥样本被分层次提取出来,小心翼翼地装入特制塑料袋中,等待它们的将是一场漫长的时光倒流……
窖泥样本检测
“有机质含量10%以上的样本优先!”实验室里,研究员对着数据册勾选。热解重量法测定显示,编号1-4的窖泥有机质达10.93%,编号3-5的样本竟含32.9%有机质——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层的泥样,即将接受元素的审判。
X射线荧光光谱仪嗡嗡作响,22种元素在屏幕上闪烁。磷元素率先显露锋芒:f2-7号样本五氧化二磷含量达1.6368%,f3-5号样本飙升至2.8684%,而现代普通土壤的磷含量通常不足0.5%。研究证实,酿酒过程中酵母菌代谢沉积的磷元素,与窖龄呈显著正相关。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年代累积,窖泥中镁、锰等金属元素持续富集,形成独特的“元素指纹”。
断代革命:碳同位素修正千年误差
传统碳十四测年法遭遇瓶颈——窖泥中混杂的植物残体导致年代数据漂移。正如元代工匠改造隋唐运河取直卫河,科研团队创造了“多参数理化筛选+碳同位素修正”技术体系。
“植物碳同位素δ13C值普遍低于微生物。”技术负责人指着质谱图解释。通过分析窖泥有机质的碳氮比及δ13C值,团队成功剥离了杂草根系等干扰物。当编号3-5窖泥样本在加速器质谱仪中结束最后检测,1684-1733年的年代区间在屏幕跃出——这正是康熙平定三藩后着力治河的盛世。
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了关于古贝春清代窖泥研究项目简鉴定会
2025年4月27日,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鉴定会上,泰山学者刘建军郑重宣布:“该成果综合评分95.9分,整体居国际领先水平。”此刻,实验室里编号f2-7的窖泥样本静静陈列在培养箱中,其元素构成与《中国运河志》记载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武城段运河沉积物数据高度吻合。
微生物的史诗:活着的历史记忆
这些深褐色的窖泥,实则是微生物构建的“活体档案馆”。康熙年间的酵母菌虽已消亡,其代谢产生的金属元素却如石刻般保存。现代检测发现,古窖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分泌物正是“窖香”的来源。正如北宋知州李绎在贝州大旱时以酿酒业赈济灾民,这些微生物也在持续进行着生命的赈济——将三百年前的酿酒智慧,馈赠给今天的杯中琼浆。
古贝春酒厂旧址全景
站在老城镇酒厂遗址(东经115.898度,北纬37.137度),但见运河故道在夕阳下泛着金辉。339年前,康熙帝的治河大臣曾在此巡视堤防;今天,科学家们从窖泥中打捞出时间的密码。当电子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影像投射在实验室屏幕,恍惚可见运河帆影在其间流动——那是康熙年间南粮北运的漕船,载着江南的糯米、山东的高粱,最终沉淀为窖泥中的元素记忆。
运河水流走了三百年帆影,唯有窖泥中的微生物,仍在吟唱古老的酒曲。当现代科技揭开康熙窖池的面纱,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断代数据,更是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酿造文明的恒久基因。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