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撤档到日式美学争议,电影《731》的水有多深?我们该信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9 21:01 2

摘要:这部电影一亮相,就像丢进了滚烫的油锅,四面八方的舆论“滋啦”作响。

9月18日,《731》官宣定档。

这部电影一亮相,就像丢进了滚烫的油锅,四面八方的舆论“滋啦”作响。

撤档、180万条投诉、日本右翼IP、龙标之谜、历史虚无主义、日式美学……

一个个关键词堆起来,比电影本身还要戏剧化。

我看着这些争议,心里就冒出一个问题:

一部关于“731部队”的电影,到底该被我们怎么期待?

毕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题材,它牵扯到的,不只是票房和口碑,而是民族记忆、历史尊严,甚至国际舆论的角力

先把时间线捋一捋。

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长影集团董事长说电影“一个多月后”与观众见面,大家顺理成章地猜到是7月31日。

但那天没上映,于是“撤档”的传言炸开了锅。

事实是:它根本没正式定档过,之前海报上写的是“全球预映”。

问题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像定档又没定档”的暧昧状态?

在影视圈,这往往是片方和发行方在做试探,既不想放弃营销热度,又想看监管和市场的双重反应。

但,我个人不觉得这是巧合。

对于这种高敏感题材,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解读成“某种信号”

而这种暧昧操作,本身就在给舆论制造空间。

听上去很刺激,画面感十足,但问题是:没有任何部门、任何渠道,证实过这些数据

再说了,我们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拍个电影他们还管得着?

但,有意思了的是:

一旦涉及到民族情绪,很多人是“先信后想”,甚至根本不在乎真假。

而对于片方来说,这种未经证实的“阴谋论”,反而可能是免费的宣传。

退一万步说:

如果真有日本右翼大规模投诉,我们是否能拿出可核实的证据链

如果没有,这类说法反而会削弱电影的国际公信力。

面对历史暴行,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而不是未经验证的情绪化指控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电影局的公示名单里查不到《731》,但导演曾晒出过“龙标”截图。

于是有人怀疑,电影其实没拿到公映许可,或者还没拍完。

还有人说,片方送审了两个版本,一个软化,一个真实。

如果你熟悉电影审查流程,就会知道:

送审母版和拷贝制作是由指定第三方负责,送两个版本这种事几乎不可能悄悄完成。

但问题是,片方自己也没及时给出一个清晰的回应,于是猜测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

“在信息不透明的地方,谣言是比空气还轻的东西。”

一部打着历史题材旗号的电影,如果连自己能不能上映、到底哪个版本是正片都解释不清,观众怎么信任它的叙事?

传言说,片中温碧霞演的艺伎,在走廊的一边是731受害者的惨状,另一边是日本人饮酒作乐。

有人质疑这是“日式美学”包装下的“审美中立”,甚至是淡化日军暴行的视觉化处理

我倒不是反对艺术化的表达,

问题是:你的表达,是为了刺痛观众,还是替施暴者擦脂抹粉

731部队的罪行,是人类文明底线被碾碎的标本,不存在“双方都有错”的灰色地带。

如果艺术化处理变成了情绪模糊,那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好了,我们说回中心观点,《731》的价值到底在哪?

我认为,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拍得多好看,而在于它能否完成三件事:

史实还原
不回避,不粉饰,不改写,用真实的史料支撑剧情,让观众看到当年发生了什么。

情绪传递
不是单纯地煽动仇恨,而是让人感受到屈辱、愤怒与反思的力量。

国际传播
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道,而不是只在国内闭环传播。

如果它能做到这三点,就算有缺陷,也值得上映;

如果做不到,哪怕票房破十亿,也只是一场空洞的情绪消费。

但,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

因为731部队的历史,离我们并不远

它不是尘封在档案馆里的冰冷纸张,而是许多家庭的血泪记忆。

而且,历史遗忘的速度,往往比我们想象得快,

今天不拍,明天不讲,后天可能就有人说:“这事儿没那么严重吧?”

电影是最直观的历史教育工具之一,它可以让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在两个小时里,直面那段无法逃避的真相。

但前提是:它必须真诚。

真诚地对待历史,真诚地面对观众。

#你认为电影《731》的价值在哪里#

来源:蓝猫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