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豆角作为我国重要的豆科蔬菜作物,其后期生长阶段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锈病是长豆角生长后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高的特点,若防治不当,可导致叶片枯黄脱落、豆荚畸形,严重时减产可达30%以上。为科学有效控制长豆角后期锈病发生,保障作物
长豆角作为我国重要的豆科蔬菜作物,其后期生长阶段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锈病是长豆角生长后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高的特点,若防治不当,可导致叶片枯黄脱落、豆荚畸形,严重时减产可达30%以上。为科学有效控制长豆角后期锈病发生,保障作物安全生产,现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从病害特征、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长豆角后期锈病的病害特征与危害表现
长豆角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侵染所致,该病害在长豆角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结荚后期至成熟期危害最为集中。其典型症状表现为:
1.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淡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隆起疱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后期病斑上可形成黑色疱斑,即冬孢子堆,严重时叶片正面与背面均布满病斑,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光合作用功能丧失。
2. 茎蔓与豆荚受害:茎蔓染病后形成梭形或长条形锈褐色病斑,影响养分运输;豆荚受害后产生褐色隆起病斑,导致豆荚畸形、品质下降,商品价值显著降低。
3. 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引发初侵染。发病后产生的夏孢子可通过风雨、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蔓延。高温高湿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条件,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田间积水或连作地块均会加重病害发生。
二、长豆角后期锈病综合防治原则
长豆角后期锈病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作物生长特性与病害发生规律,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实现经济、安全、有效的病害控制目标。具体原则包括:
1. 立足预防:针对锈病再侵染能力强的特点,在病害高发期前(如结荚后期)主动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初始菌源量。
2. 综合施策:融合农业栽培管理、物理阻隔、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协同防控体系,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3. 精准用药:根据病害发生程度与作物生育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严格控制施药浓度、次数与安全间隔期,避免药害与农药残留超标。
三、长豆角后期锈病具体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控制锈病发生的基础性手段,通过优化栽培管理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1. 合理轮作倒茬:锈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2年,与非豆科作物(如玉米、水稻、十字花科蔬菜等)实行2-3年轮作,减少土壤中越冬菌源积累,从根本上降低发病概率。
2. 加强田间管理:
- 科学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一般行距保持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避免植株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
- 肥水调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病性;浇水时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或沟灌方式,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 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荚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菌滋生与传播的载体。
3. 选用抗病品种:结合当地种植习惯,选择对锈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如“之豇28-2”“赣豇3号”等),从遗传层面提高作物抗逆性。
(二)物理与生物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
-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减少土壤中病菌孢子飞溅传播;
- 发病初期利用高温闷棚(棚室栽培条件下),在晴天中午密闭棚室2-3小时,使棚内温度升至35-40℃,抑制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
2. 生物防治:
- 施用生物菌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孢子/克)500-800倍液、木霉菌(2亿孢子/克)600-800倍液或春雷霉素(2%水剂)500-600倍液,通过竞争抑制或拮抗作用控制病菌扩展。
- 利用植物源药剂:选用苦参碱、蛇床子素等植物提取物,稀释后均匀喷施叶片背面与正面,兼具预防与轻度治疗效果。
(三)化学防治措施
当田间病株率达到5%以上时,需及时开展化学防治,选择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的药剂,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如下:
1. 三唑类药剂: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7-10天)的特点,能有效抑制病菌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
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25%嘧菌酯悬浮剂1000-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对锈病有较好的防效,且能促进作物生长。
3. 复配药剂:如30%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20%烯肟菌酯·戊唑醇水乳剂1000-1500倍液,通过不同作用机理协同增效,适用于病害发生较重的田块。
施药时应重点喷施叶片背面(病菌主要侵染部位),兼顾茎蔓与豆荚,施药间隔期7-10天,连续防治2-3次。注意避开开花期与高温强光时段施药,避免药害;采收前7-15天停止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防治效果评估与应急处置
在防治过程中,需定期(每3-5天)调查田间病情变化,评估防治效果。若发现药剂防效不佳(病斑扩展速度未得到控制),应及时分析原因,调整药剂种类或加大用量,并采取补喷措施。对于发病特别严重的地块,可提前采收商品豆荚,减少损失。
总之,长豆角后期锈病防治需结合作物生育特点与病害发生规律,通过农业措施奠定基础、生物与物理措施辅助控制、化学措施精准干预,形成全程防控体系,以保障长豆角体系与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