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走即墨古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0 00:35 2

摘要:前段时间本家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是从山东寄给我一枚明信片。7月初收到之后,发现本家老师这次去的是即墨。说到了即墨,并不陌生,在好几个微信群中,总能见到青岛的邮友,也能看到来自即墨的消息。仔细端详这枚加盖在“好客山东”普资片上的风景日戳和邮戳,跟随着本家老师

邢台街景·市中心医院

聞鍾記郵(5389)邮走即墨古城

前段时间本家老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是从山东寄给我一枚明信片。7月初收到之后,发现本家老师这次去的是即墨。说到了即墨,并不陌生,在好几个微信群中,总能见到青岛的邮友,也能看到来自即墨的消息。仔细端详这枚加盖在“好客山东”普资片上的风景日戳和邮戳,跟随着本家老师的脚步一起邮走古城即墨。齐鲁大地,文脉绵长。即墨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又延续着“好客山东”的温情脉动。而一枚小小的即墨古城风景日戳,以其独特的文化张力,将古城的沧桑与生机、山东的热忱与厚重,定格为可触摸、可留存的文化符号,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地域与世界的精神纽带。

即墨,得名于“墨水之滨”,其建城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代置县、汉代繁华、明清鼎盛,始终是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古城选址于即墨历史文化核心区,复建工程既恪守“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了古县衙、文庙、城隍庙等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原貌,又融入现代文旅功能,形成了“一城两街十景十八巷”的格局,让沉睡的历史在当代苏醒。风景日戳上“即墨古城”,正是修复后古城的一个城门。有意思的,还是第一次收到寄自即墨的邮件。

漫步古城,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肌理。古县衙内,明清时期的吏治文化与现代廉政教育相映成趣,诉说着“政通人和”的治理智慧。文庙中,千年文庙的礼乐声仿佛穿越时空,与当代学子的研学身影重叠,彰显着“崇文重教”的齐鲁传统。东西大街上,非遗手作的匠心、特色美食的香气、传统戏曲的韵律,共同编织出一幅活态的民俗画卷。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院落,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更是胶东文化乃至齐鲁文化的浓缩载体。

作为山东文旅版图中的重要节点,即墨古城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好客山东”理念的生动诠释。从清晨巷陌间摊主的热情招呼,到节庆活动中市民与游客的欢歌笑语;从非遗传承人耐心的技艺讲解,到商户“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古城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山东人淳朴、热情、友善的品格,让“好客”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

风景日戳是极具特色的存在。它以地域标志性景观为图案,集邮政功能与文化纪念价值于一体,既是邮件寄递的凭证,更是地域文化的“微型名片”。即墨古城风景日戳的诞生,正是将古城的历史风貌与邮政文化深度融合的创举,为“好客山东”的品牌建设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这枚日戳的图案选取即墨古城标志性的城楼,飞檐翘角间尽显古建筑的恢弘气势,青砖灰瓦的质感通过线条细腻呈现,既还原了古城的视觉特征,又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日戳上标注“山东即墨·即墨古城”字样,与古城的文化气质相得益彰,邮戳中心的日期刻度,则让每一次加盖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时间印记,将游客的古城记忆与特定的时空节点紧密相连。

即墨古城风景日戳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度参与的文旅体验。在古城内的邮政服务点,游客可以将印有古城风光的明信片加盖日戳,寄给远方的亲友,让这份来自即墨的问候带着古城的温度与历史的印记穿越山海。也可以为自己的旅行手账加盖日戳,用一枚小小的印记串联起漫步古城的点滴记忆,或许是古县衙前的沉思,或许是非遗剪纸前的惊叹,或许是特色小吃的余香。这种互动性的体验,让“到此一游”不再是浮光掠影的打卡,而是转化为可留存、可回味的情感载体,让“好客山东”的温暖以更具象的方式被铭记。

古城是文化的本体,“好客”是精神的内核,日戳是传播的媒介,三者相互赋能,共同诠释着山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古城的历史底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正是因为即墨古城承载着胶东地区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不仅仅是表面的热情,更蕴含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共享,是即墨“通衢商埠”传统的当代延续,是齐鲁文化“仁者爱人”理念的生动实践。而风景日戳的存在,则让这份底蕴与精神有了更精准的表达与更广泛的传播,它像一个文化锚点,将古城的物质空间、“好客”的精神内涵与游客的情感记忆牢牢绑定,形成了“见物思情、睹戳忆城”的文化效应。

即墨古城的青砖黛瓦间,藏着山东的历史与温情。一枚小小的风景日戳上,印着古城的风貌与记忆。从古城的街巷到日戳的印记,从“好客”的理念到文化的传播,三者共同勾勒出山东文化的立体图景,这里有历史的厚度,有情感的温度,更有开放的气度。当游客接过加盖着即墨古城风景日戳的明信片,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份旅行纪念,更是一份来自山东的文化邀约,而这份邀约,将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传递,让即墨古城的故事、“好客山东”的精神,永远鲜活。

来源:闻锺集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