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浪潮中,我们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04:40 3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重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信息爆炸、思想奔涌的时代。海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密度涌入社会认知领域,深度浸润青年一代。这片信息汪洋,既蕴藏真知灼见,也裹挟着虚假信息、偏激观点与错误思潮。作为“网络原住民”,青

【杏坛覃思】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重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信息爆炸、思想奔涌的时代。海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密度涌入社会认知领域,深度浸润青年一代。这片信息汪洋,既蕴藏真知灼见,也裹挟着虚假信息、偏激观点与错误思潮。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嘈杂声音中坚守理性?这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批判性思维,其现实 价值亟待得到更大重视。

批判性思维绝非简单质疑或否定,其本质在于深刻的反思性、独立的判断力与理性的建构性三者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维层面的重要体现。它要求个体超越信息表象,深入内核,运用逻辑工具审视来源、证据与推论链条,致力于挖掘真相与深层逻辑;鼓励基于理性的独立思考,不惧权威,不盲从流行风潮,对任何未经充分检验的观点保持审慎距离;倡导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保持开放包容,在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中不断趋近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规律,而批判性思维正是实现这一认识飞跃的关键枢纽。它要求以实践为标准,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防止思想僵化。具备批判性思维的青年,就如同拥有穿透迷雾的“理性之眼”,能够洞察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在复杂社会现象前保持头脑冷静,作出明智判断与理性决策。

信息时代赋予批判性思维双重价值。其一,是守护个体认知清朗。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于无形中固化认知边界,窄化青年视野;短视频等碎片化传播持续挤压深度思考空间,滋生思维惰性;信息即时冲击与情绪化传播常引发非理性浪潮,加剧认知偏差。在此境遇下,批判性思维缺失极易使青年迷失方向,沦为不实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或偏激观点的附和者。唯有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严谨的信息甄别、逻辑推理与证据评估,青年方能有效过滤噪声,识别陷阱,构建基于事实与理性的判断体系,筑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基,在纷繁世相中保持思想定力;其二,是驱动社会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发展的实质是辩证的否定(扬弃)。创新源于对既有认知框架、传统观念和既定模式的深刻反思、大胆质疑与创造性超越。批判性思维正是孕育这一飞跃的动力源。它始于对现状的追问,是发现真问题的起点;它鼓励挑战权威结论、突破思维定式,为探索未知提供勇气。在科研领域,青年科研工作者若能以批判性思维审视前人成果,不盲从权威,就有机会开创独特研究路径,贡献原创性突破。在文化艺术天地,青年创作者若能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限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现有的艺术形式,便能创作出更具个性、更富时代感的作品。因此,批判性思维既是守护认知的盾牌,更是开辟未来的利剑。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培养兼具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判断精神和创新活力的时代新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要求。新时代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应帮助青年建立三个维度的核心能力:在认知维度上,培养信息甄别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掌握信息甄别的基本方法,建立系统思考的框架;在价值维度上,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引导青年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开放包容的胸怀;在实践维度上,鼓励青年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在创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教育要避免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将批判简单等同于否定,导致为批判而批判;二是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忽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批判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进步,质疑的根本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指导他们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社会实践里,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更要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唯有如此,批判性思维才能从简单的“挑刺”工具,升华为推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推动青年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创新,既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定力,又能在时代变革中勇立潮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创新和智慧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