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独山镇:归雁引来电商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15:08 2

摘要:日前,记者在巨野县独山镇返乡创业产业园顾家家纺电子商务基地生产车间看到,机械臂与工人默契配合,凉席包边、冰丝四件套质检、抗菌空调被封装等工序流水线般推进,一件件带着“清凉”标签的家纺产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基地负责人孙东华盯着实时更新的电商后台数据,

日前,记者在巨野县独山镇返乡创业产业园顾家家纺电子商务基地生产车间看到,机械臂与工人默契配合,凉席包边、冰丝四件套质检、抗菌空调被封装等工序流水线般推进,一件件带着“清凉”标签的家纺产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基地负责人孙东华盯着实时更新的电商后台数据,嘴角扬起笑意——企业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的销售额均实现突破。

“夏季是家纺销售的黄金期,我们从3月就启动了‘清凉计划’。”孙东华拿起一款浅蓝色夏凉被介绍,研发团队结合电商平台消费大数据,锁定“透气”“抗菌”“耐用”三大需求点,联合当地纺织研究所开发出50D冰丝纤维面料,经12道水洗工艺处理后,不仅体感温度比普通面料低3-5℃,还通过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抗菌认证,抑菌率达99%。为贴合年轻消费者喜好,设计团队融入ins风几何图案、国潮花鸟纹样等元素,在抖音、小红书的“种草”视频中收获不少“自来水”好评。

45岁的张红娟将夏凉被套上包装袋。“以前在地里种棉花,忙一季也挣不了多少钱,在这儿上班,每天8小时,每月能拿4000多元,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顿饭。”张红娟告诉记者。像张红娟这样的员工,基地近期新增了50余名,多为返乡青年和留守妇女。为帮助他们快速上手,基地专门开设技能培训班,从面料识别、缝纫技巧到质检标准手把手教学,结业后还能拿到技能证书。

与生产车间的忙碌不同,电商运营中心是另一番景象。200平方米的直播间被分隔成4个场景,主播们轮流上阵,有的在镜头前演示夏凉被“机洗不变形”的特性,有的解答网友“是否适合婴儿使用”的疑问,身后电子屏上,订单数正以每秒3-5单的速度跳动。“我们的主播都经过严格培训,不仅熟悉产品细节,还懂些消费心理学。”客服主管李薇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介绍,团队整理出200余条标准化应答话术,从“退换货政策”到“南方梅雨季如何保养”等全覆盖;10人专项客服组24小时轮班,确保咨询“秒回”,问题解决率保持在95%以上。

孙东华的创业故事,是独山镇“归雁经济”的生动注脚。十几年前,他还是青岛一家纺织厂的车间主任,每月拿着固定工资。2012年,听说巨野县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他毅然辞职,带着多年积蓄回到独山镇曹楼村,租下三间民房当车间,为外地电商做家纺代加工。“刚开始太难了,缺技术、缺订单,连物流都得自己开车送到县城。”孙东华回忆,是镇政府的“创业孵化包”帮了大忙。镇政府不仅协调了低息贷款,还请来电商专家手把手教运营,并帮忙对接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2018年,借着直播电商的东风,他在淘宝、拼多多开设旗舰店,从单纯的代加工业务转向打造自主品牌,产品品类从最初的几种基础款扩展到十几个系列,还建立起从原料采购、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走进曹楼村,昔日的闲置农房变成电商仓库,村口的小卖部改建成快递收发点,连60多岁的村民尹义峰都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查询物流信息。“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孙东华的厂子就雇了100多人,加上周边的包装、物流行业,光我们村就有百余人围着电商转。”尹义峰笑着说。

从“外出务工潮”到“本土创业潮”,变化的背后是独山镇的“顺势而为”。“我们在返乡创业园内规划了电子商务园区,配套建设冷链仓储、共享直播间、物流集散中心,还出台了‘免租金’‘税收返还’等政策。”独山镇镇长孔璐介绍,目前园区已吸引23家电商企业入驻,涵盖家纺、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企业,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像孙东华这样的“归雁”,正带着技术、资金和理念回到家乡,让“淘宝村”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菏泽日报 记者 孔博

来源:中国菏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