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正在批量制造「合群的病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22:41 3

摘要:同事曾在乡村支教,她说那里的一些孩子认为,社会人就是脖子上戴着大金链子、嘴里叼着烟的人;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很社会」,往往指 ta 很会来事儿,情商高,懂人情世故。

提到「社会人」,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什么?

同事曾在乡村支教,她说那里的一些孩子认为,社会人就是脖子上戴着大金链子、嘴里叼着烟的人;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很社会」,往往指 ta 很会来事儿,情商高,懂人情世故。

工作中,大家会用「社会化程度」来描述一个人,有人很讨厌所谓「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觉得他们说话滴水不漏,老练但不真实,也有人很羡慕,认为他们在哪儿都能快速融入、如鱼得水。

其实,社会学中对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定义是,个体在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通过社会文化的的学习和内化,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1]。

我们能正常地跟人交流,能顺利出门买早餐、做地铁、找工作,这些都是社会化的体现。

社会化本身是件好事儿,但在当下社会的语境中被扭曲和误解。

社会化是群居动物

必要的生存过程

也是我们人格建立的必经阶段

社会化缺失的案例有很多,比如被遗弃在野外独自存活的法国男孩 Victor,被困在房间里与外界隔绝 13 年的加州女孩 Genie,被发现时他们几乎不会说话,难以通过学习恢复正常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无法理解社会规范,对人类的接触也很抗拒,难以在社会中正常工作和生活[2][3]。社会化不独属于人类,是群居动物通常都需要经历的[4]。

比如狗狗是高度群居动物,幼犬需要去接触人类、其他狗、不同环境和刺激,才能形成适应性和友好的行为模式[5]。

而猫起源于独居猫科,驯化后部分适应松散群体生活,所以社会化需求更弱(但不是完全没有),主要需要适应人类接触和环境刺激[6]。

缺乏社会化的猫狗可能会胆小、回避人类、攻击性强,对不熟悉的环境过于警惕,草木皆兵。

从心理层面来看,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一次次接触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到世界是安全的、是欢迎自己的,于是也可以放下防御,敞开自己去拥抱各种体验。

图片来源:《怒呛人生》

人作为群居动物,从身体和心理上都高度依赖他人来获得存活,我们天然渴望和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想要和更大的群体产生链接。

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是我们人格建立的重要过程[1]

在哲学意义上,人不是「天生就是人」,而是逐渐「变成一个人」的。我们在刚出生时只是会哭泣的「肉团」,在和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慢慢明白自己是谁、应该如何与世界相处,比如从他人的夸奖中知道到自己是漂亮的,在打别的小朋友的时候被制止,理解了「打人是不对的」。

这也是社会学家库利(Cooley)提出的镜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如果一个从来没有照过镜子,就很难知道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同理,我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的[1]。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从重要他人的反馈中意识到自己是好的、可爱的,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很可爱。这种早期建立的人格底色,影响着我们日后在接触社会过程中的表现。

「成功社会化」的人,并不是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而是有自主性和适应性,有成熟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助人倾向,能灵活承担社会角色,也能保留个性[7][8]这种能力,是在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下,自然产生的一种结果[9]。

家庭环境:婴儿期到青春期后期之间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在这个时期确立,家庭是社会化最重要的媒介,也是孩子最初的身份认同中心;

学校教育:老师的公平和关心,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怎样面对冲突;

同伴互动:如果和同辈朋友相处时间比较多,儿童会吸收朋友的文化价值观,积极的同伴关系会让孩子更懂合作和群体规则;

个体特质:培养良好的情感调节能力、适度的智力水平及参与集体活动的动机,是健康社会化的内在支撑;

大部分人的社会化之路并不会如此平坦顺利,如果家庭和学校没有给自己合适的指引,我们可能会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过度剥削自己、磨损自我,把自己打造得「面目全非」。

遗憾的是

许多人在社会化的过程里

走向了自我的异化

许多学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异化」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变得不像人,而像是追求效率的机器,理性被推到至高的位置,情感与情绪被贬低为不必要的「噪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利益计算,仿佛只有深谙丛林法则、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算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而真诚、感性、利他反而会被认为「太幼稚」。

图片来源:《飞越疯人院》

渐渐地,「社会化」被误用成了八面玲珑的代名词,但当我们回归到社会化本身的含义时,会发现一个矛盾的情况:能高度适应异化社会的人,反而是「不社会化」的,或者可以称为「不健康的社会化」。

甚至弗洛姆认为,在异化的社会中,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病入膏肓的人」[10][13]。

为了融入而不断改造、消磨真实自我的过程,是一种去人性化的过程。人的能动性被削弱,表面上具有社会能力,内里越来越「空心」。

图片来源:《SOFI》

所以,当我们在说「讨厌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的时候,其实真正讨厌的是自我异化的、假面的、空心的、丧失真诚与温度的状态。

社会化(Socialization)异化(Alienation)定义个体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的过程个体与自我、本质、他人或社会的分离和疏离本质适应性的,功能性的疏离性的,压迫性的对个体的影响成为社会成员,拥有基本社会功能迷失自我、工具化、成为「非人」的状态

在异化的社会里,你是否也被异化了?这款KY自研的【异化水平测试】将从去人性化、自我疏远、无意义感等 6 个维度测量你的异化程度。

购买测试,测测你的异化程度

当我们从家庭和学校中走出来,踏入社会,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是非常正常的,不一定就是自己不行、不够好、不够社会化,还可能因为:

社会和组织的高度异化;

个体与组织的不适配,比如一个内向的人进入一个崇尚外向的组织,一个温吞的人进入「狼性文化」公司;

社会角色突然转换的不适应,踏入社会,角色多样且冲突(员工、同事、朋友、竞争者),评价标准模糊且多变;

等等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不是只有「顺从集体」和「自我孤立」这两种选择,还有第三种——从社会化走向个体化。

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夫妇提出,他们认为,传统社会结构瓦解,社会化不再依赖于传统集体,以前找工作需要托关系,现在更多凭借个人能力,以前「为集体的利益而活」,现在要「为自己而活」[11]个体化是对于社会化的重塑和超越,它鼓励人们挣脱传统社会角色的束缚,活出自己的完整性、独特性,做到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11]教育家 Freire 提出,传统的教育方法本质上是压迫性的,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强化顺从和异化,他认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质疑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是防止被压迫和异化的重要一环[12]。

同样,我们自身也需要去质疑社会规范,批判性地看待主流价值观,这个过程会逐渐意识到:

社会不一定是对的;

主流价值观不一定适合自己;

多数人的方向,不一定是你的方向。

图片来源:《死亡诗社》

弗洛姆认为,人被抛进这个世界,和动物、植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会满足于被动生存,而是天生有一种冲动——不是躺平,而是去创造、去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13]

不仅是工作,哪怕是做饭、种花、写一段文字、修一把坏椅子,只要是投入心力、带有个人印记的活动,都属于创造。

当我们基于内部动机去创造时,不仅能感受到强烈的意义,还能抵御在异化社会里的「螺丝钉感」。

建立支持性环境,缓解异化的疏离感

个体化不是主张个人主义,而是认为,从传统的集体中走出来后,我们依然可以有选择地为自己构建社会网络[11]。

即便身处异化的社会环境中,家庭、社区或同辈群体依然能够提供支持性空间,帮助我们缓解异化带来的疏离感。

最后,或许一个更健康、包容、多元、文明的社会,是让「古怪」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归属,让不合常规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容身之处。到那个时候,或许我们都不用再反思自己是否合群、是否社会化了。

今日互动

你会困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吗?

你又是如何处理的?

References:

[1] 郑杭生. (2019).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Lane, H. (1976). The wild boy of Aveyr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Curtiss, S. (1977). Genie: A psycholinguistic study of a modern-day “wild child”. Academic Press.

[4] Ward, A., & Webster, M. (2016). Sociality: the behaviour of group-living animals (Vol. 407).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5] McEvoy, V., Espinosa, U. B., Crump, A., & Arnott, G. (2022). Canine socialisation: a nar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Animals, 12(21), 2895.

[6] Finka, L. R. (2022). Conspecific and human sociality in the domestic cat: consideration of proximate mechanisms, human selec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cat welfare. Animals, 12(3), 298.

[7] Grusec, J. E., & Hastings, P. D. (Eds.). (2007).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Guilford Press.

[8]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rton.

[9] Online author unknown. (2024, April 10). Socialization process and its main factors [essay]. Aithor. Proofread by M. Brodowicz. https://aithor.com/essay-examples/socialization-process-and-its-main-factors-essay#21-family-as-the-primary-agent-of-socialization

[10] 弗洛姆, E.(2018). 逃避自由(刘林海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作出版于1941年)

[11] 贝克, U., & 贝克-格恩斯海姆, E.(2011). 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原作出版于2002年)

[12]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13] 弗洛姆, E.(2018)。健全的社会(孙恺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关键词:社会化、个体化、异化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来源:知我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