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十位顶尖专家受邀前往避暑胜地,享受国家级的高规格接待——从接送的专车,到精心安排的住宿,再到与中央领导的座谈交流,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国家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今年的专家群体中,还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来自产业界的代表数量明显增加。
每年8月份,北戴河专家休假都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事件。
数十位顶尖专家受邀前往避暑胜地,享受国家级的高规格接待——从接送的专车,到精心安排的住宿,再到与中央领导的座谈交流,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国家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这项始于1987年的例行安排,过去这些年持续吸引着各界关注。外界的好奇不仅在于受邀者的显赫身份——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图灵奖得主……更在于获邀专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如果你仔细研究受邀人员名单的变化,会发现一个秘密:
这其实是一份“国家科技战略风向标”,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中国对未来的深度思考。
01
一份名单的“进化史”
如前所述,北戴河专家休假,始于1987年。
那一年,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首批14位专家受邀到北戴河休假。从此,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到北戴河等地参加休假活动,就成为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一项制度性安排。
38年来,这份备受关注的名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公开报道可以看到,参加休假的专家类型在不断演进:
早期主要以传统学科的资深专家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受邀,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最近几年——
2023年:主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7位专家聚焦AI、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
2024年:主题“爱国奋斗”,专家阵容更加“豪华”,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薛其坤领衔,后者带队观测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赞为“诺贝尔奖级”发现;
2025年:主题“建功新时代”,突出高科技、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呈现出“基础科学”与“产研融合”并重的特点。
图/央视《新闻联播》视频截图
这一演进轨迹,清晰勾勒出国家科技战略的深化历程:从应用层的追赶,到基础科学的扎根,再到最终打通“理论-技术-产业”全链条的战略雄心。
02
四类人才,勾勒科技战略
仔细分析近3年的受邀名单,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国家最需要的,是四类“关键先生”。
第一类:基础科学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颜宁。
这位结构生物学家的故事,堪称传奇。
2022年,她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她其实在2016年就参加过北戴河休假,当时39岁,是最年轻的受邀者之一。
9年后再次受邀,身份已经彻底改变——从海外华人科学家,变成了归国创业的科研机构掌门人。
颜宁的膜蛋白结构研究,直接关系到癫痫、心律失常等重大疾病的治疗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她颁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时说:她的工作为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这类科学家做的是“从0到1”的工作,看似离产业很远,实际上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科技高度。
第二类:核心技术的“突围者”,代表人物:姚期智、潘建伟。
如果说有一个人的回国能够改变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轨迹,那这个人一定是姚期智。
这位图灵奖得主的履历“惊艳”无比:哈佛大学博士,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任教,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
2004年,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加盟清华大学。这个决定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手创办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人才的摇篮”。
▲姚期智教授(图/CFP)
这个班有多厉害?数据说明一切:
每年只招收30-40人,录取标准比清华普通专业高出一大截
毕业生中,超过60%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深造
培养出的学生在谷歌、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担任重要职务
更有不少人回国创业,成为中国AI产业的中坚力量
此外,姚期智还创办了“智班”(人工智能学堂班),专门培养AI领域的拔尖人才。在他的主导下,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方向上实现了领跑。
潘建伟打造的量子通信帝国,则从“墨子号”卫星到“京沪干线”,从“九章号”到“祖冲之号”,一步步构筑起量子通信的“中国方案”。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技术极限,在国际前沿领域创造出一项又一项中国奇迹,用量子密钥守护国家安全,为国铸盾。
这类科学家的使命很明确:在最关键的技术领域,为中国争取战略主动权。
第三类:重要战略领域的“总师”级存在,代表人物:吴伟仁、唐长红。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履历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
从嫦娥一号绕月,到嫦娥三号落月,再到嫦娥四号背面软着陆,最后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每一步都在他的统筹规划下完成。
更关键的是,他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战略级的系统设计师。
在他的主导下,中国探月工程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后续的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这种统筹全局的能力,正是大国重器需要的“总师”气质。
类似的还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型号总师、新型“飞豹”“歼轰7A”总设计师,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统筹千军万马攻克技术高地。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图/CFP)
第四类:全栈自主可控技术生态的“构筑者”,代表人物:刘庆峰。
今年的专家群体中,还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来自产业界的代表数量明显增加。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庆峰的成长轨迹,恰好见证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无到有的完整历程。
1999年,还是中科大研究生的刘庆峰创办科大讯飞时,人工智能还是个相对冷门的概念。那时候,语音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中文语音识别更是一片空白。
26年来,科大讯飞从最初只有18个人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知名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讯飞构建起了从底层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
从技术布局看,科大讯飞不仅在语音识别领域深耕多年,更在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能力、知识图谱等AI核心技术上全面布局,由其承建的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着为国家AI产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的重任。
从产业生态看,科大讯飞的AI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医疗、司法、汽车、智慧城市等十余个垂直领域。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在各个关键行业构建AI驱动的全新生态。
特别是在大模型时代,面对ChatGPT的冲击,科大讯飞快速推出了讯飞星火大模型。这个模型的特殊之处在于:坚持技术路线的独立性。
在美国对中国AI产业围追堵截的背景下,讯飞星火完成了从底层的AI芯片和算力集群,到中间的AI框架,再到上层的算法与模型的全栈自研。这意味着,即使外部技术供应链断裂,这套体系仍然能够独立运行和演进。
刘庆峰曾说:“没有自己的算力底座和技术生态,就等于在别人的地基上建高楼,随时可能塌。”
这就是“全栈自主可控技术生态构筑者”的价值:在关键技术领域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自主权。
03
名单背后的顶层逻辑
为什么是这些人?为什么是现在?
我们认为,这份名单反映了决策层对当前科技竞争形势的深度判断。
判断一: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
早期的北戴河名单,更像是对各行各业杰出人才的表彰。但现在不一样了,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应用层转向底层技术。
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核心算法、生命科学……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关键。
所以你看到,近年来受邀的专家,不少都在这些核心领域深耕。
图/图虫创意
判断二:时间窗口正在收窄
从名单的紧迫感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时间预期,比外界想象的更紧迫。
为什么要重点关注“青年人才”?因为科技竞争是马拉松,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判断三:生态建设成为关键
注意一个细节:近年来受邀的,不仅有基础科学家,还有产业化专家和企业家。
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单纯的技术突破还不够,必须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从实验室到市场,从论文到产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
04
读懂中国的科技雄心
北戴河休假制度有个特殊性:专家们不只是去休息,还要参加座谈会,与中央领导面对面交流。
2015年参加过休假的振动控制专家尹学军回忆,他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关于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这种直达“天听”的渠道,让一线科学家的声音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决策。
图/CFP
更重要的是,这份名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信号”。
它告诉全社会:国家最重视什么样的人才,最支持什么样科研的方向。
当颜宁、姚期智、薛其坤、潘建伟这些科技“顶流”受到如此礼遇时,其示范效应是巨大的。
无数年轻人会因此坚定投身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决心,无数企业家会因此加大研发投入。
05
写在最后
不再满足于跟跑,要在关键领域实现领跑
不再局限于应用创新,要在基础科学上发力
不再依赖单点突破,要构建系统性优势
不再只要技术突破,更要完整产业生态
这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逻辑转变:从追求“有没有”到追求“强不强”,从解决“卡脖子”到构建“不可替代”。
当刘庆峰这样的企业家能够与姚期智这样的学术泰斗同台受邀,当颜宁这样的基础科学家与吴伟仁这样的工程总师并肩而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的多元化,更是战略思维的系统化。
这是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
基础研究决定创新的高度,工程突破决定应用的深度,产业生态决定竞争的厚度。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协同发力。
3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0多年后,这句话有了新的时代注解:在大国博弈的关键时刻,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国家安全力。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