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人把长白山写进国歌里,当成民族象征,觉得它代表着永恒的精神。但现实中,长白山不光是中国领土,还牵扯到朝鲜。
韩国国歌的开头就是“直到东海水枯,白头山岩石朽烂”,这白头山其实就是中国的长白山。
韩国人把长白山写进国歌里,当成民族象征,觉得它代表着永恒的精神。但现实中,长白山不光是中国领土,还牵扯到朝鲜。
尤其是金日成,他对长白山情有独钟,1962年,金日成通过条约分走了长白山的一部分。
长白山是东北亚最高的火山,海拔两千多米,天池是它的火山口湖,水深三百多米,是中国最深的湖泊。
历史上,长白山一直是中国领土,从清朝时候就明确了。康熙年间,清政府派人去勘界,跟朝鲜那边定下界线,用石碑标明。
朝鲜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长白山周边是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两国边界就沿着这些河走。
但朝鲜人从古代起就把白头山当成神山,说他们的祖先檀君出生在那,民族神话啥的都绕着这山转。韩国国歌里提到它,也是在延续这个传统,强调民族韧性。
金日成跟长白山的关系特别深。
他原名叫金成柱,父亲是反日人士,1920年全家逃到中国东北避难。那时候日本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殖民统治非常狠,很多朝鲜人跑到中国东北搞抗日。
金日成在吉林上学,接触到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反帝青年同盟,1930年搞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31年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在安图县附近拉起抗日游击队,在长白山周边打游击。
那些年,日本人在东北搞伪满洲国,派兵围剿抗日联军。
金日成带队在山里转战,1935年当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师师长,指挥过几次战斗,比如1937年的普天堡战斗,袭击日军警察局。日本人悬赏抓他,叫他“一心匪”。
1940年,抗日联军被打得差不多了,金日成带残部撤到苏联,接受训练。
1945年,日本投降,金日成回朝鲜,当上领导人。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当最高领导人,1949年,成为劳动党委员长。
1950年,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军队南下差点统一半岛,但美军介入,退到三八线。中国志愿军入朝帮着打,1953年停战。
战后,金日成巩固权力,把长白山宣传成革命圣地,说自己在那出生和打游击。
其实他出生平壤,但朝鲜官方说法是出生白头山密营,塑造“神话”。朝鲜人把白头山当成民族起源地,金日成借这点强化统治。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闹掰了。
苏联1956年批判斯大林,中国不同意,1960年苏联撤专家,停援助。中国内外交困,苏联想拉拢周边国家给中国添堵。
朝鲜当时穷,靠苏联和中国援助。金日成在两国间玩平衡,1961年跟苏联签友好条约,又跟中国签。
1962年,他直接向中国提出调整边界,要长白山部分土地,包括天池。
理由是长白山是朝鲜革命基地,跟金日成抗日历史绑在一起。朝鲜官方一直强调白头山是他们的精神高地,国歌虽然是韩国的,但半岛人都视这山为共有象征。
中国当时压力大,边境稳定重要。周恩来于1962年10月去平壤谈判,跟金日成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
条约规定鸭绿江和图们江是界河,长白山成界山,天池分界,中国得45.5%,朝鲜得54.5%。附近1200平方公里土地划给朝鲜,包括几个山峰。
白头峰是最高点,归朝鲜,他们改名叫将军峰,以纪念金日成。1963年,条约生效,1964年在北京签议定书,立界碑。
这事在中国国内有争议,有人觉得亏了,长白山是中国固有领土,为什么让出去。但从大局看,中国稳住了边境,避免跟朝鲜闹僵,苏联也插不进手。
朝鲜得手后,把白头山开发成旅游地,建纪念碑,宣传金日成传奇,朝鲜用这山强化意识形态。
1994年,金日成去世,享年82岁。金正日接班后,说自己出生白头山,继续神话。然后再到金正恩,金正恩也一样,他在2020年骑马登白头山,强调“白头山血统”,媒体大肆报道。
韩国国歌依旧没变,继续唱白头山。
韩国虽然国歌唱白头山,但实际控制在朝鲜和中国手里。韩国人有时抱怨,说长白山该是他们的,但现实是南北分治,韩国连北边都够不着。
这事反映出领土问题的复杂性。
长白山不是单纯地理,是民族情感的载体。韩国国歌用它象征持久,朝鲜用它绑领导权威,中国从实际控制出发。
1962年的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但也留下不满。有人说中国让步是战略需要,那时中苏对立,朝鲜是缓冲。
苏联给朝鲜援助,鼓励他们提要求,中国不想两面受敌。金日成抓住机会,推进领土主张。他不是英雄,就是个现实政客,利用历史和关系占便宜。
长远看,条约维持了和平,中朝边境几十年没事。
现在长白山天池游客多,中国侧开发好,朝鲜侧也开放点,但朝鲜经济差,开发有限。韩国人去长白山旅游,还得从中国走。
半岛统一遥遥无期,长白山归属估计不会变。条约是国际法认可的,改动难。
参考资料:
1、朝鲜电视台播出金正恩骑马登白头山画面,强调“白头山血统” 澎湃新闻 2020-01/03
2、金正恩与飞行员登长白山 称系朝鲜“祖宗山” 中国新闻网 2015-04-19
3、朝鲜播金正恩登顶长白山画面 金正恩时代或开启 国际在线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南京说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