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 年出生的钱学森,从小就是个 “学霸”。1935 年他赴美留学,在顶尖学府跟着力学大师冯・卡门做研究,28 岁就和导师一起提出了 “卡门-钱近似” 公式,在国际航空界名声大噪。后来他还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个新学科,成了学术界的传奇。
1. 钱学森:中国航天的 “总设计师”
1911 年出生的钱学森,从小就是个 “学霸”。1935 年他赴美留学,在顶尖学府跟着力学大师冯・卡门做研究,28 岁就和导师一起提出了 “卡门-钱近似” 公式,在国际航空界名声大噪。后来他还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个新学科,成了学术界的传奇。
但这位在美国前途无量的科学家,心里一直装着祖国。1950 年他想回国,却被美国政府强行扣留了 5 年,哪怕被限制自由,他也没放弃。1955 年终于回到祖国后,他立刻挑起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重担。1956 年他写了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给中国导弹和火箭技术画好了蓝图;同年又牵头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手把手带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从零基础一路追赶:1960 年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4 年中近程导弹试验达标,1966 年 “两弹结合” 试验成功,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上天…… 这位 “航天之父” 用自己的学识,让中国航天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前列。
2. 邓稼先:隐姓埋名的 “两弹元勋”
1924 年出生的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在美国普渡大学拿了物理学博士,26 岁就成了大家口中的 “娃娃博士”。新中国成立后,他谢绝了美国的挽留,毅然回国。1958 年,他接到一个秘密任务 —— 搞核武器研究。这意味着从此要 “消失”,连家人都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对妻子说:“这辈子就交给这份工作了,做好了,死也值。”
那时候中国搞核武器,没有任何经验,国外还层层封锁。邓稼先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尺一遍遍算数据,光是手稿就堆成了山。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滩爆炸成功,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他和同事们激动得跳了起来。可当时他母亲病危,他都没法解释自己这些年在忙什么,只能攥着登载爆炸新闻的报纸,偷偷抹眼泪。
原子弹成了,他又马不停蹄攻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创下世界最快纪录。有一次试验出了问题,原子弹碎片掉在地上,他不顾辐射危险,亲自弯腰去捡,就为了找出问题所在。1985 年,61 岁的他被查出重病,躺在病床上还在改核武器发展规划。1986 年他去世时,才 62 岁。这位 “两弹元勋”,用一生换来了国家的核盾牌。
3. 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的 “杂交水稻之父”
1930 年出生的袁隆平,一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他年轻时,粮食短缺是大问题,“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成了他的执念。
一开始搞杂交水稻,国内没人懂,国外专家还说 “不可能成功”。可他不管这些,天天泡在田里,盯着稻穗看,一株株杂交试验。失败了无数次后,1973 年他终于培育出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之后他停不下来:1987 年搞成 “两系法”,1995 年研究出超级杂交稻,2023 年他团队的水稻单季亩产超过 1251 公斤,一次次打破纪录。
他常说:“人要做一粒好种子。” 哪怕到了晚年,他还是天天下田,裤腿上总沾着泥。他有个 “禾下乘凉梦”:“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把,颗粒像花生,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梦背后,是他对粮食安全的一辈子牵挂 —— 他不仅让中国人端稳了饭碗,更给全球粮食问题交了份 “中国答案”。
4. 屠呦呦:从中药里找出青蒿素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5 年,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了中国本土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奖的科学家。1930 年出生的她,名字来自《诗经》里的 “呦呦鹿鸣”,特别有诗意。16 岁时她得过肺结核,病好后就立志学医,后来考上北大医学院学药。
1969 年,39 岁的她接到一个紧急任务 —— 加入 “523” 项目,研发抗疟新药。那时候疟疾在全球肆虐,很多人因此丧命。她收集了 2000 多个药方,编了本《疟疾单秘验方集》,试了上百种药材都没成功。直到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里写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突然想到用低沸点的乙醚来提取青蒿里的有效成分。
1971 年 10 月,第 191 号样品终于成功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为了确认安全,她带头试药,同事们也跟着加入。1973 年,青蒿素胶囊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成了治疟疾的 “神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蒿素疗法每年救了上千万人,疟疾死亡人数比 2000 年减少了一半多。现在她虽然年纪大了,还在研究青蒿素的深层原理,她说:“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5. 杨振宁:改变物理学界的 “理论大师”
1922 年出生的杨振宁,是国际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1957 年,他和李政道因为提出 “宇称不守恒理论”,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这个理论颠覆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在物理学界掀起了巨浪。
他研究的领域特别广,从粒子物理到凝聚态物理都有涉猎。他提出的 “杨 - 米尔斯场” 理论,成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后来很多研究都从这里起步。虽然长期在国外做研究,但他一直关心祖国的科学发展。晚年他放弃外国国籍,回到中国,在高校讲课,带学生,还推动建了不少科研机构,就想让中国的物理学快点跟上国际水平。他说过:“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站得住,科技必须强。” 这句话,他用一辈子的研究和回国后的付出,实实在在地践行着。
6. 于敏:氢弹构型的 “幕后功臣”
“氢弹之父” 于敏 1926 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氢弹研究上,他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想出了独特的 “于敏构型”,让中国氢弹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
那时候国外对氢弹技术封得死死的,中国只能自己摸索。于敏带着团队,在没资料、设备差的条件下,天天趴在桌上算数据。他说:“所谓天才,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就靠这份较真,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只用了两年八个月,速度比美苏都快得多。他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1999 年拿到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时,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晚年他还在关注国防科技,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议。这位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科学家,用一生守护了国家的安全。
7. 孙家栋:中国卫星事业的 “定海神针”
1929 年出生的孙家栋,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一辈子都和卫星打交道。1970 年,他主持设计的 “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中国敲开了航天的大门。
之后他就像个 “卫星保姆”,参与了好多卫星项目的研发。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中,他是核心人物 —— 从立项到建成,几十年里他天天泡在实验室,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有了北斗,中国就不用再依赖国外的导航系统了。探月工程里,他带着团队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面探测等难关,让 “嫦娥” 探测器成功落月、返回。他总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从第一颗卫星到北斗组网,再到探月工程,中国卫星技术的每一步突破,几乎都有他的身影。这位 “卫星之父”,真是中国航天的 “定海神针”。
8. 钟南山:抗疫前线的 “硬核医生”
1936 年出生的钟南山,是呼吸病学的权威专家。2003 年非典疫情暴发时,他说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带头冲在一线,摸索治疗方案,成了当时的 “抗非英雄”。
2020 年新冠疫情来了,84 岁的他又第一时间赶往武汉,通过调查确认 “人传人”,提醒大家 “没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坐高铁餐车去了疫区。在他的建议下,武汉采取了封城措施,为全国防控争取了时间。除了看病救人,他还推动完善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让国家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更强了。他说:“医院是战场,我们是战士,不上谁上?” 两次疫情中,他用专业和勇气,成了老百姓心里最靠谱的 “定心丸”。
9. 王选:让汉字 “飞” 起来的激光照排之父
1937 年出生的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彻底改变了中文出版业,被称为 “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
在他之前,中文排版全靠铅字,又慢又累,一本书要排好久。王选带着团队研究了十几年,攻克了汉字信息处理的难题,搞出了激光照排系统 —— 简单说,就是用电脑处理汉字,直接排版印刷。这项技术让中文出版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出书快了不知道多少倍,质量也提高了一大截。他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做到了 —— 激光照排技术不仅让中国出版业跟上了时代,更让汉字在数字时代传播得更远、更高效。
10. 潘建伟:量子世界的 “中国领航员”
1970 年出生的潘建伟,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做了件大事: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实现了上千公里的星地量子通信 —— 这意味着以后信息传输会更安全,别人想窃听都难。
之后他们又建了首个空地一体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让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走在了世界前面。在量子计算方面,他们研制的 “九章” 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 “量子优越性”,计算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了亿亿倍。潘建伟说:“量子科技是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关键,必须抓住机会。” 他用一个个突破,让中国在这个前沿领域站稳了脚跟,为未来科技发展铺好了路。
来源:优雅海浪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