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走进永寿县甘井镇烟庄村的果蔬产业发展服务中心,29座现代化农业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初恋3号”和“青口蜜”圣女果挂满枝头,黄色的果实色泽鲜亮,绿色的果子青翠欲滴,宛如无数个小灯笼。村民们正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
村民在采摘圣女果。
8月6日,走进永寿县甘井镇烟庄村的果蔬产业发展服务中心,29座现代化农业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初恋3号”和“青口蜜”圣女果挂满枝头,黄色的果实色泽鲜亮,绿色的果子青翠欲滴,宛如无数个小灯笼。村民们正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
“这新品种就是不一样,口感好、特别甜!”村民郭念念一边采摘一边笑着说,“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一天能挣100块钱呢。”她手中的篮子已经装了大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烟庄村位于甘井镇西北方向,3个村民小组141户人家,曾以种植苹果、花椒为主。如今,这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现代设施农业的华丽转身。在410平方米的分拣中心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将经过农残检测的圣女果分级装箱,准备发往西安、咸阳等地的商超市场;隔壁的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手持“青口蜜”圣女果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人们,看这爆汁的样子,都是绿色认证的,放心下单!”
这片红火景象的背后,是烟庄村“党建引领、产业铺路”的生动实践。2020年以来,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让村民敢种、会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年轻人到山东学习大棚技术、赴杨凌考察新品种。学成归来,村里培养出28名本土技术员,这些“土专家”常年扎根大棚,从育苗温度控制到结果期水肥配比,手把手指导村民科学种植。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千把块,现在大棚圣女果亩产9000斤左右,按批发价算能挣3万多,技术员功不可没!”提起村里的大棚产业,村民们连连称赞。
产业要兴旺,品质是关键。烟庄村瞄准“短平快”市场,在品种改良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近年来,引进“青口蜜”“初恋3号”等高端品种,试种成功后迅速在大棚推广。目前西红柿亩产稳定在15000斤到20000斤,圣女果在8000斤到10000斤。今年新种了5个辣椒棚、10个豆王棚,蔬菜刚结出就被批发商预订大半。村里注册的“槐香烟庄红”商标已通过绿色认证,每批产品采收前都要严格检测农残,确保招牌越擦越亮。
不仅如此,烟庄村创新推行“4+X”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双轮驱动,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一方面,土地流转农户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14户参与流转的农户实现年增收3万元;另一方面,村民可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2024年全村累计发放劳务费28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产业发展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实惠:村集体连续两年为5名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每人发放5000元助学金;去年春节前夕,还为28位70岁以上老人送去慰问金和米面油等年货,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产业兴了,集体富了,就得让大家伙儿都尝到甜头,日子才能越过越有盼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清莹笑着说。
走对路子就能干出样子
走进烟庄村的现代化果蔬大棚,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蔬果的清香,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这个曾经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引领下,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从山东取经学技术到杨凌引种育新品,从培养本土技术能手到搭建电商直播平台,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里,都浸透着党员干部的担当和村民们的汗水。大棚产业的建设,不仅打通了农产品出村的“绿色通道”,更构建起“租金+薪金+收益”的多元增收机制。
乡村振兴,唯有找准产业、凝聚人心、实干为先,小产业方能成就大作为。(杨环)
来源:中国永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