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王兵杰研究员AM:创造纤维电池新纪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08:09 1

摘要: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对轻薄、多维灵活的纤维状锂离子电池(FLIBs)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通过活性材料设计和连续化生产技术(如涂层法、热拉伸法)已取得进展,但电池尺寸放大后,因纤维轴向电场分布不均引发的严重极化效应,导致活性材料利用率不足、容量与功率输出

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对轻薄、多维灵活的纤维状锂离子电池(FLIBs)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通过活性材料设计和连续化生产技术(如涂层法、热拉伸法)已取得进展,但电池尺寸放大后,因纤维轴向电场分布不均引发的严重极化效应,导致活性材料利用率不足、容量与功率输出受限,成为大尺寸纤维电池(L-FLIBs)实用化的关键瓶颈。

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王兵杰研究员团队提出“双端电子收集终端(DECT)”创新设计,通过优化电场分布机制攻克了这一难题。研究团队结合等效电路模型与实验验证,证实DECT结构可沿纤维轴建立对称均匀的电场,显著降低电池内阻60%,提升氧化还原动力学效率。基于此,团队成功制备出10米长的单纤维电池,容量突破1Ah(3685mWh功率),为目前连续生产纤维电池的最高纪录。该电池可集成于织物电源包中,为便携设备供电。相关论文以“Ah-Level Large-Format Fiber-Shaped Lithium-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Effective Field Homogenizat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电场均匀化机制

传统单端(SECT)或对端(CECT)设计在电池长度超过2米时,因电子传输路径延长导致电场梯度加剧,容量与功率骤降(图1c)。而DECT设计通过在纤维两端设置平衡集电点,使5米长电池的电位分布呈对称最小梯度(图1b),容量与功率随尺寸线性增长。实验表明,10米长DECT电池充放电曲线稳定,容量达1011mAh(图1d)。

图1 实现大尺寸纤维状锂离子电池(L-FLIBs)的终端设计 a) 通过终端设计实现超2米长L-FLIBs的示意图。 b) 5米长L-FLIBs在1C倍率下的模拟电位分布图,对比三种终端配置:单端(SECT)、对端(CECT)和双端(DECT)。 c) 不同终端配置L-FLIBs在0.5C倍率下的容量与功率对比。 d) 10米长L-FLIBs充放电曲线,DECT设计实现单电池超1Ah容量。

电路模型验证

团队构建了精细化等效电路模型(图2),将单位电池内阻分解为正极集流体电阻(RA1)、负极集流体电阻(RC1)和极化阻抗(Z)。模拟显示:SECT设计因远端电阻累积造成严重极化(图3a);CECT虽电场均匀但电子需穿越全长集流体,内阻最高(图3b);DECT则通过双端分流将最大电子传输距离减半,实现全域均匀电位分布(图3c)。电位差分析进一步证实DECT的电场均匀性最优(图3d)。

图2 电场分析的等效电路模型 a) 简化电池模型。b) SECT电池等效电路。c-e) SECT、CECT和DECT电池的集成等效电路计算模型。

图3 终端设计对5米长L-FLIBs的影响机制 a-c) 三种设计的等效电路(左)及沿纤维轴的电阻分布(右)。 d) 5米长L-FLIBs的电位差计算值。 e) FLIBs充放电曲线与同步电压监测(CECT监测正极端,SECT监测远端)。 f) 0.7C倍率放电至3V后石墨负极残锂量定量分析。

材料利用与电化学性能

通过ICP-OES检测石墨负极残锂量,发现DECT电池在0.7C倍率放电后残锂量最低(图3f),证明其活性物质利用率显著提升。电化学测试中,5米长DECT电池放电中值电压(3.64V)、比容量(172.08mAh g−1)和库伦效率(91.79%)均优于对照组(图4a)。阻抗分析(图4b)与脉冲测试(图4e)显示DECT内阻仅为SECT的60%,功率输出提升40%。此外,DECT电池在0.5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80%(图5a),且高倍率性能突出(0.5C时容量保持率93%,图5c)。

图4 5米长L-FLIBs内阻与极化分析 a) 化成循环充放电曲线。b) 奈奎斯特图。c) 恒电流间歇滴定(GITT)结果。 d) GITT脉冲计算的欧姆电阻与极化电阻。e) 50%荷电状态下的内阻对比。f) 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极化电压。

应用演示

团队将8根5米长DECT电池编织成织物电源包(图5j),成功为智能手表充电(图5k)。电池在弯折(10万次后容量保持93.5%)、挤压、锤击等极端形变下仍稳定运行,彰显其在可穿戴场景中的实用性与鲁棒性。

图5 5米长L-FLIBs电化学性能与应用演示 a) 0.5C倍率循环性能。b) 第1-200次循环充放电曲线。c) 倍率性能。d) 0.5C充放电曲线。e) 不同荷电状态脉冲功率能力。 f) 螺旋电极照片(比例尺:3mm)。g) 纤维电池卷材。h) 不同长度电池照片(5米长采用DECT)。 i) 织物电源包集成示意图。j) 实物图。k) 为智能手表充电(比例尺:3cm)。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DECT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纤维电池的反应异质性问题,突破了单纤维电池长度(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小大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