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失败还是胜利?(10):持续的海空对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0:54 2

摘要:5月29日,星期三。清晨的敦刻尔克地区下起了雷雨,云层低垂,很不利于德国空军的行动。可此时与之对战的皇家空军的情况更为窘迫,在面临德军很快将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的背景下,他们只能尽量节省地使用战斗机。

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

5月29日,星期三。清晨的敦刻尔克地区下起了雷雨,云层低垂,很不利于德国空军的行动。可此时与之对战的皇家空军的情况更为窘迫,在面临德军很快将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的背景下,他们只能尽量节省地使用战斗机。

根据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道丁将军提交给战时内阁的数字、在西方战役的前十天,英国空军在法国就损失了250架飓风式战斗机。而当时英国每天想风的产量只有区区4架,这让战斗机司令部甚至发出了“已经没有充足的战机可用来执行持续不断的空中掩护”的警告。

为力图保证“最重要时段”——主要是白天——的空中掩护(例如在5月27日,英军虽然共出动了22波次的巡逻机群、但平均每波次的出动数量却明显不足——仅有8架,德国空军可以毫不费力地突破这种虚弱的掩护)、英国空军开始派遣较大规模的巡逻机群——有时最多达到4个战斗机中队——以便驱逐德国空军的攻击机群。但这样做的“副作用”也很明显,每次的英军飞机的巡逻时间被大大拉长,有时甚至超过一个小时。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并不鲜见、因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虽然在当时称赞皇家空军甚至夸大其战果的报道充斥在官方的宣传中(例如在5月29日的战报中,皇家空军声称在敦刻尔克击落了67架德军飞机,自己仅损失19架。但实际上当天德国空军只有18架飞机被击落)然而事实上,就连海军的拉姆齐将军也对空中支援提出了严厉的指责:“由救援船只的船长们那里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虽然从船上的观察中,他们相信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必定能展现出英勇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皇家空军能否在这一撤退行动达到最高潮时提供空中掩护表达出失望和怀疑的感觉。”在敦刻尔克受尽空袭折磨的英国远征军的士兵们对此则更是气愤不已,在撤回英国后可怜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们经常被他们的友军强势围观。

(上图)5月29日上午沉没于敦刻尔克港以东的“莫纳岛”号,这艘船是“发电机”行动发起时第一艘派往救援的船只,它的沉没给整个救援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这一天开始,第11战斗机中队开始实行每波次出动四个中队集群巡航,这保证了同一时间在敦刻尔克上空的战机数量优势但出动架次和波次均比前一天有所降低——巡逻波次由11次降低到9次,出动架次由321架次降低到275架次。

英国皇家海军的“手榴弹”号驱逐舰,照片摄于1936年该舰刚刚服役时。

尽管英国空军的出动频率有所降低,但在整个上午的大概九个小时里,低矮的云层阻碍了德军飞机的行动。可到了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室军抓住英军巡航的间隙对敦刻尔克进行了5次大规模空袭,其中有2次根本没有英军的飞机阻截。在德机进行的175架次的轰炸中,只损失了4架来自第1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的He111和4架来自第1教导联队第2大队的Ju88。而为他们护航的Me109则击落了7架“喷火”和7架“飓风”,自身损失仅为6架。

(上图)“麦卡利斯特”号货轮,隶属于克兰航运公司。该公司于1877年在利物浦成立,几年后公司迁到了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早期主要经营客运业务,航线遍及印度、波斯、南非和北美。20世纪初开始涉足货运业务,到30年代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货运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的众多商船都曾经被英国海军征用,由于其船长的袖章同英国海军极其相似,因此克兰公司也被称为“无处不在的苏格兰海军”。当然在二战中该公司的损失也非常惨重,有30艘货轮和商船被击沉。

最大规模的一次空袭发生在下午3点,德军第8航空军(得到了第1俯冲轰炸机联队的加强)派出180架斯图卡对近岸船只进行了轰炸,阻击他们的仅有第56中队。由于实力悬殊,英军在损失2架“想风”战斗机的情况下仍然没能取得任何战果。半小时后,第二波次到达的第30轰炸机联队和第1教导联队的Ju88也加入了战团。三个多小时后,当第三波次出击的55架斯图卡返航时,已经给联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首当其冲的便是正停靠在敦刻尔克港附近装载人员的舰船,空袭过后英国驱逐舰“手榴弹”号被击沉,另外五艘船只遭重创,造成了舰上55名水兵阵亡,114人受伤。

在东面的布雷海滩,1105吨的“比迪福德”号护卫舰12米的船尾被整个炸飞( 16名水兵和12名士兵阵亡,20名水兵受伤),为避免沉没只得抢滩搁浅;两艘老式500吨级的扫雷艇在返航途中也被击沉,其中一艘搭载的360名士兵和绝大多数船员都葬身鱼腹。此外,尤为宝贵的5艘大型运兵船和3艘小型拖网渔船也在下午的空袭中被击沉。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最惨重的损失还是克兰航运公司的6787吨的“麦卡利斯特”号货轮,当时她装载着8艘新式突击登陆艇到达马洛浴场,在刚刚开始装运部队时就遭到了多次轰炸并燃起了熊熊大火。

这艘在海滩外沉没的“大家伙”在其后几天还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由于目标太过明显、后来的德国飞机在她的残骸上倾泻了大量弹药。

(上图)奥托·施尼温德,德国海军大将。1907年加入德国海军,一战时是一名杰出的鱼雷艇艇长,德国投降后率领手下一支鱼雷艇支队在斯卡帕湾自沉,随后被英国俘虏。

同时,德军的斯图卡还在敦刻尔克港袭击了法国海军首批参与“发电机”行动的3艘军舰(隶属于第6鱼雷艇支队)。其中“西北风”号大型鱼雷艇被击伤,只得退出战斗。但另外两艘军舰在撤出前还是运走了1084人。在返航时,“龙卷风”号驱逐舰从一艘沉没的英国扫雷艇上还救起了158名英国士兵。此外,法国的2艘3200吨的大型轮船和2艘750吨的小型轮船以及3艘比利时拖船也在空袭中葬身海底。

(上图)战争结束后一艘投降的德军S艇,从艇体上标绘的黑色老虎标志可以看出,该艇来自第4S艇支队。而战争早期的改型鱼雷快艇装备有2座鱼雷发射管,航速高达35节。在敦刻尔克战役期间是夜间伏击的主要力量,战绩颇丰。

在英国空军竭力消除德机威胁的同时,另一场和德军S艇的殊死战斗正在海上展开。早在5月26日,OKW总参谋长凯特尔将军就如何组织联军撤退的问题征询了海军参谋长施尼温德中将的意见。施尼温徳在两天后致OKW的回复中表示鉴于英吉利海峡航道狭小,水深不够。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都不适合在此作战。唯一可用的是刚从博尔库姆岛(Borkum)基地转移到瓦尔赫伦岛(Walcheren)前进基地的2个鱼雷快艇支队。他们在几天前就开始崭露头角:5月22日晚S21和S23在敦刻尔克以西击沉了法国驱逐舰“美洲虎”号。可惜的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联军的重视、这让联军在其后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上图)英军驱逐舰“戒备”号,二战爆发时,该舰已是一艘37年舰龄的W级老舰了。装备有4门4英寸舰炮和2个三联装鱼雷发射管。5月29日凌晨被德军S艇击沉,由于当时大部分人员正在船舱内睡觉,最终舰上640人中只有1名人员撤离和25名舰员幸免于难。

5月28日午夜,当运载640人的“戒备”号驱逐舰通过Y航线返航时,在克温特浮标附近遭到埋伏于此的德军第l鱼雷快艇支队的袭击。当时对很多救援船只来说,空袭仍然是最为致命的威胁。为了避免在夜间反光的水面留下航迹,船只在沿法国海岸一线航行时都尽量放慢航速以免被德机发现。“戒备”号驱逐舰也不例外。29日零时40分,当它通过克温特浮标转向时,被威廉·齐默尔曼上尉的S30发现。S30发射的第二枚鱼雷将“戒备”号炸为两截,在15秒内就沉入了海底。由于该舰载运的大部分英军都在底舱,根本没有时间逃生,最终只有不到30人幸存下来。

(上图)英军最新型的G级驱逐舰“格拉夫顿”号(1.350吨) ,于1936年服役﹒装备有4门4.7寸速射炮,8座鱼雷发射管以及2座点50)勃朗宁防空机枪、5月29日凌晨被德军162潜艇击沉,这也是“发电机”行动期间唯一被德军潜艇击沉的驱逐舰。

然而祸不单行的是,正当来往舰船忙于救援“戒备”号的幸存者时,另外一艘德车11型潜艇———U62正在不远处等待猎杀的机会。2点50分,U62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格拉夫顿”号驱逐舰、当场就炸死了军官舱内的35名陆军军官。救援船只顿时乱作一团,就连“格拉夫顿”号的舰长查尔斯·鲁兵逊中校也在混乱中死于流弹。这艘救援船只很快又变成了被救援的对象。但“格拉夫顿”号此时已经侧翻,沉没的命运不可避免了.最终“伊凡霍”号驱逐舰发射的炮弹将它送入了海底。

英军驱逐舰“伊凡霍”号,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运回了1900+人

“格拉夫顿”号驱逐舰的悲剧让拉姆齐心疼不已,他在早晨甚至下达了“运载部队的船只不要停下来去救沉船的幸存者,而应通知附近的其他船只”的命令。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5月29日短短一天之内,联军方面就有3艘驱逐舰被击沉(其中就包括两艘刚服役四年的G级驱逐舰“格拉夫顿”号和“手榴弹”号,另一艘是老式的W级驱逐舰“戒备”号),6艘被击伤(包括3艘法国驱逐舰)。为了保存海军的作战能力,英国海军参谋长达德利-庞德上将决定将所有的新型驱逐舰(包括G级、H级.I级和J级的8艘)从敦刻尔克撤出。这样一来,拉姆齐将军手中只剩下了15艘旧式驱逐舰了、这些一战时期的驱逐舰不仅空间狭小而且缺乏足够的防空火力,充其量每昼夜只能撤退17000人。驱逐舰是整个运输舰队的主力。因此,这个决定将大大削弱船队的运送能力。

达德利·庞德( 1877一1943),英国海军元帅。

为此,拉姆齐只能冒险开通了布满水雷的X航线,不仅避开了已经抵达纽波特附近的德军重炮轰击,而且航程比原先使用的Y航线缩短了32海里,这弥补了驱逐舰不足带来的运力损失并提高了运输效率。当天上午,东堤的登船速度一度达到了每小时两千人。英国陆军部驻多佛尔基地的联络官劳埃德少将(Cyril Lloyd,1906- 1989)在傍晚时分发出的电报中乐观地写道:“海军装运计划现在接近最大限度效率。如不受天气和不太受敌人行动的影响,预期从敦刻尔克运送大约16000人,并从海滩运走15000人。”以这样的速度,29日这天原本估计可以撤出5万-6万人。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东堤的撤退行动顺风顺水之际,当晚七点,一名海军军官从拉潘打来电话误称敦刻尔克港因为下午的空袭被严重堵塞,撤退只能从海滩上进行。这致使英军船只得到命令在此后暂时放弃使用东堤。

(上图)正在东堤登船的联军士兵,从这张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堤的宽度仅够三四个人并排行走,依靠这样的条件,英军在几天时间里从这里撤出了数以万计的联军官兵,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奇迹。

即便这样,5月29日这一天、18艘驱逐舰、10艘运兵船.9艘扫雷艇和更多小型船只撤回的人数仍然达到了惊人的47310人(其中约有1880人受伤)。这几乎是此前数天所有撤退人数的总和。

正在东堤装运待撤部队的英军驱逐舰“快活”号,旁边是一艘沉没的渔船,可见当时的战况有多么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加尔各答”号防空巡洋舰创造了当天单舰撤回的人数的最高纪录——达1856人。此前、为了抵御日益猖獗的德军飞机,“加尔各答”号被一直部署在拉潘沿岸﹐为驻扎在拉潘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和聚集在岸边的船只人员提供防空火力。在弹药用尽后,该船开始接收由小船转运过来的士兵。此刻联军的处境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可喜的是经过4天的撤退,已经超过7万人从虎口脱险,撤退的人数和速度已经大大好过预期:而忧的是随着德军的步步紧逼、联军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为了运回更多的士兵,英国内阁在当天甚至做出了抛弃伤兵的决定.只是因为担架太占空间。敦刻尔克大撤退正进入最关键的时刻。

(上图)从这张战后德国空军航拍的照片可以看出,敦刻尔克港的内港港池基本被沉船和建筑物残骸所堵塞,即便是小船冒险进入内港也有搁浅的危险,因此在整个撤退过程中大多数联军都是从外港码头和防波堤登船撤离的。

在敦刻尔克以东、到达纽波特的德车第256步兵师主力在28日晚也经做好了进攻准备。幸运的是英军第4师第12旅和第22野战炮兵团(装备有24门25磅炮)此时刚好在从利斯河前线撤退到这里,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紧随第12旅右翼的是英军第10旅。此前一天、该旅刚刚在科术纳一伊普雷运河一线苦战了一整天。没来得及休整,他们就遭遇到了德军第208步兵师的进攻,防线岌岌可危之时,还是第11旅及时抵达了第10旅的右翼.进一步将防线延长到了弗尔内,才暂时化解了险情。然而好景不长,德军第56步兵师的一支自行车侦察部队于下午3点半抵达了弗尔内,很快就迫使城内的守军放弃了抵抗。

在敦刻尔克以西,英军第46师已经抵达了环形防线的外围,他们接到命令被部署在贝尔格以西的下科尔梅运河一线。但这支部队由于缺乏火炮和反坦克炮,力量已经非常虚弱。

(上图)英军“加尔各答”号防空巡洋舰,该舰属C.级卡利斯尔型轻巡洋舰,1918年竣工,排水量4200)吨,19.39年在加装了8门102mm高炮,4门40)mm“砰砰”炮和8挺12.7mm机枪后被改为防空舰。该舰是参与“发电机”行动中的舰只当中吨位最大的一艘。

在南边,英军第3师和第5师还坚守着从诺德斯霍特到波佩林赫之间的防线,以便让第5师和第42师的残部安全通过他们的防线进人敦刻尔克。此前,亚历山大的第1师第1、第3旅已经通过这里,抵达了沿下科尔梅运河的最后防线,而第2旅则到达了布雷沙滩等待撤退。"紧随其后的是第2师的残部、这个师在前期的战斗中遭到了重创,因而在到达马洛浴场后最先撤回了国内。

在更南方担任后卫任务的第44师此刻已经精疲力竭。29日一早、他们又遭到了60架斯图卡的攻击、造成100多人伤亡。师长奥斯本少将很清楚他的部队已经无法再承受德军的进攻了,因此他试图放弃阵地,加人通向敦刻尔克的撤退大军。上午10点他下令将部队分成两个纵队撤离猫山、希望能在第二天抵达海边。而被包围在卡塞尔的第145旅旅长萨默赛特准将由于没有及时接到撤退的命令,只得在原地坚守直到第二天晚上。

在包围圈的最南端,法军第1集团军已经彻底被德军分割、德军第16军和第27军终于在当日于阿尔芒蒂耶尔附近会师,法军的6个师被围困在了里尔附近、就连法军第1集团军司令普里乌将军也在斯滕韦克的指挥部里被俘。剩余的三万五千名法军残部在莫里涅少将的指挥下坚持战斗了3天,最终在弹尽粮绝之际才被迫投降。

法军第1集团军主力的覆灭意味着德军将会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敦刻尔克,这对英军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可是在这关键时刻,德军上下的视线却被另一场战役拉向了南方、对敦刻尔克战役的最终结局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未完待续……】

来源:明潭暗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