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种业振兴育强“中国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09:44 3

摘要:7月7日,“淄麦71”通过国家审定的喜讯传来,淄博收获了“十四五”期间第11个国家级小麦良种,不仅小麦品种选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更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中刻下了鲜明的“齐鲁印记”。

7月7日,“淄麦71”通过国家审定的喜讯传来,淄博收获了“十四五”期间第11个国家级小麦良种,不仅小麦品种选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更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中刻下了鲜明的“齐鲁印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淄博市种业目前发展状况是怎样的?种业振兴的着力点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和种粮大户。

科研“农夫”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一串数字能够丈量一座城市的农业创新高度。

“‘十四五’期间,淄博市累计通过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10个、玉米品种14个,通过国家审定小麦品种11个;自2018年至今,全市共登记3类非主要农作物43个品种,其中,桃12个、甘蓝17个、番茄14个。”说起淄博种业发展情况,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种业服务科负责人张丽如数家珍。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淄博农业科研人员经夏历冬的辛勤付出。那些在田间地头与作物“对话”的身影,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做小麦育种,要在试验田里搞,办公室是育不出品种的。什么时候你能和小麦材料对话交流了,培养出感情了,才算会搞育种了。”“淄麦71”课题组组长、市农科院副院长蒋方山说,导师李斯深教授的嘱托,他始终铭记于心。

蒋方山团队与小麦“对话”的日常,是一年365天的田间轮回:10月播种;11月施药;12月浇冬水;次年1月,寒潮来袭,他们逐一记载各品种冻害情况,筛选抗寒性能优良的材料;3月至4月,早春寒意未消,他们一头扎进试验田,从起身、拔节到抽穗、开花,整日观察小麦生长细节;5月,他们蹲在地里进行杂交授粉,盯着小小的花药,用镊子小心翼翼操作,一盯就是十多个小时;6月收获;7月至9月,他们在闷热的仓库忙着脱粒、考种、排种,为下一季播种做准备。

像蒋方山这样的“农夫”,市农科院里有很多。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团队选育出了优质小米新品种‘淄谷15’。该品种在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十五届优质食用粟品质鉴评中,被评为‘二级优质米’第一名,目前正在申请新品种登记。”市农科院副院长杨平介绍说。

“2023年,播种获得11个苹果品种的实生种,获得部分杂交苗;2024年,完成7个葡萄杂交组合,并获得杂交苗;2025年,获得猕猴桃3个品种实生苗;2024年,实现无花果杂交,获得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2025年,获得杂交植株1000多株。”市农科院果树所所长乔峰介绍,果树团队2020年4月份成立,从零起步,目前成果丰硕。

“我们发现并培育的‘鲁山雪菇’,经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鉴定为丝盖冬菇变种。目前,该品种已经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正进行DUS测试。”市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杨云峰目前负责食用菌团队,他告诉记者:“团队采集的另一个野生子实体也通过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鉴定,确定为柠檬鳞伞。目前,我们已摸清了柠檬鳞伞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需求特点。” 蓖麻育种方面,市农科院长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1996年国内第一个杂交种‘淄蓖1号’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我国蓖麻育种进入‘杂交时代’。我院先后育成‘淄蓖’系列品种11个,其中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主推品种亩产突破300公斤,比国际主栽品种增产50%。蓖麻育种与栽培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项。”市农科院副院长谭德云介绍。

科企联动 搭建平台育出黄金种子

“‘十四五’期间,淄博市培育小麦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主要农作物常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家,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1家。截至目前,全市持证企业24家,企业数量较种业振兴行动前增加了一倍,禾丰种业成为淄博市第一家、全省第二家小麦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张丽介绍。

种业振兴的密码,藏在产学研融合的化学反应中。

在禾丰种业,记者看到,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暑期实习基地,研究生们正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为收获的育种材料进行“考种”等作业。

禾丰种业旗下的农业科学研究院,聘任山东农业大学赵檀芳教授为院长,聘请山东省农科院赵振东院士为特聘专家,建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匡廷云院士为首的省级院士工作站,成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全力承担全省小麦、玉米新品种区域实验、跟踪评价实验任务。

“在赵檀芳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已创制小麦种质1500多份,育成小麦品系6000多个。截至目前,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12个、省审3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1个、省审16个。”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介绍,企业建立“温室”“冷室”,升级完善育种加代快速选育技术,小麦育种突破一年四代,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在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的指导下,与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企业着力开展小麦智慧育种体系构建,探索迈向“育种4.0时代”新路径,大力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

“我们聘请山东省种子公司副总经理、桓台县高端人才李平路老师为首席科学家,成立良种研究院,组建团队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选育并通过省审定的品种有桓丰102等10个品种。今年,桓丰119完成国家生产试验,已提交审定申请材料。”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良种研究院院长薛德介绍,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以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淄博育种试验站为基地,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山东农业大学、日照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良种质资源200余份,每年创制组合200多个,博信281、博信216通过省级审定。

在蔬菜瓜果种子方面,目前的政策是登记备案。与科研院所相结合,淄博思地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研究结球甘蓝为己任,登记备案新品种17个;沂源县莲花山黄金桃研究开发中心等单位,已登记金黄金桃系列和翡翠玉桃品种12个;淄博金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登记番茄品种14个。

“淄博市积极引导推动种业企业与优势科研院校(所)合作,开展‘产、学、研、销’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融合发展。”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魏念军说,近年来,禾丰种业、博信农业两家种业企业申报省级项目10个,申请政府拨付资金3300余万元,自筹配套资金近86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创新攻关能力。

良种推广 从试验田到千万亩的“增产密码”

好种子,是粮食单产提升的基础。良种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丈量着农业现代化的真实成色。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助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今年5月下旬,淄博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评价观摩会在临淄区召开,展示了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评价试验的近100个小麦品种,重点考察观摩了市级展示的4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品种的丰产性、抗倒性、抗病性、成熟度等多项关键指标进行了现场评价。

近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发布。其中,淄博市小麦品种山农28号和山农29号入选骨干型品种,小麦品种齐民29号和山农42号入选苗头型品种,桃品种金黄金6号入选本年度我省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近两年,我们争取财政资金34.2万元,用于农作物品种试验,为优良品种的推广和风险品种的退出提供了有力支撑。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01万元,开展玉米、小麦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项目,齐民玉6号等3个玉米品种新增推广面积6.3万亩;山农28号等3个小麦品种共承担推广面积19万亩任务,占全省的23.75%,小麦品种竞争力凸显。”魏念军介绍。

据了解,淄博市重点建设了桓台、高青、临淄三个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繁育小麦种子5000万公斤以上,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

“我已经连续四年种植优质小麦品种‘山农28’,亩穗数超过48万穗,穗粒数差不多有40粒,产量高,每斤收购价比市场高1毛钱。”桓台县种粮大户胡治勇自豪地说,他的1300亩土地是禾丰种业的良种繁育基地。

“桓丰601列入山东省玉米重大品种补贴项目,在桓台县补贴推广2.5万亩。桓丰109在202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白轴、抗倒、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锈病发生的时候,表现特别突出,获得包地大户的一致好评;2024年审定的三个品种各具特色,如桓丰603株高穗矮,耐密宜机收,脱水性较好,是未来玉米籽粒收获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适宜品种。”薛德介绍。

借助蓖麻育种优势,淄博市农科院依托2023年主持承担的“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项目,与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北京秀禾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瑞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齐鑫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大面积推广蓖麻示范种植。

在谷子新品种“淄谷15”选育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市农科院特色作物团队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谷子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及谷子深加工产品研发,共同开发了月子米粉、胚芽小米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谷子深加工产品,有力推动了谷子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2023年9月,市政府印发《淄博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确定八项重点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坚持政策引导、科技赋能,积极推动科企合作,为淄博种业振兴奠定扎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溯易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将紧紧围绕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压实责任分工,深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全市种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种子即未来。这是一场关于“中国饭碗”的科技保卫战,种业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正在淄博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种源自主可控”的时代答卷。

-3811076

来源:鲁网淄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