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秦英林(二):中国人有能耐! | 农经观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20:36 1

摘要: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成为全国受中央表彰的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之一。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成为全国受中央表彰的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之一。

从1992年与妻子一起辞职下海养22头猪开始,到2024年成为生猪出栏7160万头、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仅旗下牧原股份2024年营收1379亿元,创造利润179亿元。秦英林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2018年遭遇非洲猪瘟的生死存亡之战。

近期,秦英林在接受农视网记者专访时,首次揭秘了牧原“全空气过滤猪舍”创新的心路历程,再现了牧原从濒死猪场到世界顶流的生死一跃。

全球最大的养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接受农视网记者专访

非瘟横扫,仅剩五个月!

不眠夜打造“空气过滤”救命稻草

秦英林:非洲猪瘟来了,把我们一下子打趴下来了。

记者那阵子基本全部猪场被打趴下。

秦英林:趴下了以后,中国人了不起。就是在趴下的时候一定是要想怎么改变。今天看这个根本点就在于防病能力。

记者:当年非瘟的时候,其实我也去地方调研过,了解到非洲猪瘟的病毒能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那个时候唯独幸存下来的都是藏在深山老林里头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猪场才勉强保下来了。但凡只要公路能够通达到的,基本上都没有了。所以猪舍能不能跟外界隔离,能不能防病毒很关键。

秦英林:我们猪舍从我创业开始,到2000年前后,都是一个简单的能让猪装起来、能养的框架。

记者:相当于还是个圈的概念。

秦英林是个圈的概念,没有一个很好的内涵。我们整个行业都是比较艰难,没有更多的钱拿来投资,从初级打个墙四面透风,到慢慢的不让它冬天那么冷,再安个密封,我们叫封闭式猪舍;封闭猪舍到夏季还要通风,叫机械式猪舍;从机械式猪舍又向喂料的自动化,就已经是很好的了。结果,非洲猪瘟来了,把我们一下子打趴下来了。

那个时候我说牧原死不了。猪瘟从北方发生,慢慢向南移。我们的猪场分布在从北方到南方。只要给我五个月缓冲机会,让我的猪在五个月里别死光了。

当时我们想要五个月不能被灭掉,就开始不睡觉地去研发猪舍。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我们的猪舍必须是全天候,全猪群,全部是空气过滤式的猪舍。

当我跟外国友人谈判的时候,我说咱们讨论讨论中国非瘟,我们并肩作战,中美合作。因为他是这个行业专家,我们专门请他过来指导,但他说我们想的这个猪舍方式不可能实现。但我坚持想试一试。

我组织公司科研人员一起讨论,白天出方案,夜里去做试验,凌晨员工再向我汇报。大家齐心协力,抢时间。

记者:所以白天这边边干,晚上边试,试完之后立刻再调整方案,然后再反馈?

秦英林我们的试验人员一般每天三班倒,研发一班,采购一班,做试验的一班。这些人晚上都很辛苦,天天熬夜,我安排人给他们买夜餐,买鸡腿,让大家无论多么艰难困难,一定得在生产一线把实验给拿下来。

从750到250!降本生死战

“精准通风”让天价过滤器平民化

秦英林:我们在用空气过滤猪舍的时候,过滤器非常昂贵。

记者大概多少?

秦英林:那个一块儿要要一块过滤器要七百多块钱。

记者一个猪舍大概需要多少呢?

秦英林:多啊,我们(一个单元)是两百多块。

记者那其实这是十四万多。

秦英林这个成本太高了,我把空气过滤猪舍一建,就没法养猪了,因为这个风险那么大,不知道能不能挣钱。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想个办法?用非常精准的通风方式把通风量降下来?

记者:就跟当年降营养一样,对吧?

秦英林:对,在生死存亡状态中,我们讨论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精准通风。我们把空气的用量降到了三分之一。

记者不需要那么多空气了,相当于过滤的话,工作量也就下来了,所以设备就下来了。

秦英林空气过滤器也省了三分之一,原来空气过滤器有可能需要两百多个,现在就要七十多个就够了。

过去空气过滤器是昂贵的,是用在高精工业电子产品车间里边。想要在猪舍里用,就要降低成本。于是,我们把所有生产过滤器的厂家拉来谈判,探讨扩大生产,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

记者市场大了,它量大了,然后它的成本其实也能够降

秦英林对,按照我们设计的标准,一步一步从750块/个降到了250块/个。我只要用原来投资的1/9就可以实现了。

秦英林:开始的时候我们想的那个方案想得好,后来一试,一天晚上员工给我打电话说:“秦总,我们搞错了,怎么根本就没有风?”

当时,一下子把我打蒙。

我猜测会不会是漏风了,会不会是有地方没有封住的问题。结果是,风口是能够出风的,但是,风根本吹不了太远。

这一下子又把我打蒙。因为风吹过不去,空气过滤就不起作用,我们的旧猪场也改造不了,这些就都要被非洲猪瘟这把火烧掉。

记者:您那个时候全国已经投了多少个场?

秦英林:那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已经是很大规模了,从东北到南方都有。

记者:那时候身家性命大概是多少?

秦英林:2018年,公司总的资产个时候差不多300亿。

记者:就相当于因为如果非洲猪瘟那场仗不打赢,很简单,就趴下了。趴下了,那前面几十年的时间浪费了不说,那所有的财产几乎都得化为零。

秦英林:当时大家质疑我在胡搞,讲牧原做全空气过滤是不可思议,不可能实现。

深夜实验崩盘!

街头铁匠神助攻

破解致命“气流谜题”

秦英林:在生死存亡的状态中,我把街头那些手工艺人,或者能工巧匠都喊来。请教他们谁见过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者:高手在民间。

秦英林对,高手在民间。他们各尽所能。我们的通风口当时用铁片做的,他们有人是做铁件的,就看他们能不能帮我们想办法,有会做吊顶的,也喊来看看问题。

后来我们就发现是风口设计有问题了,我们就想开个洞放风不就可以了。但结果是,风出来了,但直接散开了,不能往前吹。意思就是它不是往前跑的,出了门就拐弯了。

这个时候,我就说能不能像飞机的风口那样,因为当时我们正在飞机上,它那个风其实风量不大,但是老远能吹到我身上,飞机的那个风口延长了出风口的导向。

我 立马决定,说立刻 网上买, 当时 采购人员正在 我的 边上坐着,马上在网上搜, 一搜就有,马上就 能买到 。 我们就是这样,一边说一边想 一边干 ,中午 12 点 就 到场 了 ,从下单到到场,中国的互联网发挥出重大作用。 这一买回来,一下子风 呼呼就 出来了 !

记者:您刚才说到的那个能直着吹的那个风口,是在哪呢?

秦英林你看在这里。

记者:就是这个红色的小点点这个吗?

秦英林对,就是这个风口啊这个风口太难了。你看这个新风进来以后,它吹一下就走了。过去国外猪舍的通风是这样的,他们的通风从这边进到这边,这样这边猪生病了,另一边的猪就都会生病。

记者:因为它传染过来了呀。

秦英林对,还有个问题,冬季的时候温度很低,冷得受不了。夏季的时候,天气热,猪更热。我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精准通风,空气让猪呼吸一下,就让它排出去,从顶篷那边排走了,这是牧原核心技术。

关键是我们把这后边的空气,除臭除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们排出的气体,空气质量达到优,PM2.5外边的还是77,我们排的是7.7,外边的PM10是173,我们PM10也能达到这个标准。

记者:你看那上面显示都是0。

秦英林我们能把猪舍排出空气中的氨气,降到零。你看外面自然界中空气的菌落数,数值为12.75。但我们猪舍排出的空气,气体中的菌落数达到了3.6。也就是说,比外部自然界中的空气还要好。

全空气过滤猪舍用了以后,我们发现能控制住非洲猪瘟了,养猪行业的同行就都来学,大家都学会了,行业里中上游的养猪企业就都用开了。

这样一来,中国用三年时间恢复到非洲猪瘟前的高产水平,让全球人惊讶。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还是有能耐的

记者:我也是特别认同这一点。

记者手记:

决断、创新、务实、担当、具有民族情怀,这是我在现场听秦英林讲述完“牧原如何在危机中自主研发空气过滤猪舍,降低成本,并成功控制疫情”的过程后,脑袋里浮现出的第一感觉。

这场生死时速的战役,不仅将牧原推上了行业之巅,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智慧与韧性的力量。

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非瘟阻击战,秦英林作为企业家的创新魄力与危机领导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是一位决策者,更像一位深入技术前线的“总工程师”。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实用主义与开放心态——当专业研发遇阻,他毫不犹豫地引入街头工匠的民间智慧。

在秦英林身上,看不到丝毫的路径依赖或墨守成规,有的只是在绝境中寻找生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强悍执行力与创新本能。

这场胜利,是技术的胜利,是中国人在重压之下永不熄灭的求胜意志,更是秦英林这种独特企业家精神所点燃的“中国创新力”的胜利。

记者 | 曾丽清

摄像|张龙飞

编辑 | 杨婧轩

责编 | 赵宁宁

栏目主理人 | 曾丽清

监审 | 杨 巍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纷纭现象,在繁杂信息中,精准提炼关键要点,《观三农·农经观察》以专业视角,为您深度解读 “三农” 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农经观察》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原创栏目,版权归其所有。

来源:农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