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科遇上AI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突围与新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0 17:37 5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这个曾经以“无冕之王”光环吸引无数青年的学科,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新闻写作机器人以每秒千字的速度生成稿件,当虚拟主播用精准的语调播报新闻,当算法推送重构受众的信息茧房,传统新闻教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教育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蓝鲸新闻8月10日讯(记者 李辉 徐娇)新闻传播专业,这个曾经以“无冕之王”光环吸引无数青年的学科,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新闻写作机器人以每秒千字的速度生成稿件,当虚拟主播用精准的语调播报新闻,当算法推送重构受众的信息茧房,传统新闻教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教育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在技术浪潮奔涌的当下,AI大模型强势袭来,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破局?在人人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我们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传媒人才?带着诸多疑问,蓝鲸新闻记者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进行了专访。

王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等。

招生“冰与火”:从萎缩到转机

蓝鲸新闻:王院长,今年的高考招生刚刚结束,能否介绍一下最近两年新闻传播行业的招生趋势怎样?

王峰:近两年,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一度呈下滑趋势。行业变革的焦虑、技术冲击的迷茫、就业前途的未知,让不少考生和家长望而却步。但今年招生情况忧中有喜,报考比较踊跃,实际招生的人数比原定计划增加了10%以上,令我们也感到欣慰。

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今年的招生情况不错,我们分析可能受短视频行业需求影响,行业发展带动了该专业的招生。我们比较有特色的大数据与新闻双学位专业现已毕业两届,学生去向尚可,虽然招生规模扩大存在难度,因为需要学生具备理科背景且对新闻感兴趣,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探索。

蓝鲸新闻:有位知名的网络大V张雪峰说报新闻学就打晕孩子,您如何看待张雪峰的言论?

王峰:社会舆论可能夸大了他的言论对学生选择的影响,实际原因可能更为复杂。行业内对张雪峰言论看法不一,部分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认为其言论言过其实、有妖魔化倾向,但也有部分人认同其说出了一些实际情况。比如电视台若发展好,便无需面临缩编等现实问题。

应当承认,新闻行业面临着挑战,但是挑战中蕴含机会,要积极应对。当人工智能生成新闻、虚拟现实重构传播场景、大数据解构受众心理,我们的专业正在经历一场壮丽的蜕变和挑战。

蓝鲸新闻:人工智能席卷而来,对新传专业带来哪些变化?

王峰:媒介即信息。媒介形态变化导致新闻传播方式、用人机制和传播环节发生巨大改变,给新闻行业带来挑战。从报纸、收音机到电视,再到如今的手机,媒介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可能向 AI 眼镜等贴身化、轻量化方向发展。而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传专业也始终在因应这些变化而迭代。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基础设施,应对媒介的变化,应抓住人工智能这一基础设施。我们认为,在文科专业中,新闻传播学科与人工智能关联性强,拥抱可能性高,只要避免意识形态和伦理错误,可尽情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文科不用太悲观,度过适应期后的新传专业很有潜力,且会焕发新面目。

跨界融合:从“写新闻”到“造世界”

蓝鲸新闻:那么华师大传播学院的新传人才教育如何转型?

王峰:华师大传播学院一边以“AI基础+专业融合”的路径赋能专业体系整体升级形成特色,让学生充分掌握AI技术,并通过实训工作坊的形式促进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一边建设学科在游戏领域的能力,发力虚实相间领域,在虚拟现实方向培养新闻人才,未来在行业变化中先占优势,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华师大的传播学院还是一个年轻的院系,我们没有那么多包袱,人工智能也正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拥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机遇,对我们来说可能恰逢其时。

蓝鲸新闻:具体来说,贵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实践?

王峰:学院教学抓住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目标是将传播学院50%的课程进行改造,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课程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开设了《大语言模型与创意写作》,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写小说,包括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修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有学生反馈学习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辅助人类提高写作效率和创作质量的工具,打消恐惧后大大增强了信心。现在已有 100 多个学生上过课,结束课程后基本“人人都能写作长篇小说”。

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和大模型公司合作研发了课程智能助手,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反馈,调用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元材料,实现资源的有效调度。24小时在线的课程智能助手能够解放老师,提高教学效率,使课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具有通用性和普及性。

此外,结合我们对游戏行业发展的判断,对传媒行业的机遇值得重视,今年9月我们的游戏与数字文创研究生项目正式开始招生,这个专业由传播学院主导,设计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共同建设、联合培养。

蓝鲸新闻:您多次提到游戏与数字文创专业,请问为何要设置这个专业?

王峰:专业建设要有前瞻性,按常规一种媒介的生命周期大概是二三十年,手机兴盛至今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是媒介进一步轻量化和交互化的趋势必将继续演进,我们判断未来媒介或是以AI眼镜为标志的虚拟现实。此前一度繁荣的元宇宙也许并非泡沫,而是对其研发和应用的前奏探索,未来我们可通过眼镜看新闻、工作、娱乐等等。

虚拟现实可以理解成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游戏,未来的社会活动可以全部游戏化,那么游戏就是最大的媒介,我们要提前进入它,去适应它的逻辑。一方面做相关的技术,另外一方面要做内容,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地进展,游戏的发展可能非常快。

必须深入地去想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能不能引领时代,占领高地,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特别剧烈的变化当中。要明白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对这个技术能充分地掌握、充分地熟悉。在我的设想中,基于游戏特色的人才培养将会是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一个非常鲜明的IP,无论是高校的新传院系还是就业市场。

传播学院于2024年8月开展全国研究生首届游戏论坛,并筹建游戏与智能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游戏研究》集刊入驻漕河泾科技绿洲“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有助于为游戏行业良性发展输送兼具AI技术敏感度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图景:拥抱变化,不断学习

蓝鲸新闻:继续请教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AI会取代记者编辑吗?传媒人的价值何在?

王峰:AI目前只能做低端活,可将其视为学徒工,在岗记者和编辑不必过度焦虑。高端人才未来更稀缺,不会被轻易取代,甚至能拿更高薪资;而低端人才工作易被部分替代,会面临薪水降低和人才流失问题。

在突发新闻报道中,AI可以快速整理信息,但唯有传媒人能判断哪些细节最触动人心;在短视频平台上,算法推荐决定了内容的流向,但唯有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能突破流量茧房,传递真正的价值。在技术中注入人文关怀,用深度思考挖掘数据背后的社会脉动,用创意为冰冷的代码赋予温度,这些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不过,AI发展会越来越好,后续冲击范围可能扩大。

蓝鲸新闻:智能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哪些升级?

王峰:新文科升级为智能文科,所有文科都应找到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方法。数据新闻已成为新时代的标配。使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互动地图,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新闻的另一种做法。新闻人才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数据的解读者、社会问题的视觉化表达者。

记者角色需要转变与提升能力,记者需同时承担主持人角色,提升现场口播能力,成为出镜记者,同时发挥深度调查的优势,以应对媒介变化带来的挑战。

传统方向面临挑战,比如播音主持专业传统的电视台主播方向发展受限,工资低、岗位消减,学生面临就业困境。我认为播音主持专业可向游戏主播方向转型,培养学生成为高质量的游戏主播,同时具备游戏技能、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抓住时代红利,拓展职业空间,实现专业价值。

未来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方向将以“学会理解新用户,学会生产新内容,学会把握新方式”为落脚点,深入系统性变革,对接国家战略,着力培养立足中华大地、拥抱数智时代、具备全球视野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卓越人才。

蓝鲸新闻:您如何定义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人的不可替代性?

王峰:危机是时代提供的机遇,永远盯准大众对媒介的渴求,做好拥抱变化的准备,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固守,而在于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随时迎接挑战。

来源:蓝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