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我还手绘过6位外国元首的访华路线图,他们是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1972年夏天)、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秋天)、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1973年秋天)、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1974年初春)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1916-2005)。图源:wikipedia.org
导读: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曾访华26次,到访过包括拉萨在内的所有名城。希思与邓小平常见面,保持通信往来,直接推动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
蔡天新 | 撰文
除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我还手绘过6位外国元首的访华路线图,他们是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1972年夏天)、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秋天)、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1973年秋天)、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1974年初春)、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1974年暮春,1972年中英建交时任首相,访华前夕大选连任失利)和西德总理赫尔姆特·施密特(1975年秋天)。
1974年,作者手绘希思访华路线图
在尼雷尔回国一个多月以后,11岁的我记录下希思首次访华的行迹。1974年4月25日,即他从伦敦飞抵北京的第二天,便由周恩来陪同飞往长沙,会见了毛泽东,之后回北京待了一周。在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当再现长沙会面时,画外音是希思的回忆:“……毛泽东对我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希思当即表示,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毛接着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到那时,我们(指了一下周恩来)就不在了。”网上还有文字材料说,毛泽东接着又指了下70岁的邓小平,“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啦!”但邓小平那次似乎没有去长沙,故而这个说法值得推敲。
英国首相通常出自精英阶层,希思却是木匠的儿子,他的母亲做过女佣。1935年,希思在故乡肯特郡一所文法学校毕业后,进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攻读PPE,即哲学、政治和经济学。很久以后,比尔·克林顿在牛津读的也是这个专业。据说入学前希思两次申请奖学金未果,后来获得故乡肯特郡教育基金会的贷款,第一学年他凭借音乐天分获得奖学金,随后当选牛津大学保守党主席,坚决反对党魁张伯伦首相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1974年,毛泽东会见希思
巴利奥尔学院建于1263年,是牛津第二古老的学院,也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姐妹学院,毕业生和教授中分别有5位和7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两个数字虽与剑桥三一学院无法相比,却在牛津独领风骚。在人文领域,巴利奥尔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恩比、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诗人杰拉尔德·霍普金斯、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和阿尔多斯·赫胥黎,以及赫赫有名的汉学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费正清。
此外,巴利奥尔学院还培养了4位英国首相和4位外国元首。希思是其中之一,而鲍里斯·约翰逊是他的学弟,不过后者当初念的是古典文学专业。1964年,约翰逊出生在纽约,他爸爸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当年他们便搬到牛津,因为他妈妈转学到了那儿。约翰逊后来搬过无数次家,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牛津念书时的同学。2021年,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第二次婚礼,这回是奉子成婚,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新郎,可见政治人物生活相对比较保守。2020年,约翰逊不幸成为第一个感染新冠肺炎的西方国家元首,并一度进了ICU病房。
2008年夏秋之交,我在剑桥访学期间,有一天专程去牛津游玩,没有错过位于宽街的巴利奥尔学院。记得学院有幢大楼以南非政治家、金融家塞西尔·罗德斯(1853-1902)命名,门楣上方立着他的雕像。罗德斯出生在英格兰赫德福德郡,17岁去南非,后就读于巴利奥尔学院。他曾任好望角财政部长、开普殖民地总理,拓展了许多领地,有两个国家以他命名,即北罗德西亚(今赞比亚)和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罗德斯终生未娶,他的遗产成立了著名的罗德奖学金,资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优秀学子去牛津攻读博士学位。
巴利奥尔学院,作者摄
小说《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出身于英国最显赫的学术世家,他当年念书时住的寝室正对着宽街,而诗人霍普金斯的窗户则朝向学院的草坪,我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看见过他的墓碑。我来到时,有一伙年轻人正坐在宽街高谈阔论,这类英国大学里的露天咖啡座在英语里有个专用的名字,叫buttery,本意是黄油。顾名思义,这是专门为下课的师生供应点心饮品的地方,除了咖啡、黄油和面包,还有麦酒。我忽然明白了,为何巴利奥尔学院能培养政治家和文人了,甚至后来在剑桥数学系担任高级讲师的怀特海也转而成为了哲学家。“一战”期间担任过英国首相的H.H.阿斯奎斯爵士这样描述巴利奥尔学院的院友:平静地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优越感。
再来说说希思,“二战”期间他在陆军服役,战后曾在银行工作,34岁当选国会议员,先后担任劳工、掌玺、工业和贸易大臣。1965年当选保守党领袖,1970年出任首相,积极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虽说1950年初,英国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因朝鲜战争,两国一直停留在代办级关系。在尼克松首次访华后半个月,中英两国正式建交,其时希思担任首相已近两年。希思访华前夕,他的内阁成员、教育与科技部长、牛津学妹撒切尔夫人取代他成为保守党领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五任英国首相(左三是希思)
没想到的是,随后的27年里,希思又25次访华,到访过包括拉萨在内的所有名城。希思与邓小平常见面,两人“结下了特殊的友谊”。不仅如此,他们还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希思介绍了英国远程教育情况,受到邓小平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如今称开放大学)。他还积极促进中国和国际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与罗德斯一样,希思也终生未娶,2005年夏天,他在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家中逝世,享年89岁,城外的原野上,耸立着著名的史前巨石柱。
虽说我只记录了7位外国元首,他们的国度却比较有代表性,除了美、英、法、德4个西方大国,还有日本和南亚的斯里兰卡,以及非洲的坦桑尼亚。遗憾的是,这7幅外国元首的访华路线图中,没有一幅包含西安。在我的印象里,由于那时来一趟中国不容易,每位外国元首通常会选择京城以外的一两座城市参观,而西安在我后来的记忆里是京沪之外外国元首访华的首选。很快我找到了原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1974年才发现的,第一个来参观的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那已经是1976
年了,我不再画外国元首的访华路线图了。
声明:本文节选自蔡天新《飞鸟向往我的眼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0月出版),赛先生获授权转载。
作者简介: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数学学院博导。著有文学、学术和普及著作40多部,外版著作30部,其中英文版9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多项国际诗歌奖,2024年入选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近作有《加乘数论》(科学出版社)《数学与艺术》(修订版,商务印书馆)《飞鸟向往我的眼睛一一从童年开始的手绘旅行地图》《五十天环游世界》(三联书店)《海边的男孩》(人民文学出版社)《鲁拜集》(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来源:赛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