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英国皇家档案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20:09 1

摘要: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跨越大半个地球,带着一船机器、礼物和请求,浩浩荡荡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来谈生意的。

文|老闫侃史

编辑|多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跨越大半个地球,带着一船机器、礼物和请求,浩浩荡荡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来谈生意的。

英国那时候正经历工业革命,机器造货的速度快得惊人,国内市场根本装不下,必须找出口。而中国,是英国人眼中最大的潜在市场。

可问题是,中国不买账。清朝的贸易政策是:我们是“天朝”,你们是“夷人”,想做买卖,得先表示臣服。

当时的清政府完全看不出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没意识到英国这些“洋人”不再是来朝贡的,而是想推开中国的大门搞自由贸易。

马戛尔尼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亲自选出来的。他当过印度总督,也在俄国谈过判边条约,经验丰富。

这次他带了副使斯当东父子,还有100多号人,船上装满了各种代表英国工业实力的东西:蒸汽机模型、天体运行仪、精密钟表、英国产呢绒、战舰模型,还有不少工匠和技术人员。

马戛尔尼的想法很实际,他不指望中国一下子就接受所有请求,但只要清朝愿意开放几个港口,允许设个常驻使馆,减点关税,哪怕开放传教,也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可惜,他对当时的中国的理解,还是太乐观了。

清朝根本不把这次访问当回事。在他们眼里,英国派使臣来,就是“朝贡”。

马戛尔尼的船一靠岸,清廷就派人接待,还准备了大量物资免费供应,甚至在旗帜上写着“英吉利贡使”。这一下,双方的认知就出现了巨大偏差。

但是,真正的冲突,发生在礼仪环节。清廷要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这是对皇帝最高的敬意。

但马戛尔尼坚持说,我们英国国王从不对任何人叩头,最多行个单膝跪礼,这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尊重了。

双方为这事争了好几轮,最终妥协方案为:马戛尔尼在万寿庆典上行单膝跪地礼,但清廷档案记载其“低头”以示敬意,而英方明确记录未叩头

这一分歧实际暴露了双方对礼仪是否完成的根本矛盾。

觐见之后,马戛尔尼正式提出了英国的六点请求:

开放舟山、宁波、天津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小岛建立贸易基地;在北京设立常驻使馆;减免关税;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以及在中俄边境问题上进行合作。可以说,每一项都直指中国的“闭关体制”。

乾隆看完这份请求,没多做犹豫,直接写了一封信回给英国国王。这封信叫《敕英咭利国王谕》,不是外交国书,而是清朝皇帝给藩属国家下的“敕谕”文书。

意思是:中国是天朝上国,英国是远在重洋的小国,来的是朝贡,不是谈判。

信里头说:“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就是说你们国王远道而来,是仰慕天朝文明。然后一口气把马戛尔尼的请求全否了。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你们的货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对英国钟表等工艺品曾有浓厚兴趣,却将蒸汽机等工业革命产物贬为“奇技淫巧”,认为对国家用处不大。

设使馆、开港、割岛、传教这些事,跟我朝体制格格不入,根本不可能答应。整封信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不需要你们,也不想跟你们做什么生意。你们的好意我们收到了,但请你们赶紧走人。

英国人看完这封信,说实话,挺懵的。马戛尔尼自己在日记里写,这信荒唐得让人发笑。他原本以为,中国皇帝会至少对英国的科技产品感兴趣,哪怕不完全答应,也会有点好奇。

但乾隆对工业品毫无兴趣,反而对12岁的托马斯·斯当东挺喜欢,送了他个金龙荷包。

乾隆为什么这么“傲慢”,是不是真的愚昧?近年研究揭示,他的决策源于多重政治警惕:

他当时已经听葡萄牙传教士说过,英国人有可能像葡萄牙人一样,先搞贸易、后来就驻军、再后来就要地盘。

澳门就是前车之鉴。而且清廷那几年正忙着整顿意识形态,《四库全书》在编纂,连书里写“夷狄”的字眼都要删。乾隆担心西方传教士会带来思想冲击,搞乱朝廷统治。

还有军机大臣阿桂也上奏,说英国带来的火器虽然先进,但“包藏祸心”,不能掉以轻心。综上各种考虑,乾隆宁愿关闭大门,也不愿冒险让英国插手中国事务。

他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是把这场外交当成一场“可能的入侵”来处理。

马戛尔尼的外交任务失败了,被乾隆下令原路返回,而且不许走海路,要走陆路,从热河一路走大运河南下回广州。这一路上,他看到了清朝另一面:

老百姓吃不饱饭,农民扒树皮找野菜,衣不蔽体;士兵装备落后,还在用明朝的火绳枪;水师的战船破旧得像烂南瓜,根本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

马戛尔尼在报告里写道,清国就像一艘破旧的战舰,靠惯性漂着,一旦遇到风浪就会沉没。

他回到英国后,把这份报告交给国王,提醒说:中国表面上强大,其实非常脆弱,如果有一天英国要动武,是有胜算的。

这话,英国人记住了。45年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更讽刺的是,当年那个被乾隆赏了金荷包的小男孩托马斯·斯当东,长大后成了英国议员,站在议会讲台上说:“对华人必须炫耀武力”这句话,是对那封信最残酷的回应。

今天,那封976字的信保存在英国温莎城堡的皇家档案馆(编号RA GEO/ADD15/1),已数字化供全球学者查阅。它不是简单的一张纸,而是清朝错失现代化机会的一个缩影。

这封信不是一个皇帝的孤立决策,而是整个体制对世界变化的迟钝反应。乾隆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他只是太相信“天朝上国”的神话。

他觉得自己在保护国家,实际上却在封闭国家。他自以为是地拒绝了英国,其实也拒绝了改变的机会。

历史不能重来,但它能提醒我们:当一个国家自以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危险往往就悄悄来了;当一个制度拒绝倾听世界的声音时,世界最后会用更强硬的方式让你听。

那封信背后不只是文字的错误,更是一整个时代,看不清、听不懂、也不愿改变的代价。

参考信源:

清史研究 《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张琳尧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浅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始末》

朱柏林等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赠送国礼及清政府前后态度变化初探》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