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起,库艺术教育以“自由、独立、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理念,开启了一场持续七年的当代艺术教育探索实验。以工作坊的形式,线上线下融合,围绕物质、观念、构成、方法论等诸多课题方向,帮助成员明晰内心诉求,挖掘表达潜能,形成独立的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
自2018年起,库艺术教育以“自由、独立、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理念,开启了一场持续七年的当代艺术教育探索实验。以工作坊的形式,线上线下融合,围绕物质、观念、构成、方法论等诸多课题方向,帮助成员明晰内心诉求,挖掘表达潜能,形成独立的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工作坊特邀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批评家担任导师,他们不仅有20年以上的艺术实践经历,且有深厚的教学经验,广泛了解国内外艺术发展最新动态,在国内、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怀揣着炽热的教学热情,将自身对艺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工作坊的教学实践当中。前所未有的研究课题点燃创作热忱,导师与成员平等对话,在不同艺术观点的激烈交锋中,迸发灵感火花。这里没有传统课堂的界限,只有激情忘我的艺术探索,大家相互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完成这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实验。
本栏目将通过导师专访、文字实录等形式,结合其最新创作,邀您深入艺术教育实验的内核,一探当代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的珍贵成果与无限可能。
库艺术教育 | 特邀导师
谭平
著名教育家,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并留校任教, 199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5年至2002年主持筹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并任院长, 2003至2014年间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 2014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与设计学。谭平的艺术实践涵盖版画、油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个领域,其艺术创作不断打破艺术方法和媒介的局限,将抽象艺术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和自由的表达空间。
■ 谭平创作现场
“学生就像是一个鸡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给这个鸡蛋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让他自己从内部破壳而出,最终成为他自己。”
——谭平
谭平导师的教学回顾
作为资深的教育家,谭平导师对“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的教学倾注心力,连续五年都带来了极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包括:“抽象绘画的感性逻辑”“平面绘画背后的思维逻辑”“感觉”“有限的自由”。
在谭平导师的教学体系中,艺术创作被视作一场充满规则的游戏,而这其中的规则代表着理性,它不仅不是限制,反而是激发创造力的支点。他通过循序渐进又环环相扣的实践训练,引导成员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不断逼近自我表达的核心。以第二期、第三期工作坊中的实践课题“无聊的游戏”为例,让大家从具象几何形体出发、经由层层提炼与简化,直至留下最“像”自己的那一根线……。在后面的环节中,他有时直接带领成员品尝不同的刺激性食物,有时带领大家从身边环境入手选择材料触摸,意图唤醒成员的“五感”,用触觉、味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转化为绘画语言,打破对视觉效果的执念,学习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逻辑,来突破自我表达和语言上的局限,培养起个人化的思维意识和工作方法。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二期成员合影,2019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三期成员合影,2021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四期成员合影,2022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五期成员合影,2023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六期成员合影,2024
谭平导师“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三期讲授实录部分内容:
“抽象绘画的感性逻辑”
课程伊始,谭老师首先通过艺术家成员自我介绍环节建立对话场域,随即为大家播放了自己命名为“无聊的游戏”最新教学短片,并让大家参照石膏体在纸上画出基本造型与构图,然后通过打格、延长线、辅助线等方式逐渐将画中的客观物象分解为平面图形,然后在一步步线条的删减挪移中运用自己的理性与感性去判断每根线的增减与长短,用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蚂蚁”在“迷宫”中穿行,逐步建立起一个合理协调的画面逻辑。做完加法之后再做减法,把自己苦心经营的画面不断减至九根线、五根线、三根线、两根线,直至留下最“像”自己的那一根线。最终将这一根线也擦除掉,作品回归一张白纸……
■ 谭平导师展示“无聊的游戏”方法
谭老师用这个课程启示大家,基础课程不一定是技术训练,而应是对每个人天赋的发现。“无聊的游戏”课程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的画面生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论,启发大家来重新看待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最终,即使只剩下一根线,一块颜色,它们也要成为“你”。这种在限制中无限逼近自由的方式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工作之中,把一件事情从普通做到有深度。谭老师带来的第二个课题名称非常有趣,叫做“碰巧”。谭老师要求大家拍摄十张照片,并将十张照片两两拼合并说明理由。大家走出工作室,开始四处拍照,有人望天,有人观鱼,还有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等到把大家的照片收集到一起,在投影仪上一一播放,看上去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照片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如此这般的理由。当然,有的理由不能够立刻说服老师和大家,不免引起一番争论。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大家不断厘清着自己的思路,并尝试建立起自己的阐述逻辑。
谭老师之所以为这个课程取名为“碰巧”,意图是让大家将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图像拼贴在一起,从而激发出一种全新的观感体验和画面逻辑。如何来制造这种“碰巧”的偶发与多义?就需要每个人既要有自己有明确的出发点,同时又要善于发现,保持敏感,逐步挖掘提炼出每个人观看世界的独特角度,并通过明确的理由和严密的论证逐步形成个人化的观念性指向。
谭老师不断激发大家更多从自身的具体真实感受,而非技术语言或画面效果出发去进行表达。而自我的真实感受,是需要不断去激发的。谭老师的下一个课题是让大家寻找三个不同的实物,一边触摸一边进行创作。大家再次走出工作室,开始新一轮的“寻找”,有人搬石头,有人拔草,有人摸虫子……在外人看来,画面相当诡异。
■ 成员触摸石头
大家“触摸”着,画着,体会着谭老师所说的“更深层的真实”,将触摸的真实体验转化成直接的画面语言,作品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谭老师将这一课题称之为“素描练习”,这里的“素描”指的不仅是单色,而是通过触摸事物对表象之下的真实更为具体细微的感受和表达,三个物体触感之间的对比也强化了感受与表达之间的距离。这种经由触感而转化出的表达,虽然没有过多经营,却远比经营过的画面更为直接、有力。
触觉之后,轮到味觉。黄连、醋、糖、辣椒四种食物摆在大家面前,要求大家画四张画来分别对应品尝这四种不同味道的体验。大家刚搬完石头,摸过虫子,又开始吃黄连,嚼辣椒,表情看上去也是非常酸爽。有艺术家还在嘟囔:“这买的朝天椒也太辣了……”。
■ 成员分食物
品尝过酸、甜、苦、辣之后,强烈的味觉体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作品中的色彩与笔触,画面效果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强烈的感觉体验转化成画面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经过前几个课程的训练,大家已经可以较快的领会课程意图,作画也更为直接大胆,一开始的那种修饰与拘谨渐渐消失。绘画开始不仅仅依赖于视觉,每个人都在尽力感觉着自己的感觉,一个更大的空间领域在艺术家们面前打开——那,就是个人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听过大家的阐述,谭老师说大家的表达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对比刚开始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很多不直接和没有必要的画面处理。很多时候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不经营反而比经营要好得多。谭老师接着给出下一步的任务,将酸、甜、苦、辣四张作品作为素材在手机上依照自己的感受拼合在一起,并说明理由。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之前让大家练习拼合图片是有原因的。
■ 成员创作过程
等大家把图片拼好之后放到投影仪上观看,画面效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经过这样一个由感觉到画面,再由画面到拼贴、再创作的过程,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表达都像是换了一个人。这就是观察重心的改变,工作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最终作品的巨大改变!而这一切,都不是出于对绘画语言的选择和对画面布局的苦心经营,而是被强烈的感觉直接激发。每张画的语言方式虽不一样,但都能够代表此时此刻那个体验中的真实的自己。从每位艺术家的阐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作品都很像他们自己。
这也正是谭老师本期课程的目的所在,让大家思考除视觉之外绘画产生的可能性。并且启发大家去关注工作方法和创作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在技术和语言层面打转。
■ 谭平导师点评成员作品
转眼之间,三天的课程只剩最后一天,谭老师让大家结合前两天的课程体会,自由创作一张作品,并去体会一张作品,一件绘画是如何开始的。大家也慢慢尝试将这两天的课程体会和自己的创作经验相融合,从更为个人化的出发点和感受来逐步构建起一张更为真实的画作。
■ “五个课题的报告:第二期自由绘画非具象研究工作坊结业展”,2019
最后,在看完大家的作品之后,谭老师对每一位艺术家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观念上的,有方向选择上的,也有画面处理上的。谭老师在课程总结时说,感觉不能用三天的课程给大家带来多大进步这样泛泛的说法,更希望的是通过这几天的课程,大家对自己有反思,有变化,有启发,在创作中感受到有一点不同的东西正在萌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人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己的观念,然后寻找到最适合自己表达的媒介。
谭平导师近年作品
■《覆盖》,200cm x 200cm,布面丙烯,2019
■《2020:谭平场域创作》,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2020
■《来回乱跑》,79cm x 110cm,综合材料,2022
■《走出五边形》,79cm x 110cm,综合材料,2022
■《告别二O二二》展览现场,2022
■《无题》,200cm x 200cm,综合材料,2024
■《无意义的悬置》,K空间实验项目展览现场,2025
8月20日与东京艺大材料专家面对面交流与创作
绘画材料物质研究
国际名师工作坊
期待你的加入
特邀导师: 秋本贵透(日)
特邀讲师:乐丽君
举办日期:2025年8月20日——27日
(8天,每天9:00——18:00)
讲授形式:理论讲授+创作实践+一对一指导+参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知名教授工作室
举 办 地:北京
招收人数:15人(小班制确保指导质量)
策 划 方:库艺术教育
主 办 方: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日本Kusakabe画材公司、麦克美迪工作坊亮点Workshop features1, 足不出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得国际 权威导师 亲传核心材料技法;
2, 欧洲传统技法的亚洲化改良 , 契合东方创作者思维的教学法 ;
3,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取代经验主义 , 培养以材料特性驱动创作的思维模式 ;
4, 完成1-2幅具有材料研究深度的创作 。
来源: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