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下,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嵩明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精心制作了“非遗练习生”系列视频。邀请“素人”学习非遗、了解非遗、感悟非遗、弘扬非遗
导语
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下,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嵩明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精心制作了“非遗练习生”系列视频。邀请“素人”学习非遗、了解非遗、感悟非遗、弘扬非遗。
今天推出“非遗练习生”第十一期:从“大西瓜”到“以意领气”,喜坤的太极拳初体验。
本期邀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毅老师与练习生喜坤,从一招一式中感受太极拳魅力。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它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了杨氏、陈氏、孙氏、吴氏等诸多流派。每一个流派都独具特色,犹如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武术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其中,杨氏太极拳以其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走进段毅老师的教学场地,空气中仿佛流溢着沉静的气息。得知今天学习的是杨氏太极拳,喜坤显得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要模仿飘逸的动作。
“太极拳,调息非常重要。”段老师强调,这是入门的关键。他指导喜坤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引导,配合深长、均匀的呼吸,让内在的“气”充盈鼓荡,将筋骨舒展开来,达到“松而不懈,沉而不僵”的状态。“要把身体里的‘劲’和气息‘掤’出来,形成内在的支撑。”段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然而,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喜坤在调整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时,总是有些生硬,不是呼吸节奏跟不上动作,就是动作幅度把握不好。
在学习过程中,喜坤还闹了个小笑话。他一边比画着动作,一边嘴里念叨着:“一个大西瓜,你一半,我一半。”段毅老师听到后,立马喊停,笑着纠正道:“不对不对,不是这样。太极拳讲究的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每一个动作都要有内在的意境,不能这么随意。”喜坤听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在段老师手把手的细致指导下,喜坤逐渐放慢了节奏,尝试抛开杂念,专注于身体的感受和呼吸的节奏。从起势的沉稳,到云手的圆转,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全身关节的协调配合、重心的微妙转换以及对力量收放的精妙控制。汗水悄然渗出,浮躁的心绪在缓慢而专注的练习中逐渐沉淀。
段毅老师表示:“在嵩明,太极拳也承载着地方特色,作为传承人,我传授的不仅是招式套路,更是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养生理念。喜坤你的动作都能做到位,学得也很快,但是气喘吁吁的,协调性还差点,筋骨太硬了,以后多练习。”
喜坤感悟道:“这不仅是在学一套拳法,更像是在学习一种与自己身体对话、在动态中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极给了我一个‘静下来’的锚点。以后我会在家里多练习的。”
当这一期关于太极拳的影像缓缓流淌至尾声,我们的《非遗练习生》系列,也终于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了。从指尖繁华的刺绣,到纸间生花的剪纸;从腾跃生辉的舞龙,到针线流转的旗袍;从甜蜜凝固的糖画,到古韵悠扬的洞经;从药香弥漫的百草膏,到扇舞生风的花灯;再到流光溢彩的乌铜走银……《非遗练习生》系列专题片,至此圆满收官,但非遗传承的“练习”,永无止境。
记者:李若琳 |编辑:段丽波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