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故事|高原上种出江南果蔬,土地亩产值提高20余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07:21 2

摘要:近日,湖北游客胡晓到松潘县川主寺镇旅游时,在入住的酒店附近发现一处水果番茄采摘地,“里面的番茄特别好吃。”他一问,这种番茄的品种名为“嘉红100”。

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

近日,湖北游客胡晓到松潘县川主寺镇旅游时,在入住的酒店附近发现一处水果番茄采摘地,“里面的番茄特别好吃。”他一问,这种番茄的品种名为“嘉红100”。

园区种植的水果番茄“浙樱黄”。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种针对江南一带气候特点研发的水果番茄品种,缘何出现在川西北高原海拔3000多米的田地里?

“浙江省桐乡市投入援建资金约700万元,与松潘县共同打造桐乡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嘉红100’是首批试种品种之一。”桐乡市驻松潘县对口支援工作组副组长颜高翔告诉记者,“嘉红100”试种成功后已扩大规模,今年试种的5个番茄品种及丝瓜等作物也基本成功。

数据显示,与种植青稞等传统农作物相比,搭起大棚、种上新品种果蔬的园区土地,亩产值提高了20余倍。

种植更智慧

无土栽培技术在高原落地

在川主寺镇,大片平整的农田里,莴笋、青稞、玉米等农作物郁郁葱葱——这样的场景在以高山深谷地形为主的阿坝州并不多见。松潘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松潘县耕地面积居阿坝州前列,“但高原天气多变,农作物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收益不高。”

几公里外,桐乡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而打造。园区内设置了成排铺开的设施农业大棚,棚内的智慧农业系统可在线自动监测并控制水、气、肥、光、温等生长条件,“无论外面是哪种天气,都几乎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园区负责人杜秀娟说。

走进其中一个大棚,记者看见里面使用了立体式无土栽培设备。“我们是阿坝州第一个引入无土栽培技术的县。”颜高翔说,经过前期试用,这套技术在高原地区的应用已趋成熟,周边多个县都派人到松潘考察学习。

打造“高原粮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型是重要发力点,为此,松潘提出谋划培育特色农业新集群。根据松潘所需,桐乡市每年投入约150万元援建资金,引进设备、技术、人才和企业,持续重点打造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将其打造为松潘乃至阿坝州的现代农业样板。

村民在园区务工。 张冬妮 摄

产品更优质

量价齐升还能错季上市

在产业园里,有一个特殊的试验棚。棚内的不同番茄植株上挂着红、橙、绿等不同颜色的果实,丝瓜藤上也挂满大大小小的瓜。“这是我们正在试种的几个新品种,目前看效果不错。”工作人员介绍。

这些品种,与水果番茄“嘉红100”一样来自浙江道济种业公司。“并非所有农作物都能在高原大棚里试种成功,比如此前引种杭白菊就失败了,所以需要先试验看品质效果。”该公司技术顾问王保玉用“嘉红100”举例,“这个品种在浙江种出来糖度只有8%到9%,但在昼夜温差大的高原上种植,糖度可达13%左右。”

好品质直接反映在市场价上。“价格最高卖到每斤30元。”杜秀娟说,90%的产品早已通过订单农业形式销售出去,部分产品还进入了大型商超,剩余10%的产品通过采摘活动等方式进行零散销售,“采摘游客的回购率也非常高。”

上升的不只是价格,还有产量。有了现代化农业设施,园区土地利用从一年一季变成了一年三季,一部分农产品还能借此实现错季上市,卖上更好的价钱。

在羊肚菌大棚区域,记者看到,有些大棚内已经开始采摘,有些大棚内还未出菇。“近期低海拔地区的高温已不适合羊肚菌种植,但松潘却可以持续供货。我们按照几个大棚一组,分批种下,这样既可以保证持续供货,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一名技术人员说。

据测算,在松潘以传统模式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土地,每亩年产值平均为0.8万元。而在产业园,大棚里种出的优质番茄每斤可以卖到25元至30元,按每年亩产8000余斤计算,亩产值可达20余万元。今年园区产值预计达500万元至600万元。

暑假期间,园区承接研学活动。 受访者供图

辐射面更广

为周边村民带来更多增收途径

“每年的高投入,除了帮助松潘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外,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联农带农,推动共同富裕。”颜高翔透露,为了带动周边的民族地区村民增收,产业园每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费用定为2000元。

在产业园的番茄大棚里,漳腊村村民旺姆在为番茄去侧枝。“园区有活就给我们打电话,一天可以挣150元。”据了解,虽然园区在灌溉等方面实现了全智能化管理,但是田间管理仍然需要长期用工。目前,园区年固定用工10余人,零散用工400余人次,全年劳务支出在100万元以上。

在番茄大棚和羊肚菌大棚间,还预留了两块面积较大的土地。一块土地上按传统方式种上了莴笋,一块土地上未种植任何作物。杜秀娟告诉记者,园区土地正按照规划有序投入改造,种莴笋是保证未改造土地有产出,“今年又有新品种试种成功,空地上将扩建新的大棚用以扩大规模,预计8月下旬动工。”

杜秀娟还计划拿出一些大棚来育苗。原来,当地村民种植莴笋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都是通过种子直播的方式进行,出苗周期平均在20天以上。大棚育苗可以帮村民将这部分时间节约出来,解决以前种一季蔬菜时间有结余、种两季时间又不够的矛盾。

在园区内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园区一角有几座崭新的小木屋。“那是打算用来做旅游接待的。”杜秀娟说,园区位于九寨沟和黄龙景区之间,待种植规模扩大后,还将进一步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来源:贵州龍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