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和团”:又一个“罪状”被推翻,西方果然善于造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9 14:33 1

摘要:1900年7月,一条耸动消息突然在欧美各大报刊密集出现,据说英国驻华公使馆在北京被义和团攻破,外国人惨遭屠杀。事情闹得不小,《每日邮报》说洋人被用酷刑处决,孩子被挑在矛尖上当枪靶。听说纽约时报也基本原封不动地转了这套故事,不过他们又夸张一层,说在北京的外国男人

1900年7月,一条耸动消息突然在欧美各大报刊密集出现,据说英国驻华公使馆在北京被义和团攻破,外国人惨遭屠杀。事情闹得不小,《每日邮报》说洋人被用酷刑处决,孩子被挑在矛尖上当枪靶。听说纽约时报也基本原封不动地转了这套故事,不过他们又夸张一层,说在北京的外国男人甚至杀死自己妻女,以免受辱,接着又冲进义和团的阵地。消息快得不能再快,细节多到让人不忍细究——简直儿女情仇,血流成河。连向来“严肃”的泰晤士报也跟着转,说有遇难者名单,还宣布要在圣保罗教堂办追悼会。首相、上下议院全都要去?

可仔细一看,逻辑不太对。京城明明还没被完全攻破,这些外籍人士活得好好的。资料显示他们不是“被叉在矛尖上”,而是忙着躲避,生活狼狈但没有被杀。到底是谁第一个开始造谣,说到底,怎么就被所有西方权威媒体包含“公正”的泰晤士报都采信了?要说谣言不可信吧,也没道理新闻那么具体,所有时间、地点、细节一项不少。这到底是新闻还是文学创作?很快,答案清楚了——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事情怎么出的?谁第一个编出来?近日,山东大学张晓宇还专门把英文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全爬了个遍,整理出一份详细的论文。细细考证发现,最初是一些英文小报,刚刚进入七月,报道了所有外国人被屠杀的消息。先不说消息没权威出处,単纯看内容都不太可靠。那时北京还在打仗,通讯也不畅,说谁被杀、怎么被杀,纯靠想象。也不排除英国媒体有意推动,毕竟这群洋人并不是单纯报道新闻。其实,在战乱条件下,传播谣言才算是常态。

细节开始传开后,英国领事霍必澜是在上海看到袁世凯的电报——具体是“谏电”和“霰电”——就自己脑补说:北京公使馆被攻破,外国人死光了。报告一发回英国外交部,立刻当成真事!《泰晤士报》正式发表副国务卿公布的遇难者名单。去圣保罗大教堂的追悼会眼看准备妥了,只是临到出发前,突然说,追悼对象还在世呢,被迫临时叫停。英国政府以为自己掌握真相,号召全国哀悼。可别忘了,所有被追悼的人还活着,也没“白人的孩子被叉在矛尖上”这样的事。消息这么严肃,怎么全是假的?让人傻眼。

之后,这谣言升级了。《每日邮报》说的种种酷刑,纽约时报添油加醋,变本加厉。《泰晤士报》不但没核查,反而添砖加瓦,公布名单,给细节又加了层“权威认证”。张晓宇考证还有意思,发现这些所谓“残忍酷刑”的细节,其实是把1857年的“坎普尔事件”印度传说移植到北京。这不是新闻,而是“再创作”。黄祸论同时被大肆渲染,让整个西方恐慌起来。“遇难者”名单直接成了事实,舞台搭起来,情绪点燃,马上就要对中国动手了。怎么就能当真?有人说,这种报道既有权威背书,又有细节作证,看起来真得不能再真。但其实,连在场的人都没死过,这“事实”是无中生有。

仔细看,西方媒体关于义和团屠杀洋人的新闻,不论有多少“权威”认证,文字描述的再具体,也不过是谣言。毕竟当事人还在活着,找不到尸体。事情怎么成了舆论事实?其实,这种模式太熟悉了。战乱时期,通讯不畅,谣言传播很常见,但这里却隐藏着另一道算计。不只是正常的混乱传播。西方政府和媒体还主动推波助澜,把不真实的消息塑造成绝对的事实。

中方官员其实并没闲着。盛宣怀、伍廷芳一再否认,辟谣发得频繁。可西方记者和政府压根不信,坚信自己收到的“权威消息”。事实上,清政府并不想和洋人真翻脸,在公使馆外还守了半个月休战线。然而西方却觉得事情已到不可挽回地步,不愿听解释。英国上海领事霍必澜完全凭“推断”,却变成官方结论——成了“所有外国人被屠杀”。追悼会、报道、名单,全部板上钉钉。媒体甚至开始“再创作”,把屠杀细节描写得血淋淋。一时间,整个西方社会被煽动得情绪激昂。

所以,究其根源,这谣言出现之后,英国发现舆论机会,开始大规模动员国内情绪。这种造谣正式成为发起战争的道德借口,“权威”认证加上耸人听闻的细节,让出兵侵华多了正当性。西方各国互相转发,舆论一边倒,随后顺理成章地变成“正义出征”。这是典型的舆论战,事实明明并非如此,却被描绘得绘声绘色。不可避免地,黄祸论此时也进一步发酵,把中国推到种族对立的另一边。

等到真相大白,许多西方人士仍然无人道歉。传播谣言的媒体也安然无事。盛宣怀等官员早就指出这种行为损害了中国名誉,可是西方国家无动于衷。有些人问,既然是谣言,不该向中国道歉吗?但这根本没人理会。叫嚣报复洋人的民众,在谣言揭穿后也不见改口。落后未必挨打,舆论场却永远站在强者一边。反正“既然都这么说了”,谁都不想承认自己出错。

这种谣言制造的流程很清晰:雏形——权威认证——极尽渲染。套路直到今天还在用。比如美英媒体炒作“洗衣粉”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样是舆论先行,战争后至。又或者气球飘到美国上空,立刻变成间谍事件。真相事后大白,但造谣一天,后果已经无法挽回。目的都很清楚,毁掉对方形象,自己找理由动手。

还有一点很有趣。西方媒体如此敢于细节虚构,既然连发生在本世纪的事情都敢胡编乱造,更别提描写千年以前的事。张晓宇甚至说过:描述越详细、细节越生动的西方古史,大概率水分最多,虚构成分极高。这理论不无道理,你说两千年前的细节都写得头头是道,到底是谁见证的?

根据海报新闻最新英文报纸谣言数据,确实八国联军侵华行动因谣言迅速推进。而英国在报纸、官员、外交手段上三箭齐发,整个过程结构复杂,却都围绕一个目的——道德正当接管东方的话语权。这些过程再复杂也归结到,谁掌控了信息流、谁就把现实变成了舆论事实。

但矛盾的地方还是很多。你看义和团被描绘成罪大恶极,其实多数反对的是外国人在华过分扩张,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国家抵抗,远不像西方所言的那么恐怖。甚至说是民族英雄,对吧?可换个角度,有些行为确实过激,道理也说不圆。到底是应该颂扬,还是要批评?一时之间很难有定论。

而又有件怪事。西方造谣义和团大屠杀时,手法让人想起各自的历史。连自己当下发生的事情都能随手编造,远古史料又有什么可信度?到底哪里是真?哪里是假?没人回答得清。再怎么批判殖民舆论,也难断定史实与夸张之间的界限。个别细节至今都没法解释清楚,这才是最奇怪的地方。

事实上,这场舆论战对中国造成了深远影响。不只是当时的外交危机,更是让整个世界对中国形象有了刻板印象。媒体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对东方社会充满误解。最近网络讨论这段历史,有人用最新爬虫数据对比,发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失真度简直同步上线。权威也成了谣言的帮凶,反而没人愿意相信真实表述,这种吊诡局面还真难破解!

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谣言?说白了,战乱年代消息难辨真假,各方利益盘根错节,西方媒体和政府更多是在借谣言塑造话语权。中国辩解无效,反复沟通也没人认真听。谣言与事实,本来就没有那么清楚的界限。谁声音大,谁就把事实改写成了自己的需要。现在也一样,不过方式不太一样罢了。

这是一场话语权争夺,也是一部编造的“历史小说”。谁能分清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距离?正是这些细节、这些混乱,才让历史更有意思。

来源:愚公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