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老食俗要吃“1菜1肉1瓜”,老传统别忘记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16:08 1

摘要:每年这个时候,门诊里“老胃病”复发的、血压忽高忽低的、睡眠崩盘的、忽冷忽热感冒的,一波接一波。真正让人感到“秋意”的,其实是身体的“叫苦”。气温开始下探,昼夜温差拉大,湿度变化快,空气干燥,免疫系统开始“考验你到底有没有好好过夏天”。

立秋,节气里最有“仪式感”的一个,仿佛一夜间风凉了几分,蝉声也少了点。

可你要真以为到了立秋就“凉快”了,那只能说你太年轻。南方依旧是蒸桑拿,北方也还在烤电炉。

立秋不是凉,是“暑去秋来”的信号灯,身体最敏感的一拨人开始出问题了。

每年这个时候,门诊里“老胃病”复发的、血压忽高忽低的、睡眠崩盘的、忽冷忽热感冒的,一波接一波。真正让人感到“秋意”的,其实是身体的“叫苦”。气温开始下探,昼夜温差拉大,湿度变化快,空气干燥,免疫系统开始“考验你到底有没有好好过夏天”。

结果就是,一大波人开始秋乏、秋燥、秋感冒。尤其是中老年人,稍不留神,“老毛病”就找上门。

但你知道吗?老祖宗早就给出了解法——立秋之后,一定要吃“1菜1肉1瓜”。不是随便说说,这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食补三宝”,背后有的是中医智慧、营养学逻辑,甚至连心理学都能搭上边。

1菜,说的是芋头。

南方人讲究“立秋吃芋”,这不是民俗,是生理需求。芋头是典型的“润燥食材”,入口绵软,低脂高纤,富含膳食纤维和粘液蛋白,能保护胃肠黏膜。

夏天一顿烧烤一瓶冰啤酒把肠胃摧残得七零八落,很多人以为进了秋就没事了,结果突然降温,冷风一吹,胃痉挛就来了。芋头能温补而不燥,是肠胃修复的“软实力”。

而且芋头升糖指数低,糖尿病人也能安心吃。别小看这点,在医院里,立秋后因为血糖波动来复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很多人忽视了秋天的饮食控制,结果一碗饭一碗面下肚,血糖飙到天上去。

1肉,要数鸭肉。

为什么不是鸡?因为秋天是“燥邪当令”,鸡性温,吃了容易火上加火。而鸭却是寒凉之物,有清热养阴的作用。特别是北京、江苏、浙江一带,全靠老鸭汤续命。鸭肉脂肪低,蛋白质含量高,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秋后进补。

门诊里不少人问,“医生我是不是该进补了?”

我说别急着炖人参鸡汤,先来碗老鸭汤看看你身体能不能接住。鸭子配点山药、百合、莲子,滋阴养胃,补而不腻。鸭肉能缓解秋乏,这种“懒洋洋”的疲惫感,其实就是交感神经在“换挡期”里卡壳了,鸭肉里的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正好能提供身体“过秋”的能量。

1瓜,必须是冬瓜。

冬瓜其实并不“冬”,它是夏天长、秋天吃的“走水王”。立秋前后体内湿气还没完全排干,尤其是伏天没少吹空调、喝冷饮的人,肚子一圈“水带”,腿脚沉得像铅块。冬瓜利尿消肿,是调理水湿体质的利器。

有意思的是,古人讲“秋瓜坏肚”,指的是黄瓜、西瓜这类寒凉瓜果立秋后不宜多吃,而冬瓜例外。它虽寒,却不伤胃,反而能清热除湿、软化血管,还能帮助降压、减肥。你要是立秋后晚上还在吃冰西瓜,那肚子疼别怪天。

讲真,这三样秋补食材,就是“低调的黄金搭配”:芋头修内,鸭肉补虚,冬瓜去湿。组合起来,刚好填补夏天留下的“空窗”,又为冬天的进补打下基础。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理这套。立秋当天还在喝奶茶吃炸鸡,一问肚子痛、喉咙干、睡不着,自己还以为是“换季综合征”。其实就是吃错了、熬多了、懒动了。“不听劝”的代价就是每年秋天都来一遍“身体大清算”。

还有个容易忽视的点,立秋之后,情绪波动变大。这是植物神经系统受到气候影响的结果。你可能突然感觉烦躁、容易发火、晚上睡得浅,早上醒得早,甚至开始梦多。很多人以为是心理问题,去做心理咨询,结果一查,是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引起的“秋季综合征”。

怎么调?

除了作息规律、保持运动以外,饮食是最基础的调节器。芋头的膳食纤维提高肠道菌群活力,鸭肉的色氨酸促进脑部血清素合成,冬瓜的钾和镁有助于神经稳定。别小瞧了这三样吃的,它们是最便宜也最靠谱的“情绪调节器”。

再说个你想不到的角度——立秋后的饮食,其实也与“抗癌”有关。

秋燥伤肺,而肺主皮毛,肺一虚,免疫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肿瘤风险都会增加。这不是吓人,是数据支撑。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肺癌发病高峰在每年9月到11月之间,正是秋季中后段。一个原因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另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免疫屏障在秋季变薄了。

这时候,如果能坚持多吃些润肺的食材,比如芋头、鸭肉、银耳、百合,搭配抗氧化类的蔬果,比如番茄、胡萝卜、南瓜,能显著提升肺部抵抗力。秋季饮食调理,不只是“吃好身体舒服”,更是在为冬天的“免疫战”打前哨。

从营养学看,立秋后人的食欲明显回升,是摄入优质营养的好时机。但问题是,现代人很多“借食欲之名”大吃特吃,结果不是吃胖就是吃出三高。尤其是中老年人,进入秋天之后,血脂、血糖、尿酸都容易“跳水式”上升。医生最怕的不是一个人嘴巴不馋,是他馋得没底线。

你可以吃,但得吃对。炒芋头少放油,炖鸭汤去皮,冬瓜汤别加太多盐。糖尿病患者注意芋头控制量,高血压患者注意冬瓜汤别加火腿肠,痛风患者鸭肉别连皮啃。每一个“对症吃”的细节,都是身体的“求生信号”。

回到“老食俗”,你以为只是传说,其实是祖先用无数代人的试错,才总结出来的“行为医学”。最怕的是现在的人不懂装懂,嫌弃传统,结果就是用外卖替代饭桌,用药片弥补饮食错误。

立秋不是一个节气,是一次身体的“季节交接仪式”。不需要你大张旗鼓地进补,也不必走极端式清淡。只需要在餐桌上,留出那一口芋头、一块鸭肉、一碗冬瓜汤,就能让身体在秋天稳稳地过渡。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黄琬苹. 试从《内经》浅谈秋季养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43):244-245.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3.139.

[2] 陈青霞,陈炯华. 以秋季为例浅析中医“治未病”之四时养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7):1006-1009. DOI:10.16448/j.cjtcm.2017.0337.

[3] 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 四时养生之秋季养生篇[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083-3085.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