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梦参加丈夫林葆诚的葬礼,她拄着拐杖,容颜已经老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09:32 1

摘要:1947年,14岁的杨濛跟着家人搬到香港,转学进了玛利诺书院,这所学校对英文水平要求极高,好多学生卡在校门口,她却凭着在上海打下的基础顺利入学。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3年的上海,杨濛出生在一个不算顶级豪门的家庭,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父亲爱京剧,母亲迷昆曲。

家里的留声机总在播放《贵妃醉酒》《游园惊梦》,这种耳濡目染,让杨濛从小就对“美”和“表演”有了天然的亲近感。

1947年,14岁的杨濛跟着家人搬到香港,转学进了玛利诺书院,这所学校对英文水平要求极高,好多学生卡在校门口,她却凭着在上海打下的基础顺利入学。

也是在这所学校,她遇到了改变人生的契机,袁仰安是长城电影公司的老板,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新人,直到亲眼见到杨濛,那种古典又清新的气质,让袁仰安当即决定,就是她了。

进公司前,杨濛和家人定了三条规矩:不参加商业剪彩,不赴无关的应酬饭局,不拍低俗露骨的内容。

在当时的香港娱乐圈,明星为了资源跑饭局、陪酒是常事,这“三不原则”显得格外扎眼,有人说她“太清高”。

她却不辩解,只说:“我来拍戏是因为喜欢,不想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公司尊重她的选择,还给她取了艺名“夏梦”,取自她喜欢的《仲夏夜之梦》,这个名字,后来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1950年,18岁的夏梦接拍了第一部电影《禁婚记》,让一个刚成年的姑娘演已婚少妇,导演心里没底。

试镜时特意观察她的神态,没想到夏梦很快进入状态,把角色面对丈夫阻挠时的倔强、想工作又怕伤感情的纠结,演得活灵活现。

电影上映后,票房直接冲到当年国语港片榜首,香港街头巷尾都在讨论“那个演杨霞芝的夏梦”,东南亚的片商也找上门来,新加坡的影院甚至把她的海报贴满了整条街。

夏梦没被突如其来的名气冲昏头,拍完戏就回学校上课,有人拿着鲜花堵在校门口,她会礼貌地道谢,然后快步走进教室,老师问她“当明星是什么感觉,她认真地说,还是觉得课本里的知识更让人踏实。

接下来的几年,夏梦成了长城公司的“台柱子”,几乎一年拍三四部戏,《娘惹》里,她演一个跨越种族的悲情女子,《孽海花》中,她又变身敢爱敢恨的交际花,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感受到角色的复杂。

《绝代佳人》这部由金庸专门为她写的剧本,后来还拿了中国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里是头一份。

当时金庸在《大公报》当记者,偶然看到夏梦的电影,一下子被吸引了,为了能接近她,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化名“林欢”进长城公司当编剧,专门给夏梦写剧本。

《绝代佳人》里的如姬,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儿女情长,分明就是他心中夏梦的样子,他曾鼓起勇气表白,夏梦却很坦诚,谢谢你的欣赏,但我已经有喜欢的人。

金庸没有纠缠,后来在采访里说:“夏梦是我见过最清醒的女子,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笔下的小龙女、王语嫣,或多或少都有夏梦的影子——那种清冷又纯粹的气质,大概就是他对这份感情最好的纪念,

那时候的香港影坛,夏梦和石慧、陈思思并称“长城三公主”,而她始终是无可争议的“大公主”,论美貌,导演李翰祥说过:“夏梦的美是有层次的,不是一眼惊艳,却越看越有味道,眼角眉梢都是戏。”

1957年,夏梦作为香港电影界的代表去北京参加会议,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周总理笑着说,你的电影我们看过,演得很好,香港同胞很喜欢吧。

她紧张得手心冒汗,结结巴巴地回答,谢谢总理,我会努力拍更多好电影。这次见面让她更坚定了拍“有意义的戏”的想法,后来接剧本时,总会先问,这个故事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夏梦的感情生活,从来不是娱乐圈的八卦焦点,但几段过往至今仍被人提起,因为每一段里都藏着她的通透。

最早是和导演岑范的相遇,1951年拍《禁婚记》时,岑范是助理导演,负责给她讲戏,他出身名门,是清朝名将岑毓英的后人。

才华横溢又温文尔雅,夏梦那时候刚入行,很多地方不懂,岑范总耐心教她,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心里都有了好感。

后来岑范要回内地发展,临走前跟她说,等我站稳脚跟,就回来接你,夏梦点了点头。

可命运弄人,当时的环境让两人断了联系,岑范寄来的信被拦截,夏梦以为他变了心;夏梦的回信也没送到岑范手里,他以为她放弃了。

多年后两人在北京重逢,都已不再年轻,岑范终身未娶,夏梦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段没能走到一起的感情,成了彼此心中的遗憾。

再后来,就是金庸的追求,然而夏梦最终选择的人,是林葆诚,他是个普通商人,留学归来,懂电影也懂生活。

第一次在片场见到夏梦时,他是作为影迷去探班的,手里捧着一束白玫瑰,紧张得说不出话。

后来慢慢熟悉了,夏梦发现他和圈里人不一样,不聊八卦,只关心她累不累,剧本好不好。

1954年,21岁的夏梦嫁给了林葆诚,婚礼很简单,只请了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没有媒体炒作。

婚后林葆诚果然说到做到,从不干涉她拍戏,还帮她筛选剧本,遇到不适合的角色就劝她,别勉强自己,咱们不缺这点钱。

他们的婚姻持续了53年,直到2007年林葆诚去世,葬礼上,83岁的夏梦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灵前,没有哭天抢地,只是静静地站着,眼神里有不舍,却更多的是平和。

旁人说,他们俩这辈子,真是圆满,是啊,在诱惑遍地的娱乐圈,能守住一份感情半个多世纪,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两个人的珍惜。

1966年,33岁的夏梦拍完《迎春花》后,突然宣布息影,这个决定让所有人意外,当时她正是巅峰期,片约排到了两年后。

粉丝写信劝她再演几年,公司也一再挽留,但夏梦主意已定,该尝试的角色都尝试了,现在想多陪陪家人。

她跟着林葆诚去了加拿大,开了家制衣厂,从聚光灯下的大明星,到每天盯着布料、纽扣的老板娘,她没有丝毫不适。

1979年,46岁的夏梦又回来了,这次她不是演员,而是制片人,成立了青鸟影业公司,朋友们劝她别折腾了,在家享清福多好,她却有自己的想法,看着香港电影越来越热闹,心里还是痒,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她的眼光依旧毒辣,第一部戏《投奔怒海》,选了当时还没大红的刘德华当男主角,有人质疑这小子能行吗,夏梦力排众议。

电影上映后,不仅票房大卖,还拿了金像奖五项大奖,刘德华也凭这部戏彻底走红,后来总说,没有夏梦姐,就没有我的今天。

之后她又拍了《似水流年》,大胆启用新人导演严浩,女主角选了斯琴高娃,这部慢节奏的文艺片,在商业片扎堆的市场里杀出一条路,成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

她做制片人的那些年,从不干涉导演的创作,只在大方向上把关,遇到资金紧张,就自己掏腰包补。

演员出了状况,就耐心沟通解决,圈内人说跟夏梦合作最舒服,她懂艺术,也懂人情,这种通透,让她在幕后同样赢得了尊重。

晚年的夏梦,定居在香港,深居简出,每天早上会去公园散步,和普通老人一样,手里提着菜篮子,遇到认识的人会笑着打招呼。

身边有个叫阿彩的佣人,从年轻时就跟着她,为了照顾她一直没结婚,夏梦把她当家人,逢年过节给她发红包,带她去旅行。

阿彩说,小姐这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对谁都好,这种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

2016年,83岁的夏梦去世,消息传来,整个香港娱乐圈都在哀悼,刘德华、许鞍华等晚辈亲自去送她最后一程。

媒体用“一个时代的落幕”来形容她的离开,金庸先生特意写了悼文,里面说,夏梦是真正的美人,不仅美在容貌,更美在风骨。

有人说“夏梦是被岁月温柔以待的人”,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幸运,不过是她始终保持清醒,知道什么该留,什么该放。

就像她自己说过的,人这辈子,别被外界的声音牵着走,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活得踏实。

这样的女子,不管过多少年,提起她的名字,人们想到的,都是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与优雅,这大概就是真正的传奇,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北京晚报——传奇影星夏梦辞世 曾被金庸誉为“美如西施”(图)

羊城晚报——夏梦飘然去佳人难再得11-04 16:53:00

深圳晚报——绝代佳人 夏梦远去 连金庸也只是她的花边注脚2016年11月4日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