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治文化长廊,在商鞅、孔子等历史人物的浮雕像上投下斑驳光影。长廊中,法官正在为小学生讲述“徙木立信”的故事。从长廊拾级而上,宛如一条自周礼秦法流淌至今的法治文化长河,映入一双双稚嫩、求知的眼睛。
夏日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治文化长廊,在商鞅、孔子等历史人物的浮雕像上投下斑驳光影。长廊中,法官正在为小学生讲述“徙木立信”的故事。从长廊拾级而上,宛如一条自周礼秦法流淌至今的法治文化长河,映入一双双稚嫩、求知的眼睛。
《周礼》、《秦律》、《唐律疏议》、马锡五审判方式……西安中院将千年文脉注入人民司法,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法治,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为引擎,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西安中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交出了良法善治的法院新答卷。
以法弘德,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
“房屋租金1708.33元,物业费440.53元,水费50元……”
办公室里,西安中院速裁庭法官刘富强把自己“埋”进一堆账单里,计算器的声音响个不停。
这是一起涉老年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案件虽标的额不大,但双方对立情绪严重,如何真正案结事了?在先行调解的过程中,刘富强将房租、物业费、水费等年代久远、琐碎纠缠的费用为当事人逐笔计算,最终厘清了“租客待支付1138.06元”的明白账。
“这账我自己想起来都烦,你居然算清楚了。谢谢法官!我愿意调解!”当事人感叹道。经过刘富强充分的释法说理,最终,案件成功调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西安中院知产庭法官和调解员在调解一起侵害技术秘密纠纷案。
“如我在诉”意识是对我国古代“调处息讼”治理智慧的映照,也是对“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解纷方案。西安中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先行调解、庭审释法说理、判后答疑全流程,打造“1﹢45﹢N”多元解纷工作体系、“以文载道以案树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裁判实践融合工程,助力构建德法交融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沙某某的独生子丁某某与袁某某结婚并育有一对双胞胎,丁某某因病去世后,沙某某多次向袁某某提出想要见孙子,但都被拒绝,沙某某遂提起诉讼。法院审理认为,祖父母隔代探望属于父母子女关系的延伸,符合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序良俗,最终判决沙某某每月可探望孙子一次。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40批指导性案例,成为首例隔代探望的指导性案例。
西安中院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融入司法血脉,从调解桌前解开群众“心结”,到审判席上“斩断”非法牟利企图,再到文书里的“法治公开课”,刚性的法律条文与柔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西安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赢得98.35%的群众满意度,东艾公司案等10余篇法律文书入选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司法的温度已融入古城的文明底色。
润物无声,让法律走进群众生活圈
2024年11月13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举办开幕式。在这场国内影响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盛宴上,西安中院原创的法治公益微电影《律动心弦》荣获“最佳知识产权保护电影短片”,并在现场进行展播,向公众讲述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了“跨界出圈”,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西安答卷”。
微电影《律动心弦》登陆西安地铁,吸引乘客驻足观看。
如何能在普法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将抽象的知识产权转换为大众可感知的形象,从而让公众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听得懂”“有共鸣”?
音乐,可聆听、可传唱,无疑是最生动的知识产权载体之一。
《律动心弦》以西安中院审结的一起知名歌曲侵权案为原型,由法官自编、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故事。2024年12月,《律动心弦》登陆西安地铁7条路线,沿着城市动脉,将保护创新的法治故事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观看总量突破3000万人次。
普法工作是法院人的职责使命,也是司法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交汇点。西安中院制定《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八五”普法工作任务清单》,将“八五”普法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体系,聚焦中央、省、市重大部署及法院重点工作、民生突出问题、重要时间节点等,线上、线下宣传齐发力,传统媒体、自媒体联动,普法工作多点开花——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策划“践行二十大精神锻造西安法院铁军法院院长访谈录”栏目,拍摄制作访谈视频22期。
建成具有演播、导播、虚拟直播、录音等多媒体创作和媒资管理功能的西安法院融媒体中心,为宣传法治正能量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为涉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使普法服务精准化;联合市总工会、市妇联、市金融局等单位,围绕创业就业、教育、借贷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常态化普法,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
与陕西日报合办《群众说事老秦说法》专栏,社会反响热烈;与西影集团联合打造《法影“PLUS”影视赋能法官普法》栏目,将普法微视频作为公益广告投放至全市20余个电影院线,获评“全省法院宣传优秀策划”。
在多元的普法工作中,西安中院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生活智慧,塑造了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崇德尚法的精神力量。
“法伴童行”,全面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法治网
“人在青少年时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行为习惯没有完全固定,因此,在涉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加强法治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作用明显,意义重大,是我们司法实践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西安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郝卫介绍。
如何契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西安中院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西安中院打造的“西心He护”文化品牌,以法治文化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获评全省法院文化建设优秀品牌。2018年起,西安中院指导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孩子们在沉浸式扮演法官、当事人,模拟现场庭审的过程中,体味法治精神。在儿童节等时间节点,西安中院法官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关爱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将“自由”“和谐”等关键词缝制在香包上,在他们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为更好贯彻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西安中院牵头召开家庭教育促进工作座谈会,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筑青少年保护防线。
西安中院还注重完善判后帮教机制,坚持对所有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和法庭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判后帮教,构建起守护未来的全链条法治屏障。在为未成年罪犯送达减刑裁定时,审监庭法官会附赠一份法官寄语,祝福他们早日修复“脱轨的青春”。
法治薪火,赓续千年文脉;文明新篇,书写司法担当。西安中院将以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司法实践,让普法春风吹遍市井街巷,用司法温情守护青少年成长。站在新起点,西安中院将继续以法治之光点亮文明灯塔,让周礼秦法的千年智慧与新时代司法实践交相辉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中谱写新的法治文明篇章。
来源:陕西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