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尤侗八股趣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八股技法说色与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19:59 1

摘要:我明日透骨髓相思病缠,怎(我)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恰如那一低头的温柔

临去那秋波一转

梦魂沉醉眸影离合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从此人生无限妩媚

有你来陪

是谓传奇!

命题:

我明日透骨髓相思病缠,怎(我)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尤侗《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以八股之严苛,论情之灵动,戴着镣铐(实为八股技法或功法)舞蹈的笔尖,带来无限文妙之趣,引情入圣,颂情之大哉!

借尤侗论双文之秋波一转,体会八股文议论之精妙。(当年我们老师讲议论文,就是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简单易操作)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尤侗)

一、破题,点出主旨,提纲挈领

崔莺莺(双文)的眼神传递情感,目成(秋波一转),确立"情因转而通"这一主旨。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二、承题,承接破题,深化题意

进一步阐释破题,说明秋波转动实为情意流转,为后文张本。使用"盖...然则..."的经典承题句式。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未去者,何也?秋波一转,已起一池秋水。秋波去,心澜起。

三、起讲和入题:模拟议论,引入正题

八股文以模拟视角,“代圣贤立言”。尤侗游戏笔墨,以张生“人生情”代替“圣人言”,以西厢杂书代圣人言,十分大胆,难道不怕宝钗罚跪训导吗?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于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列子 杨朱》:“古语有之曰:‘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

活着时互相怜恤,死后互相舍弃。活在当下,不要彼此辜负。因此,张君瑞定义好色非淫。

情起普救寺静地,静极思动,方有秋波一转之情思。

双文“这一转看似无情,实则难以忘情;看似有情,却又不为情所困。”秋波一转,并非一见钟情,并非终身已许。

“情动、情静”之际,“情轮微转”,好色非淫,思无邪。

“有如双文者乎?”入题,颂双文之情真情大!

四、起股(提比:第一二股):首展论述,对仗铺陈

用两组对称排比描写崔莺莺离去之前的声音、离去之后行止,"秋波一转"已填满心房上下左右,变“铁石人”石呆子了。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最可念者,(音)半晌方言(余音歇),口不能传,目传。

更可恋者,(行)一步渐远,(香尘灭),足不能停,目停。

前比写声音渐歇,后比写身影渐远,均归结到"目传"。叹为观止,对仗工整,意趣倍生!“秋波一转”之前后,眉目传(转)情,音容笑貌已入髓,别无他念他恋。“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蝉娟解误人。”进京赶考的事已抛到九霄云外,惊艳之后是借厢。

请ai画秋波一转,也花费好多功夫,难有如意者

五、虚比,承上启下,深化论点(不需要排比)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正式描写"秋波一转"的情态。"盈盈""脉脉"是秋波,"乍离乍合"是转。“临去时遇之”是遇奇,是天意。总起来,即《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崔张之情自然纯真,天意难违!于世无伤!

目之所及,心之所起,皆秋波一转

五、中股(中比,第三四股):核心论述,深化对比

前股:推测秋波未转前的状态(垂眺庭轩,秋波转于笑中)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后股:想象秋波既转后的情状(凝眸深院,秋波转于愁中)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观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这霎时的秋波一转,思其前(笑对良辰美景),虑其后(心怜,莫忧莫愁),意驰千古,情纵八荒。心所寄,已无我。“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亲眼目睹,观羞灯前,亦未若“秋波一转”让人销魂心荡。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若人生只如初见!

六、后股(后比,第五六股):辩证议论,升华内涵

前股:分析秋波转时的情感矛盾(忘情与滞情)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多情总被无情恼,剪不断,理又乱。秋波一转,情已生,不能忘,情意绵绵溶溶脉脉,若绿水悠悠。

秋波一转,她心意已动。自己想要流露温柔的目光去迎接,却因为内心的犹豫,担心人家不会轻易接受。(是尊重和敬畏!)

后股:抒发观秋波者的心理反应(惜转与恨转)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有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惜秋波一转,惜情起缘生。

恨秋波一转,魂牵梦萦,已成为感情的俘虏。

秋波一转,我梦里跟随千万转。想要闭上眼睛不去看,却又无法回避。秋波一转,举重若轻,生命不能承受其轻乎?(好不容易想出“举重若轻”这个词,搞不好就被当作“忤奴”而唐突菲薄双文啦)。

金圣叹评批双文临去那秋波一转:

“ 妙,眼如转,实未转也。在张生必争云“转”,在我必为双文争曰“不曾转”也。忤奴乃欲效双文转。”

金圣叹对双文呵护备至,认为双文“秋波不曾转”,秋波一转是张生视角的臆测。金圣叹骂腐儒为忤奴,“后之忤奴谓双文于尔顷,已作目挑心招种种丑态”,目挑心招,在金圣叹眼中是小人心度君子腹。

红楼梦有撷花的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差双文远矣。贾雨村因为被丫环多看一眼,便以其为“巨眼英雄,风尘知己”,差张生远矣。脂批:“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中自己。”

今古穷酸理解不了双文和黛玉,甚至理解不了聊斋里的狐妖。

尤侗定义张生“好色”境界:来相怜,去相捐也。不负美人恩,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非常人所及。

七、束股(束比,第七八股):收束全文,呼应主旨

收束全文,用楚客汉宫的典故提升意境,回归"情转"主题。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

“楚客”可以是哭和氏璧的卞和,宋陆游《书感》,“楚客长号沽白璧,汉宫太息遣明妃。”

“楚客”也可以是贾谊。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楚客”用的最多是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杜甫《冬深》,“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

又有如下古文,和《子产却楚逆女以兵》主题相似,疑为演义之文。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公孙段赋《野有蔓草》,子产曰:"是谓'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公子围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遂请于郑伯,三年乃得见。郑人谓之"楚客"。

楚国公子围率军到郑国,名义上是参加聘问仪式并迎娶公孙段氏之女,实则借婚礼仪仗掩盖军事企图。

公孙段吟《野有蔓草》(源自《诗经》)。“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应景秋波一转。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子产说,借用诗经,“转化”公孙段的意思为,(被抛弃的女子)自身都难以保全,哪有闲暇顾及后代。

公子围回应说“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是借用了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的话,在流亡的困境中,仁爱与亲情才是无价之宝。

公子围向郑伯提出请求,经过三年才得以相见。郑人谓之“楚客”,来自楚国的女婿。

此段文字考证不得。但楚公子围回国后,就弑侄登位成为楚灵王,好细腰那个,此人没有可圈点之处。如果取此典,可以理解为,三年情愫暗生,也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玩意儿!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到底源于什么典故呢?辗转反侧,百般AI和搜索皆不可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直到我瞥见《登徒子好色赋》,心情大畅,就是它了,“楚客”指宋玉。

“招楚客于三年”的用典,必定是指“登东墙之女”招引楚客宋玉三年,以对应“待月西厢之女”临去时对张生秋波一转。东墙对应“西厢”,偷窥三年对应“秋波一转”

《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行谗言,谨防宋玉好色。宋玉擅长“譬喻”之辩,却坐实了登徒子好色之名。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东家之女可谓美矣,登墙招引宋玉三年而不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而双文则临去秋波一转得张生。

这个用典还暗藏着“好色非淫”的讨论,东墙女偷窥三年,情不真不纯。似曾相识,是说普罗大众有若东墙之女,皆不及西厢双文情真情纯。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之妹“一顾倾城”得宠于汉武帝。

张君瑞看见莺莺则是思虑,“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然李夫人终有“色衰爱弛”之忧,无可奈何春去花落。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

双文秋波一转,引张生眼花缭乱、魂牵万转,秋波转情自此绵绵不休。有莺莺秋波一转,才有张生之“宜”,国色宜国士。

“招楚客于三年,倾汉宫于一顾”,其中的“楚汉”对比意味着矛盾,心里的思想斗争,楚汉有界,善恶在乎一念之间。“偷窥三年”对比“倾城一顾”“秋波一转”,意味着慎重与斟酌。心计筹划,未若顺其自然、顺乎天意。

八、大结:引申升华

以禅喻情,将"情转"升华至哲理高度,符合八股文"结响"要求。

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

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老僧悟禅竟然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秋波一转,个中有真意!不可与俗人言,僧老可以无视秋波一转?非也!窃以为,惟有真意对真意,可破虚妄。

或许再过一寺,满墙皆为“女儿国”。当你视线穿越寺院围墙,会发现,寺院就是在红尘里飘摇嘛!少僧林老,不外如是我闻!

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相传,康熙读尤侗此文至末句,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又问另一和尚,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闻之大笑。

情禅,你我只能参悟个“四不像”吧!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秋波一转,太难拿捏!“能持否?”搞不好西厢就变“东墙”了,入好色赋!

孟子曰: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西厢记为何不是东厢?盖由宋玉和孟子“东墙”之女而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色与礼孰重?搞明白了吗?你被秋波转晕了吗?

八股文繁复,世人厌恶八股文章章法死板生硬,皆因不通“秋波一转”(文章旨意),照葫芦画瓢,仍然不通。非八股之过。

看尤侗信手拈来,羡慕其才情雅思,惭愧于八股束手束脚。

自己行文艰难,去了以义理之苦涩,损尤侗八股秋波之灵动,罪过啊!

八股不是难在起承转合的排比修饰,而是在这过程中,要说出个“道道”来。八股无罪,只是困于四书五经,不如当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皆列于考试范围,更有益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更多各类人才。考试就要有个标准,当今考试也有生硬繁复之嫌。

日出嵩山坳,晨钟暮鼓,山花丛中笑。僧试得?老试得?老不读西厢。不能“既要,还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与子偕臧!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难得相宜!是幸运,是传奇!是以西厢记方如普救寺也!

来源:侠之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