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双赢!思茅甜龙竹产业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08:23 1

摘要: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思茅区思茅街道莲花村的竹林,甜龙竹种植户鲁加伟已经背着竹篓穿梭在翠绿的竹影间。他熟练地挥舞着锄头,鲜嫩的甜龙竹笋应声倒地,带着泥土的芬芳装入竹篓。“你看这甜笋,品相很好!今天采的这些甜笋,过两天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的餐桌上。”鲁加伟捧着刚采收的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思茅区思茅街道莲花村的竹林,甜龙竹种植户鲁加伟已经背着竹篓穿梭在翠绿的竹影间。他熟练地挥舞着锄头,鲜嫩的甜龙竹笋应声倒地,带着泥土的芬芳装入竹篓。“你看这甜笋,品相很好!今天采的这些甜笋,过两天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的餐桌上。”鲁加伟捧着刚采收的竹笋,脸上的笑容如同林间的阳光般灿烂。鲁加伟家里种了10亩甜龙竹,一年产量约5吨,能带来6万多元收入。“收入比种玉米可观多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甜龙竹,大家的发展信心十足!”

甜龙竹种植户鲁加伟正在挖笋。

在思茅区,甜龙竹不仅是农户眼中的“致富笋”,更是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从一株不起眼的竹子,到形成贯穿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思茅区的甜龙竹完成了从山间普通作物到富民强区“金疙瘩”的华丽逆袭。

甜龙竹笋。

党建领航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我们莲花村有11个村民小组,453户1851人,设10个党支部,有115名党员。现在全村甜龙竹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量2100吨,产值2100余万元,人均增收11000元。”莲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国向我们细数着村里的“甜蜜事业”成绩单,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村民在莲花村甜龙竹合作社打包鲜笋。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成功实践。2022年2月,普莲甜龙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启动运营,为莲花村的产业发展装上了“发动机”。合作社成立初期,不少村民心里打鼓,担心种出来卖不出去。这时,村里的党员站了出来,115名党员分片包户,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甜龙竹的种植优势和市场前景。党员们还带头试种,把自家的土地当成“试验田”,用实实在在的收成打消村民的顾虑。

分拣好的甜龙竹笋。

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迅速铺开。合作社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合作社经营年利润达50万元,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种植规模、改进种植技术,另一部分则按比例分给村民和村集体。“每年年底分红,看着账户里多出来的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村民们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莲花村的甜龙竹长势喜人。

对于未来,李志国有着清晰的规划:“下一步,我们要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从一产向二产延伸,引进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争取水肥一体化项目,打造150亩村集体甜龙竹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村种植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

“水肥一体化”技术人员在甜龙竹基地里测量。

在党建引领下,思茅区甜龙竹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区甜龙竹种植面积达4.27万亩,占普洱市总面积的40%;2024年竹笋产量1.76万吨,农业产值1.96亿元。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市第一,成为继茶产业、咖啡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带动7个乡镇(街道)38个村的2500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超过50亩的种植大户有110户,一幅 “村村种竹、户户增收”的画卷在思茅大地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走进位于南屏镇曼歇坝村的思茅区竹藤产业科创园,仿佛进入了一个竹子的“基因库”。185亩的园区里,600多个竹类品种茁壮成长。“这是我们培育的‘曼歇1号’甜龙竹组培苗,今年5月才从实验室出来,不到三个月就长这么大了,再过一个月就能移栽。”科创园负责人张兴波指着长势喜人的幼苗介绍。

张兴波(右一)正在查看组培苗生长趋势。

“曼歇1号”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通过世界先进的细胞诱导技术培育而成,是中国首个获得知识产权认证的甜龙竹品种。它生长快、全脱毒,自身不带病毒,能工厂化生产。

“曼歇1号”甜龙竹组培苗。

“从5月到现在,我们已培育出了40万株幼苗,可种植1万亩基地。全面生产的话,一年能培育几百万到上千万株,能满足全市产业发展的种苗需求。”张兴波说,作为全国首个甜龙竹系列组培苗基地,科创园为思茅区甜龙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种苗保障。为了让“曼歇1号”更好地适应各地环境,科创园采取了科学的推广方式。“我们先在每个乡镇试种10亩,安排技术人员全程跟踪,观察其生长情况,根据试种结果评估适应性,再进行产业化推广。”张兴波说,这种谨慎的推广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

“曼歇1号”甜龙竹组培苗。

种得好,更要管得精。除了优质种苗,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让甜龙竹种植迈入了“智慧时代”。“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将水分和肥料按甜龙竹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配比,直接输送到根系附近,大大提高了养分吸收率。”思茅区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刘建培解释道,“与传统方式相比,养分利用率提升30%-50%,产量提高25%-30%,同时增强了甜龙竹的抗病虫害和抗旱能力。”

精准水肥一体化管道铺设。

对于农户来说,这项技术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以前浇水施肥全靠人工,一亩地得花不少功夫,还浪费肥料。现在用了这个技术,省水又省肥,还省人工,成本降了不少。”种植大户陈大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种10亩甜龙竹,光浇水施肥就得雇好几个人,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年能省不少钱。”

精准水肥一体化管道铺设。

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思茅区的甜龙竹多生长在山区或坡地,传统施肥方式容易导致化肥随雨水流失,污染土壤和水体。而这项技术减少了化肥残留和流失,降低了土壤板结风险,改善了土壤肥力,同时减少水资源消耗,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甜龙竹。

“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实现了甜龙竹生长环境的可控化,确保竹笋品质稳定,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标准化的需求,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刘建培强调,这推动了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三产融合 拓宽产业增值空间

在位于倚象镇石膏箐村的云竹普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机器运转不停,刚采收的甜龙竹笋经过清洗、切分、杀菌等工序,变成了鲜切笋、速冻笋、卤笋等即食产品。“目前我们的生产线每天能加工50吨竹笋,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市场。”公司董事长廖品明介绍道。

工人正在给甜龙竹称重。

“普洱甜龙竹笋品质堪称国内笋界‘天花板’,它纤维细腻,是国内唯一不含草酸、可生吃的刺身级笋,而且完全实心,出品率高,弥补了行业空白。”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普洱甜龙竹的产量和销量倍速增长。“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甜龙竹会成为普洱的又一特色名片。” 廖品明信心满满。

公司正从鲜品经营转向精深加工。“鲜笋销售只是1.0版本,精深加工才是未来。目前我们开发了以‘云竹糯白’为主打的系列产品,有笋丝、刺身专用笋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廖品明介绍,他们还拓展了海外市场,今年在新加坡已形成不小的交易额,“东南亚国家对笋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在线上,该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销量逐步上升;线下,与巴奴、海底捞、绿茶等餐饮企业合作多年,今年还打通了山姆会员店、盒马鲜生等商超渠道。

甜龙竹笋加工。

在销售端,电商直播为甜龙竹产品打开了新销路。“这款甜龙竹笋新鲜又美味,还能做刺身,今天下单,顺丰冷链三天就能到您家!” 在倚象镇大寨村的沃云农业直播间里,主播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着产品。沃云农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今年6月开始直播以来,通过电商平台已销售2000多公斤甜龙竹笋。“北上广的消费者特别喜欢甜龙竹刺身,反响很好,很多都是回头客。”

甜龙竹笋加工产品。

从田间到车间,从线下到线上,思茅区正加速推动甜龙竹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连续两届甜龙竹笋丰收旅游季活动的举办,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等方式,提升了“思茅甜龙竹笋”的品牌知名度;倚象镇石膏箐村竹产业特色小镇的建成,为三产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我们正在推进‘思茅甜龙竹笋’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申报,计划今年能完成。”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尉蔚表示,下一步将从多个方面推动竹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电商直播带货。

在一产方面,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技术培训、科学种植管理、金融助力、水肥一体化示范样板建设、低空经济引擎驱动智慧农业升级等方式,增加亩产,提高产值。在二产方面,扶持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以科技赋能推进 “以竹代塑” 进程,拓展甜龙竹应用领域。在三产方面,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开发竹林康养、运动休闲、学生研学、文化创意等特色产品,推进甜龙竹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思茅样板”。

甜龙竹基地。

如今,漫步思茅区,漫山遍野的甜龙竹郁郁葱葱。从莲花村的合作社到竹藤产业科创园的组培苗,再从加工车间的流水线到电商直播间飞向天南海北的订单……在普洱思茅,一根甜龙竹从山间破土到成为高端食材、文化载体、富民产业的旅程,诠释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崭新路径。当科技赋能的绿芽、组织创新的合力与三产融合的巧思汇聚于此,甜龙竹不仅成为普洱递给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更铺就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崛起、共享繁荣的康庄大道。未来的竹林深处,蕴藏着无限可能。

作者:徐晓芳 王晓东 李佳佳(文/图/视频)

编辑:李晓晶

监审:罗 嘉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simaotv1234@126.com

来源:思茅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