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服用安眠药在很多人看来只是睡眠上的一个辅助,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早已表明,这种行为远不止是简单的“帮助入睡”。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长期服用安眠药在很多人看来只是睡眠上的一个辅助,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早已表明,这种行为远不止是简单的“帮助入睡”。
它会在中枢神经、代谢系统、免疫功能甚至社会行为上产生连锁反应,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缓慢、隐匿的,一旦形成,就很难完全逆转。
安眠药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抗抑郁类催眠药以及部分抗组胺药。
不同成分作用机制各异,但长期规律使用后,都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麻烦。
很多人对安眠药的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只要剂量固定,就不会产生耐药性。
事实上,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在长期使用后,GABA-A受体的敏感性会下降,需要更高浓度的药物才能达到原有镇静效果。
这种耐受性并不等同于成瘾,但往往是成瘾的前奏。耐受性发展过程中,睡眠结构会被改变,深睡眠比例减少,快速眼动期延长或缩短,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研究显示,连续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超过6个月的人,在停药后的前两周,反跳性失眠发生率超过60%,有些人甚至比用药前更难入睡。
这意味着,药物不仅可能失效,还会在撤药时放大原有的睡眠问题。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认知功能的下滑。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活动来促进入睡,但这种抑制在长期使用中会波及到学习、记忆和注意力维持等脑功能。
美国一项纳入超过3万名老年人的多中心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这类安眠药的人群,在5年随访中痴呆症的发病率比未使用组高出约32%。
即便是中青年人群,长期服药也可能出现短期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等现象。这类变化在刚停药后未必立即改善,有时需要数月到一年才能部分恢复。
神经影像学研究还发现,部分长期用药者的海马体积较同龄人显著缩小,提示结构性变化可能参与了认知功能的下降过程。
第三个风险集中在代谢和免疫系统。安眠药引起的中枢抑制效应会影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长期下来可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体重,并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加拿大一项涉及近1.5万人的调查显示,长期安眠药使用者的糖尿病新发风险增加了约28%。
免疫功能方面,部分药物在抑制中枢兴奋的同时,降低了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使机体在面对病毒或肿瘤细胞时反应迟缓。
对于本身免疫力较弱的人,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感染率或病程延长。
第四个被忽视的麻烦是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变化。安眠药虽然以改善睡眠为主要目的,但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
这种影响在部分人群中会表现为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增加跌倒和交通事故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在长期服药后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抑郁症状。
日本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安眠药者的抑郁症发病率较非使用者高出约40%,且停药后症状改善的速度缓慢,提示这种情绪变化可能与药物引起的神经化学改变直接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类型的安眠药在这些风险上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虽然在短期记忆损害方面的风险略低,但同样存在耐受性和依赖性的问题,而且它们对睡眠结构的破坏并不比苯二氮卓类小多少。
一些抗抑郁类催眠药在改善失眠的同时,可能带来体重增加、心律不齐等副作用。
抗组胺类催眠药在长期使用后,抗胆碱能作用会影响泌尿、消化及认知功能,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显著。
数据还表明,联合用药会放大这些风险。在部分人群中,安眠药与酒精、止痛药或抗焦虑药物同时使用,会增加呼吸抑制、低血压、意识障碍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多次发出警告,指出安眠药与阿片类药物合用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这与中枢抑制叠加效应有关。
另一个常被低估的机制是睡眠的自我调节能力受损。
人在自然入睡过程中,会经历由清醒到浅睡眠、再到深睡眠的动态过渡,这种节律由下丘脑、脑干及多种神经递质网络共同维持。
长期依赖安眠药会让这些内源性调节机制“懒惰化”,一旦撤药,大脑需要重新建立睡眠节律,过程往往伴随长时间的不适。
这种生理上的惰性,与心理上的依赖相互作用,使得很多人即便没有明显失眠症状,也会继续服药。
值得关注的是,安眠药对不同年龄段的风险表现不同。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和记忆问题,而老年人则更容易出现跌倒、骨折和认知退化。
孕妇在长期服用安眠药后,可能增加胎儿呼吸抑制或新生儿戒断综合征的风险。
儿童在长期使用中,行为和学习能力可能受到影响,这些变化有时会在停药多年后才被注意到。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把安眠药长期使用的风险与社会节律紊乱联系起来。
社会节律理论认为,睡眠质量不仅受药物、疾病等生物因素影响,还与日常作息、光照、社交活动等密切相关。
长期服药者往往忽略了这些非药物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导致睡眠问题越发依赖药物来维持。
反过来说,如果不调整这些生活节律,就算暂时停药,睡眠问题也会反复出现。
这种依赖还可能与大脑奖赏系统的变化有关。安眠药在短期内带来的入睡快感,会通过多巴胺通路强化大脑对药物的期待,形成条件反射。
这种强化作用在苯二氮卓类药物中表现尤为明显,部分人停药多年后,在遭遇压力或失眠时仍会出现强烈的复服冲动,这说明药物的痕迹并非仅停留在代谢层面,还刻在了神经网络的记忆中。
如果长期安眠药使用者,在完全停药后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方式重新建立了正常睡眠节律,是否就能彻底消除之前累积的风险?
停药和非药物干预确实能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依赖性,但部分风险——尤其是与认知功能、脑结构变化相关的风险——在停药多年后依然可见。
神经可塑性虽然允许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年龄、用药时间、剂量等都会影响恢复幅度。
对于中枢神经和代谢系统的改变,早期干预才是避免长期风险的关键,而不是在多年依赖后寄希望于完全逆转。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