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女士说起沉迷于手机的父亲,一脸无奈:“知道我爸会刷手机打发时间,但不知道他已经到了机不离手的地步,每天都是抱着手机,还经常熬夜刷视频、看直播。过去没事儿还能钓钓鱼、下下棋什么的,现在只剩下看手机了,有时候吃饭也得喊好几遍。”
刘女士说起沉迷于手机的父亲,一脸无奈:“知道我爸会刷手机打发时间,但不知道他已经到了机不离手的地步,每天都是抱着手机,还经常熬夜刷视频、看直播。过去没事儿还能钓钓鱼、下下棋什么的,现在只剩下看手机了,有时候吃饭也得喊好几遍。”
在外工作的董先生最近也很心烦,母亲深迷于“霸总玛丽苏”网络短剧,不但花了几千元解锁剧集,还频频与父亲争吵,对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不满。家庭群也从问候群变成了母亲的“鸡汤谣言”集散地和“砍一刀帮帮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慨父母困在了手机里。做着饭看直播,不睡觉刷短视频,化身网购“剁手党”,为打赏一掷千金……面对这些状况,劝说时父母还容易急眼。对此他们常常抱怨“管不住”“说了也不听”。
客观看待,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利与弊
智能手机可以让老人轻松获取生活小知识、健康养生等感兴趣的内容,满足了其对于社交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成为填充时间、避免孤独的有效方式。
而让人担心的是,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又陷入“数字沉迷”。探究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
◎ 技术的普及和便利性
现代技术及数字化模式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娱乐方式的平台,以大量短视频为主的娱乐软件操作门槛低,内容吸引力强,划一划、点一点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
比如,一些孤寡老人通过短视频结识了新朋友,一些退休老人通过短视频学习了新技能,还有一些老年人通过短视频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等。再加上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频繁向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智能手机就成了老人生活中“真香”的存在。
◎ 自我心理需求满足的需要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内容以及社会角色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难免出现一些心理落差。观看短视频可以填补情感缺失和抵御孤独;网络娱乐、网络交际互动等方式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提现、点赞关注等方式使其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这些都给老人提供了必要的情绪价值,有时候会让其“欲罢不能”。
自助与他助,共同破解老人过度使用手机
● 主动加强自我管理
调整手机使用习惯
关闭手机非必要的推送通知,仅保留通话、短信等关键提醒。设置使用规则,给手机加一些界限,比如时间限制,早上8点前不用手机,晚上9点后不用手机;也可以是空间界限,手机不进卧室,不进卫生间等。将手机设置成黑白背景,降低想滑动屏幕的迫切感。用实体闹钟代替手机闹钟,用纸质阅读代替手机阅读等,减少手机使用频次。
构筑良好生活秩序
相比过度沉迷手机的老人来说,不怎么刷手机的老人,生活过得更有秩序性,也就是说他们本身生活上安排得井井有条,有稳定的日常行为惯例和模式。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丰富个人的生活。比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练习书法等,增加生活价值感。或者利用丰富的人生经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余热为社区贡献微能量,减少因无聊刷手机的机会。
循序渐进逐步戒断
初期门槛不宜太高,可以采取“梯度减少”计划,比如每隔三天,把使用时长减少15分钟,这样不会由于习惯性突然中断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记录减少手机使用后多出的时间做了什么,强化正向体验。
如果偶有情况反复,老年人也不必因此觉得自己不够好,意志力不坚定,在建立新习惯的过程中,不一定会一帆风顺,要看到自己的难能可贵。任何一个人,在坏习惯面前,愿意反思,愿意想办法改变自己,这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 家庭及时提供支持帮助
识别背后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沉迷手机,并非意志力差,而是内心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对成瘾行为的依赖,本质上是个体在错误地将这种具有成瘾性的行为,当作缓解自身情绪问题、治愈自己的方式。老人退休后有大把空闲时间,如果再遇到丧偶、迁居等生活变动,且没有固定的兴趣爱好做支撑,内在极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故而才会沉迷手机,追逐这短暂的快乐。
避免过度说教与指责
对于老人的沉迷行为,我们先去理解感受,而非指责行为,在沟通时注意能维护长辈的尊严,避免“为了你身体好”“你应该多出门转转”等大道理式的说教,这些话父母多半不愿意听,一些曾经很强势的老人,受不了成为子女眼中的“弱者”。不妨多一些生活关爱,和他们分析过度使用手机给身心带来的危害,同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帮助他们自然而然放下手机,回归到生活中。
及时肯定微小改变
年轻人不能觉得改变是一蹴而就的事,虽然老年人时间充足,完全可以培养琴棋书画、戏曲、摄影等更陶冶情操的爱好,但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如果强行去学习,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造成挫败感。要及时去肯定老人为防止过度使用手机做出的微小改变,哪怕老人暂时没做好,也要去肯定他的情绪,他的动机,鼓励他行动起来。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亲密关系的建立并非依靠彼此的完美,而是共同努力弥补过错的意愿。家人在一起时,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频次,多进行家庭互动,如聊天、玩益智游戏、做运动等。节假日增加陪伴父母的时间,多带老人到户外走走。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大脑释放内源性多巴胺,能够帮助老人恢复自信与活力,避免重新陷入无意识刷手机的旋涡。
总之,随着老年人的深度触网,我们应该意识到老人过度使用手机是个多维度的问题,他们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这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使其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来源:心理与健康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