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的Evie Jackson来自墨尔本,过去六个月,她向各类兼职与临时岗位投出大量 简历,却无一回应。
“选择你热爱的工作,这辈子就不算在工作”——这句耳熟能详的格言,听起来鼓舞人心。
但对许多澳洲年轻人来说,连迈出找工作的第一步都异常艰难,更别说“热爱”了。
(图片来源:News)
28岁的Evie Jackson来自墨尔本,过去六个月,她向各类兼职与临时岗位投出大量 简历,却无一回应。
无奈之下,她在TikTok发布视频感叹:“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停投简历却连一个 回复都没收到?”
视频瞬间引发大量共鸣,原来她并不孤单,也揭开了一个日益困扰澳洲打工族的现 实难题,那就是“幽灵职位(Ghost Jobs)”。
所谓“幽灵职位”,是指公司挂出的看似正常招聘信息,实质上并没有打算聘请任何人。
这类岗位广告往往长时间挂在求职网站上,重复出现,却始终“石沉大海”。
(图片来源:News)
Evie表示,在与朋友交流后才发现这个现象的存在。
“我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很多 工作其实根本不是真的在招人吧?他们只是为了形象好看。’”
她随后做了一番研究,才意识到自己这几个月来,投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职位根本不 是真的。
有分析指出,公司发布“幽灵职位”可能是出于提升公司形象、展示‘积极扩张’的假 象,也可能是为了提前收集市场简历数据,建立人才数据库。
“我感觉自己投了很多‘假工作’,这是对打工阶层的进一步剥削。”
根据海外求职平台ResumeBuilder对1600多名招聘经理的调查,发现40%的招聘负责 人承认他们公司曾发布假职位。
其中,26%发布过1至3条假职位,19%发布过5条,另有19%发布多达10条。
更令人震 惊的是,13%的公司曾发布超过75个假职位广告。
Evie表示,她在观察中总结出一些“幽灵职位”的共同特征,一是招聘信息挂在网上 超过30天,长期不撤下;二是同一个职位广告不断通过电邮反复推送给你;三是岗 位描述非常模糊,没有提具体职责或要求;四是公司网站没有即时更新或反馈机制。
她称曾收到某连锁餐饮品牌的同一个职位通知“起码10次”,但无论怎么应聘,都无 任何回复。
Evie认为,网上求职看起来方便,其实存在巨大弊端。
它让求职者成为千篇一律 的“屏幕文字”,“如果他们能真正见见我,可能会意识到我完全有能力胜任一份工 作。但当你只是屏幕上的几行字,真的很难脱颖而出。”
(图片来源:News)
如今的她甚至开始考虑重拾纸质简历、亲自上门递简历。
“我可能真得拿着文件夹 一家一家送了,虽然那真的太痛苦。”
根据澳洲消费者法(Australian Consumer Law),发布虚假和误导性职位广告是 违法行为,最严重可被处以高达110万澳元的罚款。
但Evie表示,许多公司似乎并不在意,“公司对求职者的态度真的太冷漠,有时候 你做完面试,以为他们还不错,结果从此音讯全无,连一封拒信都不给你发。”
Evie强调,她并不是特例,在TikTok评论区里全是有相同遭遇的网友。
来源:澳洲商业观察A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