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科学家在人体血液中发现病毒碎片,或解开长新冠之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0:41 1

摘要:这项刚刚(8月12日)发表在《感染》(Infection)杂志上的研究,可能颠覆我们对新冠后遗症的认知,为全球数千万被“长新冠”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新冠病毒可能从未离开!

科学家首次在长新冠患者的血液里,抓到了病毒悄悄留下的“碎片”铁证!

这项刚刚(8月12日)发表在《感染》(Infection)杂志上的研究,可能颠覆我们对新冠后遗症的认知,为全球数千万被“长新冠”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 01 一个缠人的“幽灵”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距离新冠“阳康”已经过去数月甚至一两年,却依然被无休止的疲劳、脑雾、呼吸困难和运动后的极度不适所折磨?

这就是“长新冠”(Long COVID)。它就像一个缠人的幽灵,医生看不见,仪器测不出,只有患者自己知道有多痛苦。长期以来,长新冠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症状自述,缺乏一个客观、精准的检测指标,这让无数患者在求医路上备受煎熬,甚至被误解为“疑病症”。

但现在,情况可能要改变了。

◆ 02 科学家如何“活捉”病毒碎片?

来自美国希望之城旗下平移基因组学研究所(TGen)和伦德奎斯特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他们没有去寻找完整的病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病毒在体内留下的“蛛丝马迹”。

他们猜想,如果病毒还在体内潜伏,那么它的某些部件,很可能会搭乘我们体内的“快递小车”——细胞外囊泡(EVs),在血液里四处流动。

这些病毒碎片就像是病毒大军撤退后,不小心掉落在战场上的“弹壳”,如今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研究团队招募了14名确诊的长新冠患者,在他们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康复训练前后,多次采集了血液样本。

第一步:筛选“快递盒”。他们从血液中,用精密技术分离出这些纳米级的细胞外囊泡(EVs)。

第二步:开箱“验货”。利用极其灵敏的质谱分析技术,他们打开了这些“快递盒”,并仔细检查里面的“货物”。

结果令人震惊!

他们在这些囊泡中,检测到了65种独特的蛋白质片段,而这些片段全部指向了新冠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复制酶多聚蛋白1ab(Pp1ab)。这个蛋白是病毒自我复制的“关键引擎”,是人体自身不会产生的。

更关键的是,每一位参与研究的长新冠患者,都在至少一次的血样中被检测出了这些病毒碎片!作为对比,研究人员分析了在疫情爆发前收集的健康人血液样本,结果一无所获,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病毒的踪迹。

铁证如山!这不再是猜测,而是在实验室里被精准捕获的‘幽灵’真身。

◆ 03 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

这个发现至少有两大突破性意义:

长新冠的首个“生物标志物”来了!

这意味着,我们未来或许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抽血,就能客观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长新冠。这将彻底改变目前仅凭症状诊断的困境,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病毒可能真的“潜伏”在体内!

这一发现为“病毒持续存在”假说提供了迄今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病毒的碎片能在感染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研究中平均为17个月)依然在血液中被发现,这强烈暗示病毒可能在某些组织(如肠道、大脑或肌肉)中建立了“秘密基地”,持续释放这些物质,从而导致了绵延不绝的全身症状。

我们追寻的,或许不只是病毒的“影子”,而是它藏在身体深处的“巢穴”。

◆ 04 我们离终点还有多远?

当然,科学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在迷雾中点亮一盏灯。我们看到了光,但前路依然漫长。

研究人员也坦言,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待解的谜团。比如,检测到的病毒信号比较微弱,且并非在每个时间点都能稳定检出。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碎片究竟是来自一个仍在缓慢复制的“活”病毒库,还是仅仅是当初那场免疫大战后,身体正在不断清理的“细胞垃圾”? 回答这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无疑是长新冠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工具,去理解这个困扰全球的健康难题。从找到它,到理解它,再到战胜它,我们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对于所有仍在黑暗中摸索的长新冠患者来说,这束光,就是希望。

参考文献:

Asghar Abbasi, Ritin Sharma, Nathaniel Hansen, Patrick Pirrotte, William W. Stringer. Possible long COVID biomarker: identification of SARC-CoV-2 related protein(s) in Serum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fection, 2025; DOI: 10.1007/s15010-025-02612-x 19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