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玉涛常说:“宝宝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的成长像搭积木,每块都得放在对的位置。”很多家长一听“早教”就头大,以为要上课、要卡片、要闪卡,其实真正的早教就在吃喝拉撒睡的缝隙里,把每一天重复的小事做得“刚刚好”,就是最高级的启蒙。今天这篇小文,我就把崔大夫的育儿观
崔玉涛常说:“宝宝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的成长像搭积木,每块都得放在对的位置。”很多家长一听“早教”就头大,以为要上课、要卡片、要闪卡,其实真正的早教就在吃喝拉撒睡的缝隙里,把每一天重复的小事做得“刚刚好”,就是最高级的启蒙。今天这篇小文,我就把崔大夫的育儿观翻译成“人话”,手把手教你把普通日子变成宝宝的成长加速器。
一、先把自己调成“慢半拍”
崔玉涛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孩子不赶时间,赶时间的是大人。”很多家长抱娃出门像打仗,嘴上一连串“快点快点”,宝宝的小脑袋却被催得发懵。试着把节奏放慢30%,比如换尿布时故意多停两秒,看着他的眼睛说:“妈妈帮你把湿湿的小屁屁擦干哦。”这两秒的空白就是早教——他在学习等待、观察表情、听语言节奏。慢下来,你就给了大脑建立连接的时间。
二、把“吃”变成五感课堂
辅食阶段别只盯着碗里的营养数据。崔玉涛强调“进食是感觉统合的第一战场”。可以这样做:
1. 让宝宝自己抓,哪怕糊一脸。触觉、嗅觉、视觉一起上,大脑才知道“香蕉是软的、地瓜是甜的”。
2. 家长同步夸张地做咀嚼动作,像镜子一样。宝宝会下意识模仿,面部肌肉练好了,以后说话更省力。
3. 吃完不急着擦,留一分钟“回味时间”。这小小停顿,其实是注意力训练——他在回味味道,你在观察反应,一来一往就是最早的亲子对话。
三、睡觉前的“废话时间”
崔玉涛把睡前半小时称为“黄金废话窗口”。关灯后,妈妈可以躺在旁边轻轻说:“我们今天看见了一只小狗狗,它摇尾巴和你打招呼,你笑了。”用第三人称描述宝宝白天的经历,像旁白一样。这样做有三好:
• 语言输入:句式完整、情绪饱满,比单纯念绘本更贴近生活。
• 情绪安抚:把白天的兴奋翻译成温柔句子,帮他“卸载”情绪垃圾。
• 记忆固化:睡眠前7分钟是记忆整合高峰期,你的“废话”会被他悄悄存进长期记忆。
四、把客厅变成“迷你感统馆”
崔玉涛提醒:“别急着买滑梯秋千,先把地板利用到极致。”
• 0-6个月:每天赤脚踩不同材质,凉席、毛毯、瑜伽垫轮流上,脚底神经密集,刺激等于给大脑发红包。
• 6-12个月:茶几挪一挪,留出爬行隧道。用枕头搭个小坡,爬上去再咕噜滚下来,前庭觉、本体觉一次打包练。
• 1岁以上:把沙发靠垫抽出来做“过河石”,牵着宝宝学“跨大步”。别怕摔倒,摔个屁股墩儿,他才知道“身体边界”在哪。这些小动作积累起来,就是将来写字不歪头、跑步不撞人的基础。
五、把“情绪崩溃”当教材
宝宝突然大哭,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别哭别哭”,其实堵住了他的情绪出口。崔玉涛教的三步法不妨一试:
1. 蹲下来,视线平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先命名情绪,让他知道“这种感觉叫难过”。
2. 给两个有限选择:“你想抱着小熊哭,还是坐在妈妈怀里哭?”选择带来掌控感,哭闹时长会缩短。
3. 哭完复盘:“刚才积木倒了,你生气了,下次我们可以一起把它搭得更稳。”把经历翻译成语言,情绪就被大脑“归档”,下一次再遇到挫折,他就多了一点点耐受力。
六、让爸爸也“有戏份”
崔玉涛说过,爸爸的嗓音低、呼吸深,抱娃时心跳节奏和妈妈不一样,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刺激。可以让爸爸负责每天5分钟“飞机抱”巡游,一边走一边报地名:“现在我们到厨房岛,前面是冰箱山。”既练平衡,又输入空间词汇。妈妈别嫌爸爸动作粗,宝宝需要这种“粗糙的爱”,才能练出适应力。
七、把“电子保姆”请出卧室
崔玉涛在临床见过太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共同点就是“一哭就给手机”。屏幕把声光刺激一次性拉满,大脑反而懒得自己加工信息。可以设一个“全家关机篮”,晚饭后所有手机统一进篮子,客厅只留音乐播放器。你会发现,没有屏幕的晚上,大人也会多说很多话,宝宝会爬过来扒拉你的脸,这就是天然的互动邀请。
八、给家长留一条“偷懒法则”
崔玉涛最后总会补一句:“育儿不是苦行僧,妈妈先舒服,孩子才舒服。”每天给自己留20分钟“关小黑屋”——戴上耳机听首歌,或者泡一杯茶发呆。你充电的这20分钟,会让接下来的4小时亲子时光电量满格。别把“完美妈妈”当目标,把“足够好的妈妈”当底线,反而能让家里每个人都松一口气。
写在最后
早教不是抢跑,而是陪着孩子用他自己的节奏,把世界一点点拆开、再装回去。崔玉涛的理念翻译成一句大白话:先懂孩子,再教他懂世界。愿我们都能把日子过成孩子最好的课堂,把每一次喂奶、每一次散步、每一次哭闹,都悄悄变成成长的台阶。
来源:甜扎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