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正是在这样浮躁的内容生态里,一种新的平台内容逻辑正在悄然浮出水面:不是追逐单点出圈,而是搭建一个能不断生长的内容系统;不是靠灵光一现的爆点取胜,而是用机制与结构定义内容的“发生方式”。
在信息洪流中,内容变得越来越“短”——短平快的热点、速食化的创意、一哄而上的爆款争夺。
但正是在这样浮躁的内容生态里,一种新的平台内容逻辑正在悄然浮出水面:不是追逐单点出圈,而是搭建一个能不断生长的内容系统;不是靠灵光一现的爆点取胜,而是用机制与结构定义内容的“发生方式”。
这正是抖音电商在做的事。
“溜达节”只是一个切口。从表面看,它像是一场本地生活市集活动;但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它更像是一次平台级内容工程的样本验证——通过空间模版、创作者机制、节奏构建等多重设计,试图打造一个可复制、可迭代、可沉淀的内容发生器。
IP,不再是讲一个好故事,而是要让好内容持续发生。电商平台,也正在从内容消费者变成内容机制的设计者。
过去几年,“IP”几乎成为品牌内容战略里的关键词。许多品牌对IP的理解,往往是围绕打造一个“超级符号”:有记忆点的命名,有高辨识度的视觉,有一条能打动人的主线故事。更有经验的团队,会再进一步:让IP具备一定的社交性与互动机制,承接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
在这个逻辑下,IP更像是一种“故事表达”或“品牌标签”,是品牌向外界输出叙事的载体。
但对于平台型电商来说,IP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平台每天面对的不是一个品牌、一个产品、一个消费者,而是成千上万条内容、复杂多样的用户心智、实时变化的消费意图。一个“故事”或一个“视觉锤”远远不够,平台更需要的是一整套可被不断调动、规模化复制的内容机制。
说得再直白一些:平台并不缺一个出圈内容,而是缺一种能催生无数个内容的“结构”。
这种结构,既要能稳定制造“话题”,又能在不同场景中持续生长;既能服务品牌主的传播,也能调动创作者的内容表达,还能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它不只是一次性的创意动作,而是一种系统能力的体现。
抖音电商正是试图去搭建这样一套能力。它所推动的“IP”概念,本质上是一种平台内容秩序的构建。与传统以符号命名的IP不同,它更关注的是“能不能复制”“能不能扩散”“能不能形成节奏”。
“溜达节”是这种思路的一个具象样本。
从外部看,它像是一场本地生活市集;但从平台的角度,它更像一个“内容发生器”:
它提供一个场景模版,让不同城市可以有机复刻;它搭建一个内容共创机制,让创作者、商家、用户都能自然参与;它甚至建立了一种节奏结构,可以配合平台整体内容规划嵌入全年时间线。
这不是一次节日营销,也不是一个视觉概念,而是一种“结构型内容产能”的试验。
如果说抖音电商正试图打造一套“IP内容机制”,那么“溜达节”便是这一机制的首次立体呈现。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活动,更不是单纯的线下市集,而是一个平台级内容生成结构的样本验证。
其真正的亮点,不在于来了多少人、搭了多少摊,而在于它如何用机制串联起“场景、内容、节奏”三者,形成一个不断生长、可被复制、易于参与的内容系统。
首先,它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打开内容边界。溜达节不囿于一种形态,它可以出现在城市街头,也可以叠加到如ChinaJoy、文旅展会、艺术节等各种文化场域中。无论在哪种空间中,它都能以模组化方式嵌入,用统一的视觉风格、布景系统与互动体验,引导用户拍摄、记录、分享,把线下场景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入口。
其次,是多元叙事机制的落地。溜达节没有设定“唯一故事”,而是鼓励创作者成为主角,从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个节日,这些内容不是被平台“推荐”出来的,而是被现场“触发”出来的——从生活中生长,也反哺生活本身。
而节奏机制则让这个IP具备了可持续性。溜达节并不是一次性的campaign,它具备清晰的时间轴,与平台营销节奏、电商节点、地域节气高度耦合。当它反复出现,用户会开始形成时间感知:“春天来临了,溜达节又要来了”;而商家也会以此为锚点,预判下一次参与机会。统一的视觉系统、角色设定、拍摄模版等要素,也逐渐固化为可被延用的“IP资产”,让这个事件具备长期记忆与再生能力。
说到底,溜达节不是在制造一次热闹,而是在建立一种机制,让内容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被自然引发、被用户接力、被创作者共创。它不是一个“主办方拥有”的IP,而是一套所有人都能进入、参与、协作的内容发生结构。
如果我们把“溜达节”换一种方式理解,它并不是一个活动企划,而是一个内容系统的测试版本。它测试的是:平台能否设计出一个具备内容自驱力、传播可持续、用户参与度高的内容装置。
这背后所体现出的变化,是平台内容观的深层转向:内容不再是“营销部的创意”,而是“产品部的系统设计”。
在传统品牌思维中,内容往往是一次次 campaign 式的存在:团队提出创意、找外包制作、投入预算投放、复盘报表结束。但在平台体系中,内容更像是产品能力的一部分,它必须可被结构化地生产、被用户驱动地传播、被平台机制自动地放大。换句话说,内容要“产品化”。
抖音电商的IP逻辑正在沿着这条路径走。
我们看到,“溜达节”并不是一个孤例。各种行业榜单、场景节气内容,抖音电商的内容行动正在逐步形成节奏化输出、模块化设计、平台型运营的系统。这些节点不只是促销手段,更是平台为内容生长预设的“温室”:
每个节日背后,有对应的内容主张;每个话题背后,有对应的创作者激励和用户参与路径;每个榜单背后,有品牌的种草需求和交易链路的打通。
这些并不依赖一次“红不红”的爆点,而更像是一次次“代码迭代”——每一次更新,都让平台内容系统更稳定、更可控,也更有复制价值。
这种“平台式IP”的最大优势,是它可以成为平台内容生态的一部分,而非外部资源的临时堆砌。它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演化能力:在不同时间、空间、内容趋势下不断更新自身,而不是每一次都推倒重来。
对于品牌主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在平台上参与内容,不再只是“赞助一次IP”或“投一波达人”,而是要理解平台IP的结构与节奏,找到可以长期参与的位置。你可以成为节日的共创者、榜单的参评者,甚至在某个场景中塑造自己的角色和记忆。
而对于平台而言,IP的价值也不再取决于一次活动的流量高低,而取决于它能否成为平台生态中长期稳定的“内容触发器”。
从这个角度看,抖音电商所打造的IP,已经不仅仅是“故事”或“符号”,而是承载了平台内容秩序的底层逻辑。这是一种平台内容工程化的体现,也是一种新型电商IP观的浮现。
平台内容机制的成熟,对品牌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过去品牌在参与平台内容时,更多采取的是“投放”逻辑:找到平台的大事件、热门话题,快速介入,露出产品,获取流量。就像过去赞助一个线下音乐节,最重要的是品牌logo有没有出现在舞台背板上。
但在“平台式IP”逐渐形成机制化内容生态的今天,这种一次性“赞助式参与”越来越难带来深层连接。因为用户在消费内容时,早已不再满足于看到一个品牌露出,而是更在意品牌是否真的在场、是否融入情境、是否参与共建。
溜达节的启发恰恰在此:它不鼓励品牌扮演高高在上的赞助方,而鼓励品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位置”。
比如,一家咖啡品牌不再只是放置logo,而是直接开一个摊位、讲述“在地烘焙”的故事;一个护肤品牌不再打出促销海报,而是与达人一起探讨“晒后修护”的城市经验。品牌不再“抢C位”,而是找到与用户日常产生连接的“共情位”。
内容共创,才是新式 Sponsorship。在这样的内容结构中,品牌要争取的,不是曝光的量,而是情感的质。不是“你看到我了”,而是“你记得我参与过”。
这一点,其实也重新定义了品牌在平台内容IP中的定位——不是旁观者,不是借势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
更进一步,对于有长期品牌建设诉求的企业而言,真正值得投资的,不是一个campaign能跑多快,而是自己在平台内容机制中能站多深、留多久。
试想一下,如果平台每年都会办溜达节、心动榜、种草日,而你的品牌每一次都能自然嵌入、持续参与、不断迭代,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平台记忆中的品牌身份。这比单次爆发更强韧,比短期KPI更有复利。
也许,这正是未来品牌内容的新答案:在内容成为秩序的时代,品牌的竞争力,不再只是创意的光芒,而是结构中的一席之地。
来源:新营销New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