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慎终追远忆忠魂 薪火相传励新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20:03 1

摘要:1938年深秋,武汉沦陷的阴影笼罩荆江。1939年1月10日,日军战机的轰鸣撕裂沙市上空,沿江民居在烈焰中坍塌。侵华日军画报里的照片至今灼目:啼哭的婴儿倒在断壁残垣,白发老者跪在烧焦的家园前,而侵略者正举着相机记录他们的“战果”。

荆州新闻网消息:八十多年前,这里浸透着热血,抗战英雄们以“宁为玉碎”的气节,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8年深秋,武汉沦陷的阴影笼罩荆江。1939年1月10日,日军战机的轰鸣撕裂沙市上空,沿江民居在烈焰中坍塌。侵华日军画报里的照片至今灼目:啼哭的婴儿倒在断壁残垣,白发老者跪在烧焦的家园前,而侵略者正举着相机记录他们的“战果”。

荆州市烈士陵园讲解员曾冰洁:“1940年6月8日下午,日军第六师团藤崎部从荆门、潜江分兵合围,荆沙城区全部沦陷。这些日军画报里的画面,是他们暴行的自供状——在碉堡上欢呼的狞笑,强迫百姓举旗的屈辱,古城墙上‘日华亲善’的谎言,都掩盖不了屠刀下的血色。”

2015年,重庆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由当年日本随军战地记者拍摄的视频资料,这段2分零4秒的视频里记录了1940年日军轰炸、扫荡、攻入沙市后,占领中山公园,并在街头巷末烧杀抢掠的历史。

沙市中山路上,有一处见证日军侵略暴行的刺柱。日军占领沙市后,将中山路一带划为‘军事区’。侵略者常把抗日义士和百姓捆在木电线杆上练刺杀,鲜血浸透木柱,布满刺刀窟窿。

侵略者以铁蹄踏碎家园,更用殖民统治禁锢自由。他们强推“良民证”,中山路居民进出必戴这屈辱证件,稍有怠慢便是杀身之祸。从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共有2000多人遇难于刺柱之上。原刺柱为木质电线杆,后因城市改造被拆除,1983年,沙市政府复制刺柱并立碑,作为历史见证。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街巷,绝望中总有星火在暗处燃烧。八十多年前,青杨巷18号这栋砖木小楼里,青年们压低声音唱着救亡歌曲。正是在这里,沙市的抗战火种冲破黑暗,照亮了抗日救亡的前路。

青杨巷18号遗址位于现在的沙市区中山路19-5号。1926年3月,中共湖北省党组织派方与钜到沙市建立最早的中共沙市支部,这里成为了鄂西农民暴动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青杨巷18号作为秘密联络点,像一块磁石聚拢着热血儿女,为三湖抗日游击队输送了大批骨干。推开斑驳的木门,屋内可见大刀、梭镖、长矛、土铳等旧式武器。

沙市区中山街道健康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莉:“这些农具改造成的武器,藏着最朴素的抗争。当年村民们白天种地,夜里就带着它们偷袭日军据点。”

这处宅院原是中共地下党员郑静的私宅。上世纪30年代,红色资本家黄炳荣为支持革命,买下中山路一带多处房产,这里便是其中之一。正在馆内整理物件的黄倩就是黄炳荣的孙女。

黄倩:“听爷爷讲,抗战初期,地下党在这里办过4期党员训练班。解放后江陵县首任县长王干青,当年就以这儿为据点,带学生在中山路演《放下你的鞭子》,那股抗日救亡的劲儿感染了很多人。一批批党员从这里出发,为反法西斯斗争拼命。爷爷也四处奔走支持革命。我父亲黄世俊一辈子爱国,这些年一直为修缮青杨巷、筹建纪念馆忙碌。现在我接过来。每次整理这些老物件,都像在跟当年的英雄对话。”

从青杨巷的星火,到岑河大地的烽火,沙市的抗战故事在更广阔的战场延续。岑河镇西湖村,曾是新四军五师襄南独立十四营的根据地,处处留存着抗战印记。

沙市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岑河镇文化站站长李发国:“1940年,荆沙沦陷,中共江陵县委机关东迁到岑河口。”

1941年4月,江陵县委在岑河镇召开会议,公布、落实鄂豫边区党委重要决定:一是成立江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彭祥麟担任县长;二是成立新四军第五师襄南独立十四营,由简舜卿担任营长。

李发国:“独立营开始活动后,先是有两个连,后来再发展到四个连,其中有特务连、手枪队和青年突击队。”

独立十四营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几十次打击日伪军,为三湖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发国:“新四军独立营成立后,就展开战斗,战斗范围很广,最远的时候打到了石首和监利,在这几十场战斗中,最精彩的一次战役,就是独立营用一挺机枪打退敌方一个营的兵力,最后迫使敌人仓皇逃跑,这是很经典的一次战役。”

1941年9月,简舜卿带领战士突围时,不幸被敌人截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简舜卿始终誓死不屈,最终在37岁的年纪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抗日誓言。

李发国:“简舜卿是岑河镇西湖村简家湾人,这里是他的老家,他牺牲后,传奇故事流传到现在,政府在这里修建了这个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些英烈和新四军独立营的战士。”

抗日英雄们英勇无畏、誓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岑河镇已将西湖村烈士陵园纳入沙市红色旅游线路,以激励人们继承先烈遗志,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烈士们未竟的事业,正在这片土地绽放新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区,36项国省荣誉背后,是沙市人把的抗战精神,变成了“敢争先”的发展劲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英雄的精神,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这座城市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回答。

来源:荆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