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觉得,年纪越大越要清淡饮食、控制体重,最好瘦点,才不容易得病。但研究发现,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体重太低反而可能增加健康风险。比起“瘦”,适度“有点肉”更安全。
不少人觉得,年纪越大越要清淡饮食、控制体重,最好瘦点,才不容易得病。但研究发现,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体重太低反而可能增加健康风险。比起“瘦”,适度“有点肉”更安全。
一项涵盖数万名老年人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70岁以上人群,BMI维持在24~27之间,死亡率最低。这意味着,“轻度超重”反而比偏瘦更长寿。
而那些BMI低于20的老人,骨折率更高、免疫力更差、住院率也更高。为什么老年人不能太瘦?很多人没弄明白“瘦”的代价。
尤其是进入老年后,身体的肌肉量、骨密度、皮下脂肪都会自然下降。如果还刻意节食、追求“清瘦”,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衰弱综合征。
衰弱,是一种“隐形杀手”。它不是某种疾病,而是一种全身状态的退化。表现为走路慢、容易跌倒、吃得少、体力差、经常累。很多老人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但体内正在悄悄流失肌肉和能量。
太瘦的老人,面对突发疾病时往往抵抗力不足。比如感染、骨折、手术后的恢复期,都需要一定的肌肉储备和营养支撑。一旦体重过轻,身体像“空油箱的车”,一遇问题就容易“熄火”。
那体重到底保持在哪个范围才算合适?我们常用BMI(体重指数)来判断体型是否合理。计算公式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一个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的老人,BMI=60÷(1.6×1.6)=23.4,属于正常范围。
对于70岁以上人群,理想的BMI通常在24~27之间。这个区间既能避免肥胖带来的心脑血管负担,又能保留足够的能量储备和肌肉质量。
特别是女性老人,骨质流失快,更适合略高一点的体重。太瘦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多。
首先是肌肉流失。老年人每年肌肉流失2%~5%,如果体重过低,肌肉减少会更快,导致“肌少症”。肌少症会让人腿脚无力、站不稳、走不远,严重时连自己穿衣、上厕所都成问题。
其次是骨质疏松。瘦弱的人骨密度往往偏低,跌倒一次就可能造成髋部骨折。而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常常是“健康滑坡的起点”。
再者是免疫功能下降。脂肪和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重要原料。老人太瘦,容易感冒、感染、伤口恢复慢、住院时间长。不少老年人住院不是因为主病,而是因为身体太弱扛不住。
那是不是说老人就该放开吃,胖一点无所谓?也不是。过度肥胖同样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问题。关键在于体重“不过轻,也不过重”。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太瘦?除了BMI,还有一个简单的指标:握力。研究发现,握力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是衰弱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开瓶盖吃力、拿菜刀费劲、拧不开水龙头,可能已经肌肉不足。另一个方法是观察腰围。老年人腰围不能太粗,但也不能“干瘪”。
男性不低于80cm,女性不低于75cm。太瘦的人,往往腰部没有脂肪保护,容易受寒、伤肠胃。那老年人该如何科学维持理想体重?
第一,饮食要平衡。不少老人一味追求“清淡”,结果蛋白质摄入不足。每天应摄入1~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蛋、牛奶、豆腐、鱼肉等。
早上一杯牛奶+鸡蛋,中午一小块鱼或瘦肉,晚上适量豆制品,是基础搭配。
第二,适当吃点“好脂肪”。比如坚果、亚麻籽油、深海鱼油。这些脂肪不但不会升高胆固醇,还能保护大脑、减缓炎症、润滑关节。
第三,规律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别小看抬腿、握拳、坐起这些动作。每天坚持10~20分钟的抗阻练习,有助于保住肌肉量,预防跌倒。
第四,监测身体成分,而不只是体重。体重稳定不代表健康,如果肌肉减少、脂肪增加,就是“虚胖”或“衰瘦”。现在不少社区医院可提供身体成分分析,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第五,关注食欲变化。很多老人因牙不好、胃口差、孤独抑郁,饭量变小。一旦连续两周体重下降超过2公斤,或持续食欲不振,应尽早就医排查。
还有一点要提醒:老年人不适合盲目节食减肥。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说“血脂高”“血糖高”,就开始一天两顿饭、只吃蔬菜粥。短期可能指标下降,长期却是“自毁身体”。
如果你已经70岁以上,体重比年轻时轻了10公斤以上,或者BMI低于20,就要特别小心了。适度的“丰满”,是老年人健康的“缓冲垫”。像汽车安全气囊一样,在遭遇疾病、手术、跌倒时,能帮你多扛一阵子,赢得恢复时间。
千万不要拿“年轻人的标准”套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瘦,是身材;老人瘦,可能是病态。别被“瘦就是健康”的观念误导了方向。养生,不是越瘦越好;而是越合适越长久。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老年衰弱与肌少症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医者仁心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