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语言治理的视域考察地名读音,这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地名的特殊读音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审定地名的特殊读音作为实现地名标准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政府主导、学界讨论、民众主动参与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规范和引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从语言治理的视域考察地名读音,这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地名的特殊读音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审定地名的特殊读音作为实现地名标准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政府主导、学界讨论、民众主动参与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规范和引导语言生活新现象、正视并解决语言生活新问题,应从4个方面对地名读音进行分析与思考:其一,目前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给地名定音的原则。其二,审定地名特殊读音面对的困惑。其三,审定地名读音应当重点考虑的因素。其四,地名读音审定在国家语言治理中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语言治理;地名读音;数字地名;地名数据库
地名是地名学研究的对象,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一个交叉学科。地名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均有密切的联系。
利用语言治理参与地名审定,地名就成为语言治理中的一个专门领域,所谓“专门”是因为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因为其特殊,才成为语言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甚至成为政府、学界、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常常会出现各执一端、见仁见智、引发舆情的情形,个别县的地名读音还要由政府主管部门会同学界有关专家来定夺。可见,地名读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正音问题,不能简单地拿普通话读音做规范、求统一。审定地名的特殊读音作为实现地名标准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政府主导、学界讨论、民众主动参与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与基本方式,因而也成为语言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规范和引导语言生活新现象、正视并解决语言生活新问题,下面就地名的读音问题提出几点分析与思考。
一、目前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给地名定音的原则
从语言治理的视域考察发现,目前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给地名定音的原则采取的是“多元性选定”,而不是唯一性标准(一般认为采用的是普通话一个标准)。一个地名读音从当地民间层面的习用读音到政府主管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权威认可,再到代表学界最新成果的字词典层面的规范读音,必须考虑到社会、历史、地域、民情、层级诸多方面的因素。从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反映的现有地名读音看,大致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地名读音的承古性
地名读音的承古性是指地名读音继承了上古或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特点,这些古音在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发生了演变,而在特指的地名中还保留着。
继承上古音的地名主要表现为轻唇音读如重唇音,舌上音读同舌头音。王力先生认为,地名往往保存古音,轻唇音(今齿唇音)读如重唇音(今双唇音)的,如山东省费县的“费”,读bì,广东省番禺县的“番”,读pān。“番”读pān在《现汉》中注出。《古今汉语字典》记载“费,bì〈名〉古邑名。春秋时鲁地,为季氏封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古汉语字典(第3版)》:“费,bì,同‘ ’,古地名,春秋鲁邑。”《古今汉语实用词典》:“ ,bì,古地名,在今山东费县。”《汉语大词典(普及本)》:“费,bì,古地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费、番”的上古音声母均为滂母(今p声母),今读bì、pān是“古无轻唇音”的上古音遗存。“番”在中古音《广韵》中读“孚袁切”,敷母(今f声母),读fān,广州话里的“番薯、番瓜(南瓜)”的“番”已与普通话一样,读fān,可见,“番”读pān的读音还保留或限定在该地名中。反映“古无轻唇音”的地名还有:客家话的“坊”用作地名都读[piɔŋ](阴平),例如闽西长汀县有涂坊、童坊、蔡坊,连城县有罗坊、文坊、黄坊等。《广韵》:“坊,坊巷,府良切。”太原市晋源区南阜村的“阜”,奉母,读bù,不读fù。大同市新荣区磨复其湾村的“复”也读双唇音,不读齿唇音。不过村一级的地名古读《现汉》一般不收。这些均是非组读同帮组的上古音残留。地名中还反映舌上音读同舌头音的古读,如天津市宝坻区的“坻”,读音dǐ。《说文解字》“坻,小渚也。《诗》曰:宛在水中坻,从土氐声”徐铉加反切为“直尼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陈尼切”。“直尼切”或“陈尼切”今音读chí,指水中的小块陆地;用于地名时读dǐ,声母为舌头音。由“直尼切”可知,读舌上音chí是《广韵》以后的读音,读dǐ是早于《广韵》的上古读音。埫,有2个读音,《广韵》“丑陇切”。读tǎng,用于地名,如湖北仙桃区的长墒口镇、陕西安康市的朱家埫;读shǎng,同垧。山西省清徐县橙桥村的“橙”,读dèng。这些地名读音均是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的上古音残留。
在地名中,也有相反的情形,地名用今音,一般用字用上古音,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坋,有2个读音。《说文解字》“尘也,从土分声,一曰大防也。徐铉加反切“房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房吻切”。“房吻切”按古无轻唇音,“房”应读如“旁”,切音应为bèn。今音读成fèn,用于地名时,本该承古音,却用今音fèn,如福建省的大坋村。读bèn,用于指尘埃。枹,有2个读音。《说文解字》“击鼓杖也,从木包声。徐铉反切“甫无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芳无切”。用于地名,按古无轻唇音,应读bú或bāo,但甘肃省粃罕镇的“枹”读fú,一般用字读为bāo。一般用字保留重唇音,地名却读为轻唇音。
有的地名一直遵循着中古音的音韵传承,这个中古音也一直在这个地名用字中保留。如“铅”在《现汉》中有2个读音,读yán,源于《广韵》“与专切,青金也”,江西省铅山县的“铅”即承此音;读qiān是后起的读音。山西省洪洞县的“洞”,读音为tóng,不读dòng。《广韵》:“洞,徒红切,县名,在晋州(即今临汾尧都区)北。”此音已沿用千余年,普通话中“水洞”的“洞”读dòng,源于《广韵》“徒弄切”;读“徒红切”的tóng只用于洪洞这个地名中。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台”,读tāi,不读tái,源自《广韵》“土来切”,《集韵》“汤来切”,音同胎。台湾省的“台”音tái来自《集韵》“堂来切”。河南省荥阳市的“荥”,读xíng,源于《广韵》“户扃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惠扃切”,不读来自《集韵》的“乌迥切”的yíng音。并州(太原市的别称)的“并”读bīng不读bìng,遵承《广韵》“府盈切”;四川省郫县的“郫”读pí,不读bēi,遵承《广韵》“符支切”;河南省浚县的“浚”读xùn,遵承《广韵》“私闰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须闰切”,不取《集韵》“祖峻切”的jùn;陕西镐京遗址的“镐”读hào,不读gǎo,遵承《广韵》“胡老切”。河南省泌阳县,“泌”读为bì,合于《广韵》等韵书的“兵媚切”(毗必切、薄必切、鄙密切、壁吉切),古音也只有一读,民间读为beì音,当是bì音的白读音。“泌”读为mì,只用于“分泌”等词,因此,“泌阳”作为地名不能读为mìyáng。以上这些地名的读音都是遵承的中古音反切。
有的字在中古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反切读音,其中一个反切读音还用于今地名,另一反切读音用于其他。如:渑,2个读音。读miǎn,用于地名,如河南省渑池县,遵承《广韵》“武尽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弥尽切”。读shéng,古水名,在今山东,源于《广韵》“食陵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神陵切”。涴,2个读音。读yuān,用于地名,如湖北省涴市镇,遵承《广韵》“於阮切”。读wò,源于《广韵》“乌卧切”,指弄脏,如油、泥粘在衣服或器物上。柞,2个读音。读zhà,用于地名,如陕西省柞水县,遵承《集韵》“仕下切”(“仕”为古崇母)。读zuó,指柞树,源于《广韵》“则落切,又在各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疾各切”。栎,2个读音。读yuè,用于地名,如陕西省栎阳县(古县名),遵承《广韵》“以灼切”。读lì,指栎树,源于《广韵》“郎击切”。凹,读wā,用于地名,如河南省茹凹村、云南省万家凹村、陕西省碾子凹,遵承《广韵》“乌洽切”。读āo,跟“凸”相对,源于《中原音韵》“影母,萧豪韵,阴平或去声”,属于后起的读音。厦,读xià,用于地名,如厦门,遵承《广韵》“胡雅切”。读shà,表示大屋子,如大厦,源于《集韵》“所嫁切”(“所”为古生母)。浰,有2个读音,读liàn,用于地名,如江苏省洴浰村,遵承《广韵》“郎甸切”。读lì,源于《集韵》“力至切”,水名,如广东浰江。
(二)地名读音的从俗性
地名读音的从俗性是指该地名的读音不是按上古音、中古音的反切读音来读,而是遵从了当地不合古音的俗读。正如《荀子·正名》所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比如:山西省繁峙县的“峙”,读shì,不读zhì。按照《广韵》“直里切”和《集韵》“丈里切”,“峙”切成今音为zhì,读shì为当地俗读。广东省东莞市的“莞”,《广韵》《集韵》均为“胡官切”,音桓。《集韵》“又沽丸切、古丸切”,音官,读阴平调。“莞”读上声调guǎn,不合以上反切,直到粤语韵书《分韵撮要》才记有今上声调的读音。“珲”作为地名用字,在吉林省珲春市中读hún,符合《广韵》“户昆切”的读音;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中读huī,不合古音,作为记音字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安徽省蚌埠市中的“蚌”,《说文解字》徐铉反切为“步项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也是“步项切”,《中原音韵》:“帮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bàng。今读bèng也是遵从了当地的俗读。河北省蔚县的“蔚”,读yù,不读wèi。《现汉》也注为yù。但《广韵》为“於胃切”,读wèi。审定为yù音显然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漯”有2个读音。《广韵》“他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讬合切”,读tà,今山东的古水名漯河读此音。然而,河南省漯河市的“漯”读luò,不合古音,分明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浙江省丽水市的“丽”,读lí,不读lì。《广韵》《集韵》均为“郎计切”,《洪武正韵》“力霁切”,均读lì,音同隶。读lí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栟”有2个读音bīng、bēn。《广韵》“府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卑盈切”,今音应读bīng,如“栟榈”;作为地名,江苏省栟茶镇的“栟”读bēn,没有承古,而是取了俗读。广东省惠州市霞涌街道、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的“涌”读chōng,没有取《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余陇切”、《中原音韵》“影母,东钟韵,上声”的yǒng音,也是遵从当地俗读。“町”有多个读音。读tǐng,指田界或田地,源于《广韵》“他鼎切”。读dǐng,用于地名,如云南省畹町镇。这个地名读音既不源于《广韵》“他鼎切”tǐng,也不源于《集韵》“汤丁切”tīng,当为俗读音。还有的地名读音找不到古音来源,如黑龙江省讷河市的“讷”,不读《广韵》“内骨切”的nù,而读《现汉》注音nè,nè音有可能来自俗读。
(三)地名读音的容错性
地名读音的容错性是指历史上因种种原因产生的地名误读,一直读下来,未予纠正。比如:四川省筠连县的“筠”,读jūn,不读yún。《广韵》“为赞切”,《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于伦切”,都切为yún,音同云。读jūn可能是受声旁“均”的影响。黑龙江省穆棱市的“棱”,读líng,不读《广韵》“鲁登切”的léng,也可能是受同声旁字“凌陵绫”的影响。贵州省大磏镇的“磏”,不读《广韵》“力盐切”的lián,而读qiān,可能是受同声旁字“谦”的误导。江苏省浒墅关镇、浒浦镇的“浒”,读xǔ,不读《广韵》“呼古切”的hǔ,当是受声旁“许”的影响。溱,有2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侧诜切”,今音应读zhēn,用于河南古水名,而在地名中读qín,如江苏省溱潼镇。“溱”读“qín”也是受了声旁“秦”的误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误读的字有县级地名,也有镇级地名,而且这些镇的地名读音,均在《现汉》中明确注为qiān、xǔ、qín的读音,这是比较特殊的,也是比较罕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地名的特殊读音只照顾到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四)地名读音的存异性
地名读音的存异性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和学界对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的地名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取向。比如《现汉》中“乐”有lè、yuè、lào 3个读音,读lào音,专门用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也用于山东省乐陵市的“乐”。但是,同是县名中的“乐”,浙江省乐清市的“乐”,当地读yuè;河南省南乐县、广东省乐昌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乐”,当地均读lè。《现汉》中虽未为地名注出“乐”读lè的读音,但在百度百科中已按当地读音注出。看来同属县一级的上述几个地名中的“乐”,读音取向可以不一样。“垌”与“峒”也是如此,广西麻垌镇和广东儒垌2个地区的“垌”读dòng,源于“徒弄切”;湖北省汉川市垌琢镇的“垌”读tóng,源于“徒红切”。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峒”读tóng,源于“徒红切”,湖南省吉峒坪的“峒”读dòng,源于“徒弄切”。河北省大城县的“大”,读dài,不读dà;北京市大兴区的“大”,读dà,不读dài。“华”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地名中读huá,源于《广韵》“户花切”,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地名中读huà,源于《广韵》“胡化切”;“侯”在山西省侯马市地名中读hóu,源于《广韵》“户钩切”,在福建闽侯地名中读hòu。“长”在吉林省长春市地名中读cháng,源于《集韵》“直良切”;在山西省长子县地名中读zhǎng,源于《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展两切”,音掌。“行”在河北省行唐县地名中读xíng,源于《广韵》“户庚切”,在山西太行山以及以“太行”为名时均读háng,源于《广韵》“胡郎切”。“燕”在河北燕山地名中读yān,源于《广韵》“乌前切”,在广西燕洞镇地名中读yàn,源于《广韵》“於甸切”。处于乡村地名中的“大”,读什么音,更是各取所读。如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的大,读dài,不读dà。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大求(pìn)村的“大”,读dà,不读dài。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的“莘”,读xīn,源于《集韵》“斯人切”。山东省莘县的莘,读shēn,源于《广韵》“所臻切”。看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县、不同的乡村中,读音取向可以不一样。这类地名古今都有,如:“陂”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地名中读pí,源于《集韵》“蒲麋切”,有的地名读bēi,源于《广韵》“彼为切”。如福建省莆田市陂头村、广东省陆丰市陂洋镇、河南省社旗县陌陂镇等。“埔”有2个读音。广东省大埔县的“埔”读bù,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埔”读pǔ。在广东同一个省、不同的地区读bù或pǔ是可以共存的。古地名中也有两音共存的。如“酂”有2个读音。一为《广韵》“子旰切”,读zàn,古地名,《玉篇》记载:“南阳有酂县”;二为《集韵》“才何切”,读cuó,古地名,《汉书补注》记载:“萧何初封,本是沛郡之 ,其后嗣乃封南阳之酂”。这都显示出地名读音的存异性特点。
存异性还表现在,同一个字用于地名是一个读音,用于水名、山名是另一个读音。如:“泷”,《广韵》“庐红切,又所江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庐红切、疎江切,又闾江切”。用于地名取“庐红切”,今音读lóng,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七里泷村;用于水名、山名,取“所江切”或“疎江切”今音读shuāng,如广东泷水、江西泷冈山。
(五)地名读音的开放性
地名读音的开放性是指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代表学界的权威工具书《现汉》,对地名特殊读音的认定一直持开放的态度,一直关注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诉求,体现出语言治理的弹性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前,各地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畅通,旅游业不发达,人口流动少,对外报道也少,某个地名的特殊读音,原来只在某地的小范围内称说,没有意识到对外报道时该地名的另一读音会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有何反响,当地人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自己所在地地名的另一读音,外界也很少关注这种特殊地名的读音。改革开放40多年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是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人员往来、新闻报道要称谓地名,高铁、高速公路要标示地名读音,在突飞猛进的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新技术面前,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山西省洪洞县名本应读hóngtóng,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高速公路的标示牌,都是hóngdòng。答案很简单,因为权威词典《现汉》上只有dòng一个音。后经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考察论证,确定了洪洞地名专用音tóng,近几版《现汉》上也增补了该音。安徽省六安市“六”的读音,曾在此前引起热议。关于六安市地名中“六”的读音,民政部、教育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种论著等多方意见很不一致。地名“六安”中的“六”应该读什么音?要通过分析地名“六”的读音源流、地名“六”的读音取向,按照地名审定原则来定。从“六安”的方言读音看,当地民众读[lu]是继承了《广韵》“力竹切”的读音,和“鹿陆”等同音,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因为普通话无喉塞韵尾,折合成普通话则为“lù”。同时,“六安”千年古城的历史,可知这个地名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能轻易改动。“人民群众对地名的一贯称法是有根据的。”每一次国家层面官方的有声新闻媒体将“lù’ān”播报为“liù’ān”,都会引发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响。“lù’ān”是流传民间至今的习惯读法,六安百姓乃至政府对“lù’ān”读音是一贯认同的。当前,《现汉》只注lìu一个音,而当地人读lù。在讨论中,多数专家倾向于读lù,政府主管部门也已经认可了“六安”的“六”读lù的读音。按照惯例,《现汉》将会在下一次修订中补入lù的读音。可以看出,某地特殊地名的读音,只要是地方政府根据民间诉求正式给政府主管部门打报告,经专家论证合理,即会得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民众的认可,也会在《现汉》中得以增补。政府有关部门对待特殊地名读音持开放性态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体现了语言治理的温度与适度。
总之,地名作为一个地域形象的重要标识,它的用字和读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凝缩,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经济的品牌,对扩大地域影响力具有无形的价值,这也正是政府、地方、民众、学界普遍关注的原因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名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剧增,对地名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想发挥好地名读音审定在国家语言治理中的效能,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更加需要遵从多元化标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二、审定地名特殊读音面对的困惑
地名特殊读音是指地名中的字音不读普通话的规范读音或常用读音,而读汉语上古时期、中古时期遗留下来的读音,或读历史上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误读音,或读当地习以为常的俗读音。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地名特殊读音,政府主管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以及学界、《现汉》已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审音、定音工作。尽管如此,还有种种困惑无形中制约着地名特殊读音的及时审定,为语言治理蒙上了诸多不确定因素。诸如国家政府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民间社区之间在对待某一特殊地名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无缝对接与有效管控,尚未形成为地方民众解答地名问题的畅通渠道。对于民间某一地名特殊读音倾向还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现汉》中明显存在着对于同级地名中的特殊读音有的得到认可,有的未予认可;对于乡村地名特殊读音,有的已经标注,有的未予注出。这就形成了审定地名特殊读音的种种困惑。
(一)地名特殊读音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政府主管部门与《现汉》在处理同一类字在不同级别地名中的特殊读音时未能保持一碗水端平。有的地名特殊读音备受关注,有关部门认定后并在《现汉》中注出;有的地名特殊读音关注度不够,也没有在《现汉》的各个版本中注出。同是保留古音的地名特殊读音中,有的已经注音,有的还未收入。例如:发源于河南省的涡河的“涡”,不读《广韵》“乌禾切”的wō,而读《广韵》“古禾切”的guō。安徽省涡阳县的“涡”也读guō,却未在《现汉》中注出。有些低于县市的乡村特殊地名,反而在《现汉》中也以“名从主人”原则标注了读音,即使是误读音,也给予了认可。但有的乡村的地名特殊读音,即使保留古音,也未能在《现汉》中予以认可。如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的“解”读hài,不读xiè。解州是关公的故乡,解州地名与关帝文化密切相关,当地政府和民众均认可hài的读音,强烈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与《现汉》增加地名hài的读音。还有一些重要的村级地名,如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武宿村,因建武宿机场而名,武宿的“宿”,当地读xù,不读sù、xiǔ或xiù,也没有在《现汉》中注出xù音。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曾厝垵,属于社区,当地读音为zēngcuòān,“按”,读阴平ān。《现汉》中只注上声的ǎn,未注阴平的ān。
(二)地名特殊读音的不一致性
不一致性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和代表学界权威读音的《现汉》在处理同一级别地名或同一类型、同一来源字的特殊读音时未能贯彻一致性原则,以致形成“摁住葫芦浮起瓢”。一个多音字(如“乐”)在不同省区的县级地名中读音可能各不相同,但《现汉》只注出河北省乐亭县的“乐”读lào。的地名读音,没有说明或注出浙江省乐清市的“乐”当地读yuè,广东省乐昌市的“乐”当地读lè的地名读音。可以设想,当人们遇到上述带“乐”的地名时,是仿照乐亭县读lào,还是任选lè、yuè中的一读?类似情况还有江西省会昌县的“会”读hùi,浙江省绍兴市的古称会稽中的“会”有的读Kuài,有的读gùi等。如果是普通使用者在一般场合去读,无论读成什么音都不可能引起社会关注,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如果是官方媒体的记者、主持人来读,读出的不是当地人所认可的这些县市地名的传统读音,定然会引起不小的反响。因此,在对待某一个地名用字的读音时,政府主管部门和代表学界权威读音的《现汉》要同时兼顾、延伸至同一个字在其他地名中的不同读音。这虽然在语言治理的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层面。
(三)地名特殊读音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现实中对有的地名特殊读音,政府部门尚未认可,《现汉》中也未能注出,但是民众一直沿用此音,互联网百度百科的县市名也标注此音。在当今网络社会,我们不能低估互联网的影响与作用,当人们遇到疑惑字音时,往往会去关注百度中的县市名读音。当百度百科注音与《现汉》的读音不一致时,往往会显示出地名读音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地名读音不一致性所衍生出的必然结果。如前文提到的“乐”在我国地名中现有3种不同的读音,导致其他同类县名是读yuè、lè还是lào,很难确定。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六”,多数专家认为也应读lù。如果《现汉》中只标出六安市的“六”读lù,不连带说明“六合”区“六”的读音,则人们读六合区的“六”时,就不知所从。因为《现汉》对待地名特殊读音具有“存异性”和“不可类推性”。
(四)地名特殊读音的非同步性
非同步性是指对某一地名特殊读音,政府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已作出审定,但《现汉》比较滞后,未能对审定后的读音立竿见影地作出反应,这就形成了审定地名读音的非同步性。《现汉》再版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无可厚非。然而,《现汉》如果长期滞后会在客观上带来一定的影响,即:当人们想知道某个地名的特殊读音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顺手去查权威词典《现汉》,而不会去查阅民政部门审定通过的文件通知,即使有这个意识,也不是迅即可搞清楚的事。有些政府主管部门已经认可了的读音,而《现汉》中还没有也不可能马上注出此音。何时在《现汉》中注出,何时才算一锤定音,热议也才会宣告结束。有专家认为,在推广标准音方面,权威辞书、国家层面官方的有声新闻媒体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权威辞书中及时标注地名特殊读音,不仅是对当地政府和民众意见的尊重,更是对历史文脉传承的尊重。因此,从国家语言治理的视域考虑,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字词典的空档期,权宜之计也可能是有效之策。
三、审定地名读音应当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民众对本地地名倾向的强烈诉求是审定地名读音的首要因素
近几十年来,在政府主导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民众的地名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地名文化日益重视。地名的用字和读音共同承担着地名文化,凝缩着一个地方文化的内涵。优秀的传统地名蕴藏了民众的社会价值、文化取向等思想观念,民众对本地地名倾向的强烈诉求就成为审定地名读音的首要因素。民众参与地名读音的审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民众自豪感,增强民众归属感。因此,对地名特殊读音的选择一定要多加考虑民众的呼声,要尊重当地人的读音习惯与读音倾向。其实,政府主管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一直很重视民众的呼声,坚持“名从主人”的从俗原则就是重视民众呼声的体现。民众呼声强烈的地名读音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条件,无论有没有中古音、上古音依据,都应该受到重视。如甘肃省宕昌县的“宕”读tàn,并不合乎《广韵》“徒浪切”dàng的读音,也予以认可。充分体现了尊重民众本地地名读音倾向这个原则。
其实,地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心理需求是密切相关的,某个地名的读音已在世世代代的当地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些读音贵在体现群体和谐意识,营造一种心理景观。不能随意打破这种和谐,更换这种景观,有的地名读音甚至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更加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地域文化现象。因此充分尊重当地地名读音,是为上乘之策。
(二)有上古音或中古音依据的地名特殊读音则可得到充分认可
有上古音或中古音依据的地名特殊读音在《现汉》中已经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对福建冠豸山的“豸”的认定,读zhài,不读zhì,就是因为源于《广韵》又音“宅买切”。安徽省枞阳县的“枞”,读zōng,不读cōng,就是因为源于《广韵》又音“即容切”。但是还是有一些保留古音的县级特殊地名没有收入。我们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首先应该对县一级的地名特殊读音诉求多加关注。此外,对县级以下乡村地名特殊读音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当有一套暂行的规范与标准。
如果某个地名用的是方言俗字,对其读音的审定应选取一个最接近此字的方言同音字,折合成普通话读什么音就标什么音。尽量邀请对该地方言有研究的专家参与其中,尽可能为该俗字标注出当地人比较认可、更为妥当的读音。
(三)地名特殊读音既要考虑“求同”,也要考虑“存异”
“求同”与“存异”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充分体现出语言治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安徽六安和江苏六合的“六”均读lù,这叫“求同”,“求同”原则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存异”原则是指同一个字,在某一地名中读一个音,在另一个地名中读成另一个音。如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六”、六枝特区中的“六”和横贯陕甘宁3省区的六盘山的“六”均读liù,不读lù,这是“存异”。“求同”与“存异”均是确立地名读音时要遵循的原则。该同时不求同,该异时非要求同,则违反了地名审音原则,就会引起社会、民间、学者无休的论争。我们诚望政府主管部门、学界和字词典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贯彻到极致。
四、地名读音审定在国家语言治理中效能的提升
李宇明认为:“国家的语言事务,社会的语言生活,当然也在国家行政之职域;过去将其称为‘语言管理’,而今也须相应发展为‘语言治理’”。审定地名读音作为国家语言治理的微观切口,其价值不仅在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更在于通过标准审音、科学定音、智能用音、广泛传音的过程,使得新时代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社会转型、文化传承振兴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推动语言治理向语言智理的转变升级。
(一)大力推动地名读音的数字化建设与管理
地名读音审定作为国家语言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到应加强国家地名信息管理,制定统一的地名信息数据和系统建设规范,推进各地区、各部门间地名信息数据整合、共享和运用,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积极构建和扩充地名读音数据库,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地名读音溯源机制。一是完善现有地名信息库中的读音数据,结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在“地名用字”板块中重点补充方言读音、上古音或中古音等依据。二是将地名读音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深度融合,开发智能语音地图平台,实现地名“音—图—文”联动展示。三是抓紧开展地名志文献库的抢救与线上检索工作,集合散存于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的地名志文献,运用OCR图文识别技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配合智能检索系统,为公众提供从文献溯源到现实应用的全链条地名信息服务,助力构建地名读音的历史发展档案。
最后,应借助线上线下的媒体平台,如公众号“中国地名”、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各地政务服务平台等,打造中华地名读音数据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地名标准音的规范使用,以数字传播守护地名语音文化遗产。
(二)精准释放地名读音在乡村振兴中的能量与活力
2023年,民政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旨在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与信息网,促进地名赋能乡村产业发展。2024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乡村地名建设指南1.0版》,为乡村地名工作提供参考与经验。地名管理已然从行政工作开始向文化治理深度转型。地名读音作为方言音韵的“活化石”,其科学审定更是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非遗保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然而,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尚未制定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审音规范,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即乡村地名读音问题更为复杂。各类地名大词典多止于县及以上的地区层级,乡村地名收录寥寥,很多乡村地名仍以口头语形态存在,尚未实现音形义一体的科学化确定。显然,这些现状难以支撑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名治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迫切需求。
可见,我国地名读音管理仍然面临以下几种困境:学术缺乏共联、技术缺乏支撑和实践缺乏统筹,亟须通过政府主导与政策扶持,开展跨学科田野调查与专家协同审音,构建兼顾语言科学性与文化包容性的地区分级审音标准和体系。具体来说:
第一,各级政府应该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推动研发方言智能采录和语音算法优化,依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设“全国乡村地名语音数据库”,运用移动端应用程序实现村民自主检索与录音。同时,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的各级政府也应当积极参加由民政部举办的全国乡村地名建设培训班,结合地区历史背景与特色,在目前各类地名大词典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地名读音审定规范》与《全国地名读音大全》,在地名保护名录中突出地名语音发展历程,大力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各高校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应该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机构的领导下,在我国十大方言区的代表方言点联合成立区域性地名审音实验平台或研究中心,确立审音机制,组织专家编纂标准地名词典、申报地名保护与研究项目等,互联乡村地名语音建档与非遗口传文化传承,切实参与到地方地名文化的建设中来,发挥好地名在乡村文旅创收和转型振兴中的巨大价值,更使乡村地名成为勾连历史记忆与现代基层治理的文化纽带。
2024年,全国各地共命名乡村地名38.8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27.5万块,采集上图地名和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111万条。乡村地名网的逐步完善,可以为增强乡村数字化基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和助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巨大力量。
(三)牢牢系紧地名读音在民族团结中的情感与文化纽带
2017年5月,运城市民政局邀请国内地名学和语言文字学专家对解州地名读音进行了审音论证。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祥柏在《光明日报》发表《地名解州究竟怎么读》一文。2019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专辟“地名读音专题研究”栏目,就解州的地名读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运城日报高级编辑王雪樵指出“解州”之“解”存有特殊性。文章结合《广韵》《通志》等典籍,论述了“解州”是中华“解”姓的肇源地,认为“解州”的“解hài”保留了解姓人家寓居或是从解州辗转迁徙而来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地名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地名读音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使民众充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同时,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众的情感认同,使地名读音成为民族团结的具象符号。
审定地名读音的深层价值,在于其能够将书面的语言政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治理实践。未来地名读音治理应当继续突破以往传统语言规范范畴,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
五、余论
汉语地名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以实现地名的标准化为目标,地名标准化是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审定地名的特殊读音是实现地名标准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地名读音的标准化、数字化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名词标准化、数字化,其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远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即能厘清。地名读音中的“承古”与“从俗”,“容错”与“规范”,“求同”与“存异”等原则就是复杂问题的典型反映。
理想的、权威的汉语字、词典工具书,应当能够翻检到全国乡村及其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的规范读音。目前我们还不能苛求任何一部权威的语文工具书能对全国乡村及其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注上正确的读音,因为地名信息量确实太大。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中旬,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5万条,推动900余万条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上图,可见未来需要继续规范的地名、尤其是乡村地名仍不在少。因此,当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上述审音3原则基础上对全国乡村及其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读音进行普查、审音、最后定音。可以考虑在《地名读音审定规范》与《全国地名读音大全》的基础上组织编纂一部最具权威性的、涵盖面最大的《全国地名百科词典》,以备各界查用。这样既可解决《现汉》不能及时收入规范读音的滞后性,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般语文工具书因量大而无法尽录的难题。然而,可以想象,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是何等之大。因此,应当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尽快、尽全地审定、整合地名信息数据,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激活政府部门、学界和民众对地名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分步实施、逐层完善地名读音治理。地名读音的不断完善,体现出了语言改革、语言治理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彰显出了语言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事等各个层面建设中发挥的重要力量。
此外,在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方面尚需规范化,虽然汉语拼音在国内目前还是注音工具,不作文字流通,但在国际上则作为拼写汉语汉字的书写形式,应当有通用的规范形式,这是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罗马字母流传最广,用汉语拼音拼写便于外国人阅读。因此,确立汉语地名特殊读音的汉语拼音规范也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语言治理过程中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乔全生 邸恩嘉
选稿:贺雨婷
编辑:宋柄燃
校对:王玉凤
审订:郑雨晴
责编:耿 曈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