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的战场上,不缺铁血将军与睿智主帅?那种硝烟背后的分工,其实在现代军事制度下也能分门别类。元帅和大将,怎么界定。不是简单的“名气”——得看他有没有坐镇大军,是否是天下顶级。如果说盛汉强唐元帅扎堆,其它朝代就压缩变少。这种标准,无论是项羽,还是曹操,冉闵、
中国历史的战场上,不缺铁血将军与睿智主帅?那种硝烟背后的分工,其实在现代军事制度下也能分门别类。元帅和大将,怎么界定。不是简单的“名气”——得看他有没有坐镇大军,是否是天下顶级。如果说盛汉强唐元帅扎堆,其它朝代就压缩变少。这种标准,无论是项羽,还是曹操,冉闵、高欢,他们都因为身份特殊没被评进来。帝王自己主宰,不算。军师掌兵不出马,也被排在榜外。
历代元帅,大都有一股子开山立派的气魄。有点像姜尚那种,等于兵家鼻祖,打下周朝根基。先轸晋国破楚平秦,要说是第一个元帅,有争议吗?也可能被认为战术大师。孙武不用多说,兵法留名,打过大楚,影响大。但“百世兵家之师”不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案例更多。吴起和孙武齐名,几乎可以轮流做元帅。吴起作战七十多次,全胜六十四次,成功率让现代人都震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数据?但后世史料记录得这么细,或许还有细节被忽略。
李牧、白起、王翦,这三位可以归为秦军主力代表。白起长平之战一剑封喉,王翦父子两代灭掉六国,都是铁血大佬,但其实他们的手法未必完全一样。李牧防守反击为主,打匈奴用的是“守为攻”,和白起屠敌成百上千形成了鲜明对比。会不会白起在现在军队体系下太激进?历史评价有争议,功勋却没人能否认。卫青、霍去病两人西汉开疆,饮马翰海、封狼居胥,边疆从此三千里无主庭。韩信另有风格,一生只出山一次,打遍天下无敌。兵出奇谋,不是蛮力。性格极度低调,能力又强得离谱。这样的元帅,反而没多少军职资历,怎么看都和现代体系有悖。
东汉的吴汉和耿弇,征伐四方,各自克城无数次。耿弇平定四十六郡,三百城不曾败阵,这种稳定输出放在任何时代都够格。诸葛亮更不一样,三国时期名冠两汉,“功盖三国”,但实际上没怎么亲征,仅凭气度和谋略就被列入元帅行列。对于“元帅”标准,是不是只看兵权?有时标准会漂移。陆逊摧刘备破曹休,陶侃平苏峻,慕容恪擒冉闵,王猛吞没凉国,一波接一波的乱世精英,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时代变了套路没怎么变。
到了后来的北魏、北周、隋唐,长孙嵩、韦孝宽、杨素、李靖等,都是一战成名型人物。唐朝名将尤为集中。李靖南平荆扬北清沙漠,不只是打仗厉害,更重要的是战略规划高端。李勣破薛延陀击吐谷浑灭高句丽,郭子仪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四朝静乱。整个唐朝像是在名将流水线一样生产主帅,又或者说人才井喷。可能是体制优越,也可能是运气好?不好说,但名将的培养确实存在某种社会动因。
宋元明清这样朝代,元帅数量锐减或爆发。如果说曹彬兵不血刃伐二国,仁者之勇和铁血不太一样。狄青袭昆仑关平侬智高,岳飞精忠报国,孟珙破蔡灭金,耶律葛鲁算无遗策,胜负全凭脑子,不是力气。完颜宗翰善于策划攻城略地,伯颜靖外安内,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这种经历已经不是“元帅”体系可以衡量。徐达推翻元、驱胡虏,阿桂、福康安成长速度极快,左宗棠东平西靖,收复新疆,不同人有不同使命。谁敢说哪个是第一?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翻页到大将,不再是“一军之主”,而是边疆骨干。这一类代表人物司马穰苴、廉颇、乐毅,打仗行,统军能,可以做主帅辅助。乐毅五国连兵下齐七十城,赵奢勇冠诸侯,田单出奇制胜拔亡为存,不乏能人。蒙恬北击匈奴,曹参攻野战,萧规曹随。周勃拔乱反正,周亚夫持军严整平定七国,赵充国全师保胜。贾复折冲千里,岑彭南平荆襄,冯异定关中。窦宪燕然勒功,马援老当益壮,段熲百战灭羌,皇甫嵩百战夷黄巾。把这些事例放在一起,没有明确优劣之分。
三国名将众多,张辽、邓艾各种奇谋突袭,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周瑜吕蒙精细制巧,王濬平吴之役,杜预文武双全,谢玄勒功淮淝。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邓羌攻必取、战必胜,慕容绍宗摧侯景势若摧枯。斛律光自结发从军未尝败北,檀道济为国长城,沈庆之定功为宋方召,韦睿出奇制胜。南北朝、十六国等割据时期人才零散。你说他们能不能称得上大将?标准总在变化。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大将数量不在少数。高顃、韩擒虎世家将门,李孝恭建方面之勋,尉迟㳟勇冠三军,苏定方前后灭三国,薛仁贵骁悍壮猛,裴行俭孤军深入,李光弼中兴名将推为第一。李晟平朱泚复京师,韦皋摧吐蕃服南诏,张义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十州。多了权谋和机变。葛从周临阵如神,李存孝“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符存审百战未败。高行周声驰朔塞,潘美剿南汉镇北门,曹玮三都谷一战震四海。韩世忠中兴第一,刘锜神机出奇,吴玠奋勇保全蜀,一系列将才大都身经百战。
辽金元明清层层递进,耶律休哥一战封王,完颜宗弼搜山检海定淮约,阿术大小百五十战未败,张弘范厓山灭宋,速不台善兵勇敢,常遇春一生未败,沐英威震遐荒,张玉靖难功臣,张辅征交趾缚魁渠,戚继光歼倭御胡。王守仁字里行间能打能讲能德,孙传庭戍守如长城,李定国名震天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多铎斗洪承畴,岳钟琪三朝武臣巨擘,杨遇春谋勇俱绝,彭玉麟创建湘军水师。这些人,谁都说不清楚实际军功排名,说是大将,有人反对吗?
这些历史人物各有瑕疵,有些记录甚至混乱。有时看起来元帅和大将标准分明,细推之下没有明显界限。**实际论军功,不该只看表面名声。得看他的兵力掌控,历史作用还有影响力。**
不过,历史数据未必靠谱。谁是第一,往往靠后人评说!数百场战役、亿万人生死,其实没人能完全统计。就比如说霍去病饮马翰海,一些人引用的地名不可靠,甚至有考古学家否定此战场位置。你说信谁?没人能给定论。
现代网络资料多源混杂。根据军衔制筛选历史名将,标准还在弹性变化?古人多靠口碑,有人成为“兵家至圣”,有人被淡化,公认与否随时代更迭。
在很多维度上还能看到反转。比如有的将军一辈子经典战例不少,却连大将都未接触到实权。而有些人,短短几年横扫千军,却被后人争议。细数历代主帅,元帅里不乏智谋与勇气,大将里藏锋于末,裂势于野。有时名气和实际能力其实没啥关系,谁说不是呢?
历朝历代的将帅评点,复杂得很。标准很难统一,权威史料归档时本就各说各话。有些人偏好冷静布局,有人猛打快决,时代给予不同机遇。军功与人性黑白不分,两条线并行。
其实,元帅大将的界定,随朝代变化而变化。名号不是铁板一块,英雄也不总按套路出牌。打仗、守边疆、战略决策,胜负起伏,全凭一时机遇。这个榜单能给出参考,但最终答案肯定还有错漏。存疑也好,争议也罢,反而才像是真实的历史。
来源:艾一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