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 | 论欧洲人为什么热死也不装空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11 2

摘要:每到夏天,欧洲缺空调的新闻都会冲上热搜。去年是法国抠门,连奥运会都不给装空调。今年又是热浪袭来,欧洲到这八月,几拨热浪已经让数十人丧生。

每到夏天,欧洲缺空调的新闻都会冲上热搜。去年是法国抠门,连奥运会都不给装空调。今年又是热浪袭来,欧洲到这八月,几拨热浪已经让数十人丧生。

欧洲缺空调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随便看个小区,外墙上都挂满了空调挂机。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统计,美国的空调安装率也在90%以上,而欧洲这一数据只在20-30%之间。

这事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1、纬度高,温度就不高

欧洲大了,能分成东欧、西欧、北欧、南欧和中欧。在这些欧洲碎块中,在国内认知度比较高的城市,基本都集中在中欧、西欧那一带,比较偏北。

有多北呢?

购物爱好者常去的巴黎处在北纬48.8度,比我国吉林市还高5度;笔者所在的布鲁塞尔大约处于北纬50.8度,跟我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持平;著名非旅游城市柏林的纬度更是高达52.5度,跟我国最北端的漠河一个水平,再往北就跟西伯利亚差不多了。离北极圈越近,当然就越感受不到太多热量,八月份的柏林日均温度竟然在20多摄氏度,空调一年也就只开几天,不算是刚需。

柏林8月份天气预报,截图自Time and Date网站。

南欧意大利和希腊那块纬度低,但也只是相对低。我们都觉得罗马很靠南了,但也位于北纬41度多,比北京还是高出2度,搁我国那得奔东北区。即使到了很南端的西西里岛,也是北纬37度,比我国济南还高点。

南欧这个南,搁在我国只能算北方,连秦岭淮河都到不了。巧了,全欧洲的主食都是小麦和土豆,还真没什么大米产区,更坐实了他们是北方人的论断。

布鲁塞尔名菜意大利面,其实全欧洲的名菜都是意大利面。摄影:张周项

正因为如此,欧洲大部分地区本就没有装空调的传统。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才有夏令时制度,夏天全民把表拨快一小时,冬天再拨回去。夏天把表调快一小时,确实能让路灯亮起更晚,节省了不少能源。但大家看看窗外亮如白昼的天光再看看表盘上的十点半,总有一种奇幻之感。

晚上八点的巴黎塞纳河边。别急着羡慕,夏天有多爽冬天就有多惨。摄影:张周项

冬天把表往后拨一个小时,假装是四点天黑而不是三点天黑,多少能给漫漫长夜中的自己提供点情绪价值,这里可是抑郁症高发地区,大家冬天都要吃药片补充维生素D的。

不过随着全球变暖,过去十年间法国德国荷比卢夏季也进入火炉模式,尤其是极端高温凸显。 即使在北纬50.8度的布鲁塞尔,七月也有几天气温逼近40摄氏度,热得人如同置身烧烤笼中。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还硬挺着不装空调,就要看到另一个原因了。

2、“房龄坚决不能超过我爷爷!”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欧洲空调普及率依然低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子。

欧洲的不少建筑实在太老了,根本承受不起空调这么个新事物。我刚来租房时,面对一处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房源,曾经与中介有过这么一次对话:

我:“您不觉得您推荐的这处房子有点老吗?比我还老二十多岁!”

中介:“在比利时定义老房子的标准比您想象的要高……我要给您推荐的下一处房源200多岁了,建于拿破仑战争期间,您住在里边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

我:“谢谢,不了。我们还是继续找和我爸爸一个辈分的房子吧。最多到我爷爷。”

选一选,这所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在售房子,建成时发生了哪件历史大事?答案评论区揭晓。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成吉思汗进军欧洲;

C:清朝光绪帝即位;

D: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C。这座房子始建于1874年,完全建成后清朝光绪皇帝刚继位。

选一选,这座出租的白色小房子里住过哪位历史名人?答案评论区揭晓。

A: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B: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C: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答案:B,请看铭牌。

有人说,欧洲的房子能撑这么久,说明建筑质量好,用的石材很坚固。关于这点阅房无数的我举双手同意,确实当地房子以石料为主,有些千年古堡更是拿巨大石头垒起来高墙,看着摸着都有一种厚重感历史感沧桑感。

但是……

我要强调一下……

房子撑得久不代表人能住得好!比利时法律规定,房子必须有合格的电路系统、供暖设施、上下水以及消防工具才能够住人。这条规定很赞,因为有电有水有火有网本就是现代人住房的基本需求,但是这些基本需求老房子要满足起来竟然很难很难:

老石头房子优先考虑的是安全需求,屋顶高窗台小,主打一个易守难攻,方便主人从里边用长矛戳入侵者。但高房顶对于保暖是个负面因素,物理定律告诉我们热空气往高处飘,在两人摞起来都够不到顶的房间里,开再大功率的小太阳都感受不到什么热量。欧洲对房子都有个能源评级,指的是输入同等热量时房子的保暖效果,老房子排名普遍靠后得厉害;

老房子开始建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电力系统和现代自来水系统,自然不可能预留任何强电弱电水管入户孔道。要给这些鸦片战争前的老房子装电路和水管,自然必须打眼,这时候厚重的石料就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这些能防大炮轰的古堡条石面前,电工的钻头根本无从施展。

布鲁塞尔街边某古堡照片。这样的城堡,谁敢去装空调?摄影:张珺尧

本篇的推送主题是空调。忘了空调吧亲爱的读者们,连水电路都走不明白的老石头房子,能指望它接外机、接内机、穿粗管、装空调?飘了是不是?

而且再坚固的石料也经不起岁月的沧桑,伟大壮丽的城堡也终有一天会变成危房。这时的老古董又成了个新麻烦,欧洲多国法律规定,对于受保护的老建筑,可以修缮但不能重建,无论如何要保持其外立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条规定的威压下,欧洲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愣是开发出了下图这种偷梁换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型施工法:

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施工工地。摄影:张周项

里边拆得精精光,外边只留一堵墙。不要紧,只要这堵墙在,老古董建筑就算保护住了,这工施的也就合法了,在法律上就可以归类为修缮而不是重建。

话说这么骗自己真的好吗?

3、欧洲人环保,真是省钱的环保

纬度高、房子老,已经基本能解释为什么欧洲人不装空调了。但社交媒体上偏偏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欧洲人都很重视环保,为了地球的明天,宁可肉身扛烧烤天也绝不装空调。

以我在这里的经验,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

一方面,不少欧洲知识分子确实比较关心地球、关心人类,愿意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忍一忍。7月份笔者去拜访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巴特·德塞恩(Bart Dessein)时就赶上一波热浪,老教授和我一起在热到发烫的空气里苦熬,一边擦汗一边说“空调多了,气候变化就加速了。”

笔者与Bart Dessein教授的自拍。摄影:张周项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老汉学家的觉悟,普通欧洲人的环保热情主要靠经济诱惑来保证。比如欧盟成员国都有着详细的垃圾分类制度,比利时更是高度复杂,给垃圾分个类堪比手解一元二次方程。下边这四种颜色的袋子只是比利时垃圾袋的一部分,这里的垃圾袋要分为:

装厨余垃圾的;

装金属和塑料的;

装干净纸的;

装厕纸的;

装被披萨污染过的纸的……

比利时N种垃圾袋中的四种。摄影:张周项

别说咱一个初到不久的老外,就是本地人也对此心生畏惧。我有一个法国朋友,每次来比利时游玩,产生的垃圾都是放在袋子里带回法国扔,因为法国垃圾分类好歹比比利时粗糙一点,塑料和干净纸能放在一个袋子里。

比利时人民能接受如此严苛的垃圾分类,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钱。这里的环保部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给每一位垃圾分错的居民开出350欧元的天价罚单。

挣钱不易,跟350欧元比起来,解个方程算什么啊。

欧洲人捡瓶子的热情也很高,笔者三个月见到过不下五次有人装一袋瓶子拖着走,甚至有次一位夏天穿貂的女士拉着一大袋子瓶子坐公交。但那是有经济因素支撑的,毕竟每个汽水瓶能换零点几欧元,一大袋子能换20欧元,对一部分欧洲人来说不算看不上的钱。

欧洲人节省能源也是动力满满,因为电费贵而油费便宜。比利时的电价由市场调控,几大电力公司价格有差异,差不多一度电0.4欧元是正常价格,是国内电价的七倍左右。欧洲家庭用电的地方多了去了,做饭用电磁炉和烤箱、取暖用电暖器,算下来价格可不低。

欧洲典型的电磁炉灶台。摄影:王蓝鲸

再考虑到不少人住的老房子有壁炉,欧洲超市有一种咱们国内很少见的商品:木柴,主要供大家生火用。果然只要有经济利益驱动,人什么事干得出来。

五千克袋装木柴,卖5.99欧元,算下来可能还比电费取暖更划算。摄影:张周项

在经济因素不是特别起作用时时,欧洲人会不会继续保持生态环保、艰苦朴素的作风就很难说了。笔者出差住了家竟然有空调的酒店,插卡取电十分钟后给冻得瑟瑟发抖,忍着刺骨的冷风挪到控制面板一看,默认设置的空调温度竟然是5摄氏度……

过了一会笔者出门时发现地有点脏,就请前台安排保洁来打扫。等笔者归来,只见小伙干净利落地打开窗,一边通风一边在空调的冷风中擦地。我瞟了一眼控制面板,又被设定回了5摄氏度。

合着节省能源这事,主要取决于电费账单寄给谁呗?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