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刷题的人,往往最怕思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00:40 1

摘要:在学生时代,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努力,笔芯用得飞快,草稿纸堆成小山,刷题堪比挖煤——看起来像是冲着清北去的,其实只是学习版的“自我感动型内耗”。

在学生时代,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努力,笔芯用得飞快,草稿纸堆成小山,刷题堪比挖煤——看起来像是冲着清北去的,其实只是学习版的“自我感动型内耗”。

成绩为什么掉?

因为知识难度上升只是个表面,更深一层的真相,是人早早被“抢跑”抢得精疲力尽。

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小学当“卷王”,初中做“小透明”,高中直接“隐身”了。

家长信奉“不要输在起跑线”,就像让一只柴犬去跟猎豹赛跑,还没起跑呢,自己就先累趴下了。

很多学霸光环下藏着的,是一身被家长安排得密不透风的作息表和被补课塞满的周末。

但他们不懂——学习跟种田一个理儿。你春天撒种、夏天耕作、秋天收成。结果有人冬天就开始撒化肥,没播种,直接灌水灌肥,图个“速成”。

最后的结果嘛,当然是一地荒草。

1、学习像吃饭,囫囵吞枣不可取

刷题这事儿,说起来就像火锅蘸料,重口味上头,回味却寡淡得很。

有人自豪地说一天五套卷子,那种语气就像在说“我一天能干五碗羊肉泡馍”。可惜,学习跟吃饭一样,不消化,全废了。

很多人追求“看得懂”,结果一上考场傻眼了——怎么题干变脸了?怎么选项多了个“不是”?这时候脑子就像老年电视机,画面糊、信号差,还吱哇乱响。

所以,“看懂不等于会做”,就像“认识字不等于会写文章”。

很多学生错的不是题,是方向。他们努力的方式,不是思考,而是重复。不总结,不反思,刷完一套换一套,好像换了新衣服,结果身上的汗臭味一点没洗掉。

我表妹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她初中时被班里同学封为“题王”,作业从来不抄别人,因为别人都来抄她。结果到了高一,数学一落千丈。

她妈说可能是题太难了,我却看出来,是她再也找不到会做题的那种“熟练感”了——以前是靠模型套路秒杀选择题,现在连“模型”都认不出是谁了。

2、动脑筋不等于找人问

“老师,我不会这个!”

“同学,你快告诉我答案!”

“爸妈,我怎么又考砸了?”

许多学生像“学习外包公司”,只负责提问,不负责思考。仿佛一问就灵,一答就过,一来一回成绩自然好。

但真相是——问问题不等于思考,反而有时是偷懒的外衣。

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小胖子,笑嘻嘻的,凡事都问,问得老师头发都快掉光了。有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你觉得这个题怎么做?”

他沉默三秒,说:“我觉得……我不知道。”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太多人以为问问题是积极,实际上是把“不会”当成了“可以依赖他人解决”的理由。

思考像肌肉,你不练,它就萎缩。

靠着别人答题,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馍,再香也没嚼劲。

我们班上另一个姑娘,从来不急着问。

每次做题,她会在草稿纸上把题目的每个字都拆一遍,画图、列式、试验。有时候她错得离谱,但她能在错里找到原因,然后再错就会错得更精致,直到最后她对了,并且理解了。

“问问题之前,先问问自己。”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差点给她竖起大拇指。

不是她聪明,是她肯等自己脑子动起来,这就比大多数同学强的太多了。

3、用力过猛的人,最怕沉默的角落

曾经见过一个男孩,初中全市前一百,高中第一年就差点挂科。

他不是不学,而是太怕“掉下去”,太想“爬上来”,于是开始熬夜、加练、刷题,每天就像困在跑步机上的仓鼠,跑得飞快,却不知身在原地。

他的状态让我想起《让子弹飞》里姜文那句台词:“你是想活,还是想出人头地?”但是,他没活成自己,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的代言人。

每次月考成绩出来,他都面无表情,低头写卷子。

没人敢打扰他,他也不搭理别人。有人说他自律,但我觉得他是恐惧。恐惧变普通,恐惧不再被夸。那份恐惧像无形的绳索,一点点勒住了他的呼吸。

最终的成绩不是最悲伤的,真正让人唏嘘的是,他在高三那年主动申请转职高职。他说,自己“撑不住了”。

不是不聪明,而是太用力。

所以啊,学得快的不一定走得远,走得稳的往往笑到最后。

毕竟学习这条路,就像山路十八弯,每一步都得踏实,每一个弯都得耐心拐过去。用功不等于着急,努力不等于慌乱。那些学习越来越差的同学,大多不是懒,而是慌。慌得不敢停,慌得不敢想,慌得不敢错。

而好的学习,恰恰是允许你慢下来,允许你错,允许你绕弯的。

就像打游戏,不是每一局都要速通,不是每次升级都靠刷怪。有时需要卡关,有时得原地练级,有时要退出界面,好好睡一觉,再回来打个漂亮的胜仗。

学习这事儿,不妨走得慢点,但走得明白点。

来源:趣说A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