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打工的地方,烟台招远的北城商厦,偶然一瞥价签,我不由得揉了揉眼睛。那鲜嫩的小菠菜,价格竟标着十二块八毛八一斤,近乎十三块钱。
在我打工的地方,烟台招远的北城商厦,偶然一瞥价签,我不由得揉了揉眼睛。那鲜嫩的小菠菜,价格竟标着十二块八毛八一斤,近乎十三块钱。
图1:菠菜12.88元1斤
看着货架前不少年轻人争相挑选的身影,我心里暗自嘀咕:这菠菜是要逆天吗?
要知道,即便是在口罩时期物资略显紧张的日子里,咱们当地的小菠菜也从未卖出过这样的价钱。
可转念一想,这事发生在胶东半岛,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地处四季分明的温带区域,夏日的高温像一道无形的门槛,把露天种植的小菠菜挡在了农家小菜园之外。
图2:小菠菜
在胶东农村,种菠菜向来是件顺应时节的事。每年春季霜降前后,农户们会把菠菜种子撒进地里,等到入冬前土地上冻,嫩绿的幼苗便已探出脑袋。
它们就这么静静地躺在皑皑白雪之下,经历一整个冬天的雪藏滋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便成了餐桌上金贵的“头茬菜”。
这时候的菠菜带着雪水的清冽,口感鲜嫩得能掐出水来,可若稍一耽搁,随着气温回升,它便会像被按了快进键般抽薹开花,转眼就变得又柴又硬,只能割下来喂牛羊,或是晒干了当柴烧。
图3:农家小菜园
当然,也有些农户会特意留几株让它结籽,为下一季的种植储备希望。
连春日里稍高的气温都能让菠菜“变老”,更何况是炎炎夏日?前段时间我偏不信这个邪,从网上买了4袋号称“北方高温天气下照样生长”的小菠菜种子。
仔细研究过说明书后,我信心满满地把种子播进地里,结果却连一棵苗都没盼来,现实结结实实地给了我一巴掌。
图4:菜豆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打理的小菜园里总少不了四季时令蔬菜。面对我这股子“夏日种菠菜”的犟劲,他笑着打趣:“馋病好治,犟种难治。”
老一辈的农耕智慧早已告诉我们,胶东的露天菜园里,夏季本就不该有小菠菜的身影,这般供需失衡,自然让它成了夏日里的“贵价菜”。
恰逢暑假,城里的大人孩子纷纷回老家团聚,围炉火锅或是露天烧烤成了少不了的热闹场景。
图5:秋菜豆
这时候,鲜嫩的小菠菜便成了餐桌上的宠儿,脆生生地裹着麻酱,或是在炭火上微微一烤,那股子清甜味能瞬间点亮整个聚会。需求一旺,本就稀缺的小菠菜自然更显金贵。
说到夏日的时令菜,最近总在网上看到山东老乡吐槽“源源不断的豆角子”。
作为胶东人,我得在这儿更正一句:在我们老家,大家从不叫“豆角子”,打我记事起,直到如今人到中年,都只叫它“菜豆”。
图6:露天韭菜
真正的“豆角子”,指的是地里种的黄豆长出的青豆荚,要等里面的豆子鼓起来,能煮着吃的时候才这么叫。
还有熬粥常用的豇豆,在老家也有两种地道吃法:等豆荚完全变黄成熟,摘下来扒出豆子,是熬粥时的香糯配料;要是在豆荚微微发黄或还泛青时摘下,那就成了“煮老豆”,丢进锅里煮得面面糯糯,带着天然的豆香,是记忆里朴素的美味。
眼下已过立秋,夏季种的菜豆早已下市,如今餐桌上的都是刚上市的秋菜豆,正是紧俏的时候,商场里也要卖到两块钱一斤。
图7:丝瓜
在农村,秋菜豆从不会让人觉得“源源不断”,反而因鲜嫩可口,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舒心的时令小菜。
其实啊,不管是十三块的菠菜还是两块钱的菜豆,价格背后都是胶东大地的时令密码。
市场供需就像无形的杠杆,一头挑着自然规律,一头连着生活滋味。
图8:小洋枣
等到再凉些,一早一晚有了秋意,勤快的人家便会早早撒上小菠菜种子,赶在入冬前还能吃上一茬新鲜的。
到那时,这“逆天”的价格自然会回落,而我们又能在时令的馈赠里,品尝到属于胶东的朴素幸福。
这便是胶东的夏天,既有“贵得离谱”的小菠菜,也有藏在价格背后的农耕智慧与乡土情怀。
图9:秋菜豆
每一口时令菜的滋味,都藏着大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烟火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