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适的一生,似乎总喜欢把理想写在头顶,却把现实踩碎在脚下。1957年,蒋介石半真半假地大肆赞誉胡适,反倒换来胡适当面阴阳怪气。两个人之间事情没想象的简单——有配合、有猜疑、有不解也有无奈。胡适这一步步从坚定支持,走到彼此冷场,最后两败俱伤,这里面到底拧巴在哪?
胡适的一生,似乎总喜欢把理想写在头顶,却把现实踩碎在脚下。1957年,蒋介石半真半假地大肆赞誉胡适,反倒换来胡适当面阴阳怪气。两个人之间事情没想象的简单——有配合、有猜疑、有不解也有无奈。胡适这一步步从坚定支持,走到彼此冷场,最后两败俱伤,这里面到底拧巴在哪?
1949年,北平的冬天并不暖和,胡适也如同国民党高层那样心浮气躁。蒋介石既没了军队的威风,胡适也失去昔日学界的安稳。两人几度私下密谈,认真商量后路。胡适当时挺倔,把所有身家性命都堵在蒋介石身上。他放下笔杆,开始大声疾呼反共。有人说他有傲骨,其实更多的是一步步赌注加码,赌的就是蒋介石不倒,自己尚且有安身立命之地。这一点,他自己写的信里没说,却在每一次公开声明里漏了底气。
蒋介石那会儿挺感动——不管别人怎么议论,还是把胡适从美国请回南京,一起冲着美国拼关系。蒋介石说“胡适顶几十万大军”,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壮胆。没人信,但胡适自己半信半疑,有那么一丝欣慰里带着紧张。
胡适去美国游说各界,希望能给国民政府续命,他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打一场不见硝烟的外交仗。宋美龄早早去找美国总统谈援助款,可人家根本没把蒋介石放在心上——他们才不管你是“中华民国”还是什么,利益在前,谁还客气?胡适自己后来也只能写信说,美国立场别想指望太多。当时美国报纸公开写道:胡适组阁,有戏吗?根本没几个美国官员放在心上。
蒋介石这时候的花招不少——他想把胡适推上外长,理由很直白,美国喜欢胡适嘛,这样或许能让美方多投点诚意。胡适倒也明白这一层,犹豫着接了活儿,但心里多半是清楚美国的算盘,他能做到的就那么多,用完就丢,谁不这么想?
两个人此时此刻已经分明各有算盘,却还要假装同仇敌忾。蒋介石最怕美国承认对岸新政权,这一条,胡适其实也怕,他清楚一旦美方倒戈,老蒋政权就彻底成了孤岛。
胡适想自己成事,也想在夹缝中撑出一条路。为此,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冲美国议员喊话,弄得美国人也有点厌烦了。甚至有的外交官私下说:这家伙,太喧哗,有点招架不住。
反复揣摩两个人的合作,很多人说,他们算是难兄难弟,更像半路结拜。其实不然,各自算盘打得叮当响。共同“反共”只是标语,情感成分寥寥。蒋介石要利用胡适的学术地位和对外影响力;胡适要找个能包容自己的人,也分明知道这个人只有蒋介石,自以为别人怀才不遇。
二三十年间,两人互相依赖,胡适三番五次觉得还算值,蒋介石却只把他当临时救场的棋子。1957年,胡适获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当时社交圈里一片“恭喜恭喜”,蒋介石又一次伸出橄榄枝。表面风风火火,胡适却没急着赴任。他在美国日子并不好过,拮据得要命——不想把自己搞成草台班子的主角。于是不断推脱,说自己身体抱恙,希望搞个“代班”的李济坐镇,他出场得有仪式感。蒋介石没脾气,只能暂时应允。
直到1958年春天,胡适才回到台北,落地的那一刻装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其实心比谁都急。回去后,大典仪式上蒋介石唱高调夸赞,胡适偏偏不买账。
会议上,蒋介石兜售“胡适为道德标杆”,胡适却当众顶嘴,把话挑明:总统年纪大,说话分量太重,讲学术比讲道德更重要。这些话有点刻薄,也有点高傲。现场一片哗然。蒋介石脸色说变就变,胡适完全不理会。旁边的人打圆场,胡适假装没听见。他多少有恃无恐,觉得自己堂堂“请回”的,凭什么不能说几句逆耳的话。
后来胡适上任,不少学人都被他感召。他提出的计划没得到蒋介石支持,内部对立渐增。明面上胡适为台湾学界带来一点新鲜空气,暗地里蒋介石却越来越不待见他。日记上一句“无赖”,下一句“可耻”,分明成了心头刺。胡适抗议修宪,反对蒋介石连任,热衷提议要把国民党一分为二——这些政见看起来像“清流”,实际也不过是自保的操作。其实这阵子,蒋介石还时不时让人监视他,一点都没把胡适当朋友。
1959年,《自由中国》半月刊被整肃,胡适公开抗议喊“大失望”,很多人同情他,但也有人觉得他这时候已经无计可施。胡适在外人面前还得恭维蒋介石,心里却明显憋着火。蒋介石看他终于服软,不再闹腾,竟然觉得痛快。面子下来了,里子却更冷。这么一来一回,连最后送给胡适的“寿”字都带着疏离和算计。
有人说胡适后面软弱,妥协换取苟安,其实有点言重。那时候他不是没脾气,而是早已心知肚明秋后算账的下场。想自保却无法自救,只能低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内外交困,一场风波后倒在地上就再也没醒。
胡适身后,蒋介石当众作挽联,葬礼场面做得极热闹,坊间都在夸国民党依旧给文化人体面。但仪式归仪式,冷淡归冷淡。胡适生前的话变成了空气,死后依然只是被摆弄的一块招牌。
有时候回头看,胡适与蒋介石,一个学者一个政客,原本难说谁对谁错。胡适一面以诤臣自居,却始终没想明白什么才是合适的“政治明主”。跟错了人,还持续期待着体面的相处,现实哪里会允许?而蒋介石眼里只有权力,任何人都不过渡口的浮萍。
还有人说胡适最后认清了蒋介石的本质,彻底失望,也有人觉得他始终有幻想。其实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哪有人到老还学不会低头?但有时候,人会因为惯性,甚至懒得换个活法。
但也可能,胡适到死都没有彻底想通吧?又或者,他其实想通了,却不屑于和任何人解释。历史给他们两人造了很大的势,却没能成就彼此的结局。道理不道理,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活着时能喘口气,其余可有可无。
来源:山里望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