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征那会儿,红军部队在1935年8月翻过雪山后,就进了四川西北部的松潘草地。这地方海拔超过3500米,面积大得很,占松潘县总土地的四成多。表面上看是片绿油油的草原,可底下藏着沼泽,踩上去容易陷进去拔不出来。
长征那会儿,红军部队在1935年8月翻过雪山后,就进了四川西北部的松潘草地。这地方海拔超过3500米,面积大得很,占松潘县总土地的四成多。表面上看是片绿油油的草原,可底下藏着沼泽,踩上去容易陷进去拔不出来。
红军当时以为比雪山好走点,结果没想到这儿成了大麻烦。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下雨,一会儿起雾,方向都难辨。加上没带够粮食,队伍里很多人饿肚子,还得对付肠胃病啥的。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经过这儿,损失挺重,据一些记录,牺牲的红军战士超过2万。草地不长粮食,红军就挖野菜吃,像黄花草那种,虽然有点毒,但没辙,只能顶着用。
黄花草是高寒草甸里的常见植物,开黄花,根部能嚼,但吃多了会中毒,拉肚子啥的。可当时情况紧急,红军战士就靠这个维持力气往前走。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藏着两株这样的黄花草标本,当成文物展示长征的苦。
松潘草地为什么叫“吃人”的?主要因为那些沼泽。草甸下面是积水土层,排水差,雨水一多就成泥潭。红军行军时,很多人一脚踩空就没了影儿。加上高原反应,氧气少,人容易头晕乏力。红四方面军还三次过草地,第一次是1935年跟一方面军一起北上,第二次是调整路线南下,第三次又北上。
每次都得对付同样的难题,部队减员严重。国民党军队在外围堵截,红军内部还得克服自然障碍。长征总里程6万多里,这段草地就占了不小部分,跨越四川、甘肃边境。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营以上干部牺牲了430多人。
过草地时,他们分成左右两路军平行前进,右路军有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领导。草地没人家,没树木,烟火气都没有,找补给难上加难。野菜挖光了,就啃皮带、煮马鞍子垫饥。一些战士得病倒下,就留在原地,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其实,长征过草地不光是自然环境狠,战略上也关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转移。过湘江、遵义会议后,转向四川。进草地是为了连接青藏高原通道,避开国民党主力。红二十五军也从鄂豫皖北上,汇合陕北根据地。
整个过程,红军从10万多人减到不到3万,但保存了革命火种。松潘草地成了长征中最出名的难关之一,芥川龙之介小说里描的沼泽地,跟这儿有点像,滑溜溜的淤泥,一踩就陷。
红军没地图,全靠探路兵用树枝戳地试探。树枝插下去不拔,就得绕行。路上还插了很多树枝,当成标记,提醒后来的部队别走弯路。党史资料里提过,这些树枝是红军留下的路标,避免更多人掉沼泽。
现在90多年过去,这片草地变样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治理。50年代初,派专家调研,发现问题是排水不畅,雨水堆积成沼泽。于是在60年代挖排水沟渠,改善土壤。70年代建护栏,限放牧,减少牲畜踩踏。80年代,中央在元宝山上建长征纪念碑和纪念园,碑高大,园里种树,成了纪念地。
进入21世纪,生态修复加速。2000年后,退耕还草项目启动,农民把坡地改草场,播种固沙植物。2010年,治理沙化土地2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上去了,现在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少多了,沼泽面积缩减。松潘县草原总面积517万亩,可用440万亩,高寒草甸为主,夏天牛羊成群,景色不错。
红色旅游也起来了。2022年,松潘草原入选首批红色草原名单,国家文物局和林草局公布的,涉及9省12处。这儿有革命旧址,长征总里程碑就在县里。游客来参观遗址,学历史。导游讲红军故事,沿路径走。
2023年,保护措施更严,制定标准,结合长江黄河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生态屏障作用强了,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旅游带动经济,民宿多了,牧民参与保护,放牧有额度,不乱来。2024年,川青铁路通车,连接草原,游客更方便。列车过这儿,窗外绿意满满。铁路建时,注意生态,没破坏草地。
现在松潘草原不光生态好,还成了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学生来,了解长征。国家林草局报告说,草原活力更大,红色资源保护跟生态并重。以前的沼泽地,现在开垦农田,放牧区分开。牲畜多了,奶制品卖得好。
旅游收入帮当地人致富,县里成旅游名县。比起长征时,这儿从死亡陷阱变生态绿洲。红军牺牲换来新中国,治理让土地新生。松潘草原见证历史,从苦难到繁荣。游客来这儿,不光看风景,还想想那段路。90年,变化大,但红色印记没淡。
来源:Coolburg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