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青岛|即墨区叫响“理润即美”品牌 让生态之美常驻身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09:40 2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即墨区的生态画卷正不断添墨增彩——墨水河的水波愈发清澈,岸边的绿意渐次铺展,蓝天白云成为天空的常客,这份持续刷新的生态答卷,正化作群众指尖可触的获得感、鼻尖可闻的清新感、眼底可见的幸福感。近年来,即墨区让生态环保的声音走进街巷里弄、校园课堂、企业

“河”我一起 保护母亲河

即墨区叫响“理润即美”品牌 让生态之美常驻身边

近年来,“理润即美”宣讲品牌影响力持续显现,大沽河畔风景秀丽。

“墨城环保科普直通车”定期邀请高校志愿者,前往小学开展环境保护科普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即墨区的生态画卷正不断添墨增彩——墨水河的水波愈发清澈,岸边的绿意渐次铺展,蓝天白云成为天空的常客,这份持续刷新的生态答卷,正化作群众指尖可触的获得感、鼻尖可闻的清新感、眼底可见的幸福感。近年来,即墨区让生态环保的声音走进街巷里弄、校园课堂、企业厂区,织就了一张全民参与的“宣传网”。

7月14日的墨水河公园,蝉鸣与笑语交织成夏日序曲。20余名戴着“环保小记者”徽章的孩子,像一群轻盈的小燕子穿梭在河畔绿丛中。他们是来自大华社区“小管家”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正参加“‘趣’河边,‘河’我一起保护母亲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宣讲员的引导下,孩子们蹲在亲水平台边观察水草间的小鱼,用试纸测试河水的酸碱度,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为什么这片水更清”“树叶腐烂后会变成什么”,生态环保知识就在这摸得着、闻得到的沉浸式体验中,悄悄钻进了心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即墨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清晰路径。把绿色低碳的种子播撒给更多青少年,引导他们从思想到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2022年8月,即墨区生态文明宣讲团应运而生,它像一条纽带,将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青声绿动”环保创客团的本土实践经验,与山东大学“初光”支教和环保宣讲团的专业知识储备紧紧系在一起,“理润即美”生态文明教育品牌也随之破土而出。该宣讲团巧妙融合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更把水质净化、水质分析等简易科学实验搬进课堂。于是,“活跃式理论学习+沉浸式科普知识+趣味式情景互动”的三位一体宣讲模式,让原本枯燥的环保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孩子们在模拟污水处理的小实验中瞪大好奇的眼睛,在“垃圾分类接力赛”里争着当“环保小能手”,在情景剧里扮演“小河豚”,诉说海洋污染的烦恼。

近三年来,“墨城环保科普直通车”志愿服务进校园项目跑遍了城乡角落,28期34场活动让1.8万人次的孩子受益,其中18场走进镇(街)所属乡村小学,把环保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开学第一课 环保进课堂”和“我与假期有个绿色约定”特色活动,则让环保教育贯穿学期始末,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绿色养分”。

“我们按年龄给孩子们分了‘环保小记者团’,大孩子搞‘绿色暑期生态研学’,小孩子画‘身边的环保故事’,还有些爱琢磨的孩子加入‘拾贝科研计划’,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宣讲团负责人笑着说。更让人欣喜的是,生态文明教育已融入日常课程,“每月一堂环保课”覆盖全区294所幼儿园和118所小学,各学段年课时超10节,博物课上认识本土植物,手工课上用废旧材料做艺术品,实践课去公园观察鸟类……孩子们在点点滴滴中,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意。目前,全区已创建山东省绿色学校3批162所,占全区中小学校比例93.10%,23名“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从这里走出,带着绿色梦想继续前行。

“这真是水泥厂?”站在青岛即墨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厂区里,通济新区永合硕辉苑社区居民王婵雨忍不住揉了揉眼睛。眼前没有想象中的浓烟滚滚,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坪、错落的树木盆景,空气中甚至能闻到青草的香气。跟着讲解员走进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废气处理设备嗡嗡运转,曾经“灰头土脸”的水泥厂,如今成了“花园工厂”的代名词。“原来高耗能企业也能这么‘绿’,真是开眼界了!”王婵雨的惊叹,道出了许多参观者的心声。

30分钟车程外的中节能(即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另一场“绿色冲击”正在上演。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13名学生站在巨大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前,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一吨垃圾能发多少电,减排多少二氧化碳。“原来垃圾不是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名学生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企业,正是即墨区精心培育的环境教育“活教材”。目前,全区已有8家这样的环境教育场馆,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环保设施对外开放单位2家、省级环保科普基地1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6家,每家单位至少有2名兼职宣讲员,形成了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为指导的“1+2+6+N”生态文明教育矩阵。今年以来,它们敞开大门155次,接待了4万多名参观者,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提着菜篮的居民,有穿着制服的机关人员,还有扛着相机的社会团体,大家从不同角度,读懂了“绿色发展”的密码。

为了让开放更有活力,各单位玩起了“新花样”。“云打卡环境教育基地”活动上线后,不能到现场的人也能跟着镜头“云参观”,直播里的互动问答、VR实景游览,让环保知识传播得更远;有的单位翻新了参观廊道,建起专门的教育场所,展板换成了会“说话”的电子屏,还引入VR设备让参观者“穿越”到污染现场与治理后的场景;游戏竞赛、知识竞答等环节更是让严肃的参观变成了趣味体验——孩子们在“垃圾分类大富翁”游戏里闯关,成年人在“环保知识擂台赛”上比拼,欢声笑语中,环保理念悄然扎根。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中联水泥讲“传统工业转型记”,中节能说“垃圾变能源的魔法”,有的基地结合周边湿地资源搞“环保+旅游”,有的联合学校开发“环保+研学”课程。“一厂一主题”“一厂一模式”,让这些工业场所变成了传播绿色理念的“新地标”,吸引着一拨又一拨人前来“打卡”学习。

7月的崂山湾,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30余名戴着蓝色帽子的志愿者弯腰在沙滩上忙碌,他们是“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正开展“拾贝净滩护碧海 助研治污践初心”活动。贝壳被小心翼翼地装进标本袋用于科研分析,塑料瓶、烟头等垃圾则被分类收进垃圾袋。阳光下,蓝色的帽子与蔚蓝的大海相映成趣,成了海岸线上最动人的风景。

“小蓝帽”的故事要从2022年7月说起。这支队伍成立以来,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民参与环保的涟漪:他们走进社区讲生态文明科普,带着科研人员研究“浒苔如何变废为宝”,定期沿着河道、海岸巡逻,记录水质变化、清理垃圾……百余场活动下来,“小蓝帽”成了即墨区家喻户晓的志愿服务品牌,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想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出份力。

这顶“小蓝帽”的背后,是即墨区日益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近年来,即墨区以“美丽即墨 共建共享”为统领,响应全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品牌项目建设号召,培育出5个子项目,组建起“小管家‘趣’河边”“小蓝帽”“美丽山东 无废同行”和生态文明宣讲、“青声绿动”环保创客团等五支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像五根手指,在包联社区、共建企业等设立的联络点形成“掌心”,共同编织出“1+5+N”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网络。目前,这支队伍已有5000余名志愿者,今年以来开展活动31场次,人均服务时长约80小时——他们可能是退休老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却有着同一个名字:环保守护者。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生态环境宣教活动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大家的认可,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他们正忙着走社区、访学校,向群众问计;盯着外地的好经验,琢磨着如何让活动更对胃口;还计划引入更多专业研学机构,让“理润即美”不仅是个品牌,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到参观者脸上的惊叹,再到志愿者手中的垃圾袋,即墨区用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讲述着“全民参与环保”的故事。这故事里,有理念的传递,有行动的力量,更有对“美丽即墨”的共同向往。随着“理润即美”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相信会有更多人接过环保的接力棒,让绿色成为即墨最动人的底色,让生态之美常驻身边。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刘海豹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