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卡车就在这个时候开进了蒙古。车上装满了大米、面粉,还有取暖用的煤,价格比从俄罗斯运过来的要便宜一大半还多。
他们一边靠着中国吃饭,心里却又一边防着中国。
这个国家的人看中国,就像心里打了结,又是依靠又是警惕,根本说不清楚。
上世纪九十年代,蒙古的日子特别难过。那时候苏联没了,商店里买不到吃的,冬天家里冷得像冰窖,连暖气都没有。
中国的卡车就在这个时候开进了蒙古。车上装满了大米、面粉,还有取暖用的煤,价格比从俄罗斯运过来的要便宜一大半还多。
有去过蒙古的中国商人还记得,好多牧民拿着家里的羊毛来换中国的方便面。孩子们跟在中国货车的后面跑,就为了要一颗糖,眼睛里亮晶晶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小商品、农机具,什么东西都往蒙古跑。义乌的袜子,青岛的冰箱,没过多久,乌兰巴托的市场里大部分都是中国货了。
但有些事儿,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清朝管了蒙古三百年,牧民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被“盟旗制度”困在固定的草场,不能随便搬家。
朝廷还让他们去当喇嘛,说是做好事,结果草原上的人越来越少。
有蒙古的学者翻书算过,康熙年间蒙古还有差不多200万人,到了清朝末年,就只剩下60万了。这些事情,后来都写进了蒙古的教科书里。
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最说不清。乌兰巴托大学里,学中文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他们都晓得,学好中文,就能去中国读书,回来好进中国人的公司,挣的钱多!
可心里又是另一回事。之前有个调查,问三十岁以下的蒙古年轻人怎么看中国?四成多的人说“还行,能搞生意”,差不多四成的人说“不太喜欢,怕被影响”,剩下的人就说“不知道”。
这种“不知道”的感觉,还跟对内蒙古的看法有关系。
蒙古的电视里,有时候会放内蒙古的新闻。看到呼和浩特的高铁,还有鄂尔多斯的高楼大厦,好多人都看呆了。
去过内蒙古的蒙古人回来说,那边的牧民都住上了砖房,冬天有暖气,小孩上学也不用走几十里路,“比我们这里好太多了”。
可是,也有人听了心里酸溜溜的,说“那还不是因为他们被汉人同化了”。这种羡慕又害怕的矛盾,在边境上最能看出来。
边境这边的蒙古人,看着对岸的好日子眼馋,又怕自己的草原也变成“另一个内蒙古”。
这种害怕,不光是怕生活方式变了。还怕草原被挖坏了。中国的公司带着设备和工人来蒙古开矿、修路,蒙古的铜矿、煤矿,大批大批地卖给中国。
有人觉得这是好事,说“中国人给咱们带来了活儿干”。在乌兰巴托旁边的煤矿工地上,蒙古工人挣的钱,比在城里上班多一倍。
蒙古工人能拿到比城里高两倍的工资。
但也有人不乐意。2019年,乌兰巴托就有人上街游行,反对中国的公司来开矿。好多年轻人举着牌子,上面写着——“草原要被挖坏了”。
可奇怪的是,游行闹完了,第二天,煤矿招人的地方又排起了长长的队。有人凌晨三点就跑来等着填表报名。。。。。。这里的工钱能让一家人顿顿都有肉吃。
蒙古对中国的依赖,现在已经到处都是了。蒙古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字说,他们百分之九十一的出口都是卖给中国的。
煤炭和铜矿,差不多全是中国买走的。
街上跑的车,十辆里有七辆是中国牌子。超市里的蔬菜,十样里有八样来自中国的内蒙古。就连乌兰巴托城里的供暖系统,都是中国的公司来帮忙改造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草原上的老牧民,想法就不太一样。他们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那会儿蒙古缺医生,中国的医疗队就来了。中国的大夫骑着马,走几十里山路去给牧民看病,有时候就住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帮着接生,还给牛羊治病。
有个叫达西的老牧民,今年都八十多了,他总跟孙子念叨:“中国人心善,当年要不是他们,你爸爸小时候那场大病就挺不过去了”。
历史上的疙瘩,也不止跟中国有关系。1921年外蒙古脱离中国以后,日子也不是自己说了算。苏联派来的顾问什么都管。
连文字都给改了——用了几百年的传统蒙古文字,被换成了用俄文字母拼写的新蒙文。
现在在乌兰巴托,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写点传统蒙文,年轻人大多都不认识了。文化上断了层,让他们对历史上的那个“中国”感觉更远了。
还有1945年那场决定独立的投票。官方说是“所有人的心愿”,当时中国派到蒙古的官员在日记里却写着,投票的地方有苏联的兵在旁边盯着,谁要是填了反对票,当场就被人带走了。
最后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七点八的人都同意了。这件事在一些人心里,也成了“被大国欺负”的一个坎。
如今,两国政府的关系走得很近。蒙古的总理差不多每年都要来中国,签各种合作的单子,比如修铁路、搞风电站。
2025年刚开始修的乌兰巴托到扎门乌德的电气化铁路,就是中国的公司在帮忙建。等修好了,蒙古的煤运到中国,能比现在快上三倍。
民间的来往也在变多。内蒙古开那达慕大会,会请蒙古的牧民来玩。中国的大学,每年都招上千个蒙古留学生。
有个叫阿木尔的蒙古学生,正在呼和浩特学农业。他说,他要把中国的大棚技术带回去,让草原上的人冬天也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菜。
在库苏古尔省的一个小村子里,中国帮忙打的水井刚刚弄好。村民们围着中国的工程师,用蒙语不停地说着“谢谢”。还有人杀了羊,非要请他们吃饭。
工程师们说,这种时候,才能真的感觉到,“邻居”这两个字到底有多重。
乌兰巴托大市场里,卖蒙古袍的老板娘会用中文跟人讲价,她说“中国人买得多,我才能给孩子交学费”,可一转头又会跟旁边人抱怨“中国来的衣服太便宜,我们本地的裁缝都没活儿干了”。这到底该怎么说呢?
来源:好学海浪O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