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法国大革命把“阶级”的概念从法律术语转化为政治武器时,恐怕没人能够预见,这个描述社会分层的普通词汇,会在一百多年后演变为近乎宗教的斗争哲学。阶级斗争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揭示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在人类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今天,回望这套深刻重塑世界的理论
文/刘亚东
当法国大革命把“阶级”的概念从法律术语转化为政治武器时,恐怕没人能够预见,这个描述社会分层的普通词汇,会在一百多年后演变为近乎宗教的斗争哲学。阶级斗争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揭示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在人类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今天,回望这套深刻重塑世界的理论体系,我们不禁追问:将人类社会描绘为永不停歇的角斗场,是否粗暴地简化了人性的复杂?它在解释社会对抗的时候,是否也排除了人类和解共生的可能?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监狱被巴黎市民攻下和占领,这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象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抉择,给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答案。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魄力、理论勇气和历史担当,果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抉择不仅终结了长期将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迷途,更标志着中国从意识形态亢奋向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回归。它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揭示了阶级斗争论在当代难以存续的内在根源。
阶级斗争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人性的扁平化解读。它将经济利益设定为人类行为的唯一驱动力,把人当成经济关系操纵的木偶。然而,人类行为的动机何其复杂——宗教信仰、美学追求、荣誉感、求知欲、爱与归属的需要……岂能统统简化为阶级地位的派生物?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挥就壁画时,驱策他的是艺术的理想而非画匠的薪酬;特蕾莎修女躬身服务加尔各答贫民时,引领她的是神圣召唤而非阶级阵营。阶级斗争论将人性这首恢宏的交响乐,简化为单调的经济独奏,其还原主义视角无法照亮人类文明中最崇高的星空。
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
阶级斗争论更构建了一套自我应验的预言。一旦接受了“社会由对立阶级组成”的认知框架,人们便会不自觉地用这种色镜审视一切社会经验。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阶级并非全然客观的实体,而是一种被感知的差异。这种感知一旦植入,便会产生巨大的撕裂力。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阶级斗争话语从政治舞台渗入日常邻舍,人们开始以“阶级敌人”的目光相互打量;学校教孩子们以阶级棱镜审视历史,把人物的复杂、多面归一为“代表哪个阶级”。阶级斗争论如同一种认知病毒,感染者会下意识地将一切社会现象套入预设的斗争模版,思维方式本身成为社会分裂的催化剂。
在实践层面,阶级斗争论引发的社会灾难更是触目惊心。 二十世纪的历史提供了太多惨痛教训——柬埔寨红色高棉以消灭阶级之名,对知识分子进行清洗,导致近四分之一人口非正常死亡;前苏联的阶级成分划分,制造了系统性的人权迫害。这绝不是理论的“误用”,而是其斗争哲学内在逻辑的延伸。若社会被简化为善恶对峙的战场,暴力便天然地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反思纳粹暴行时痛陈:“将人类划分为本质迥异的群体,是实施大规模迫害的心理前提。”阶级斗争论通过对“阶级敌人”的妖魔化,悄然解除了关于迫害的任何一种道德约束。历史在昭示,任何以消灭特定人群为代价的社会改造,终将反噬自身。
今日世界的多重维度,早已溢出阶级斗争论的解释边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然不复存在:程序员与外卖小哥同为雇佣劳动者,却身处截然不同的经济场景;全球化催生了跨越国界的精英阶层;人工智能模糊了资本与劳动的界限;许多劳动者同时也是股票持有者。社会分层交织——种族、性别、教育、职业、地域等因素与经济地位错综盘绕,构成复杂的身份图谱。在此语境下,简单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学说尤其显得苍白无力。
破除阶级斗争的神话,并非否定社会不平等的存在,而是拒绝将差异必然导致对抗的僵化思维。挪威通过社会福利与高额累进税制缩小贫富差距,新加坡凭借教育公平与普惠住房政策促进社会流动……这些实践无不证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无需以阶级斗争为前提。人类完全有能力通过理性协商与制度创新调节利益分配,而不必陷入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健康的社会当致力于拓展共赢空间,而非不断制造对立与裂隙。
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大堂,挂着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阶级斗争论最大的悖论在于,以仇恨的语言讲述团结的故事。它将“解放”定义为某一阶级的胜利,而非全民化的尊严提升,由此背叛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普遍向往。回望意识形态狂飙突进的岁月,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将人群标签化、把矛盾绝对化的理论,无论立意多么高远,终究难逃暴力帮凶的宿命。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二十一世纪,人类需要的不是新的斗争指南,而是能够超越分歧、涵养共情的叙事智慧。
来源:报人刘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