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档节目从传统综艺节目以娱乐为主成功地闯入了现实社会,它所呈现出的青年群像和创业轨迹,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需求,也展示了视听内容赋能文旅产业的深层能力。
在当下青年精神诉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爱奇艺推出的经营纪实真人秀《微笑一号店》,成为一扇观察当代中国青年社群的窗口。
这档节目从传统综艺节目以娱乐为主成功地闯入了现实社会,它所呈现出的青年群像和创业轨迹,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需求,也展示了视听内容赋能文旅产业的深层能力。
所以在看到这样一部作品时,我们不仅欣喜于它在节目的策划设计上实现了突破传统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从这档节目的选题立意和价值坚守中,真切地感受到一档综艺节目的竞争力,正在从“流量争夺”转向对青年精神诉求的回应,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节目形态如何变换,只有扎根时代脉搏、真切品味人生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共鸣与参与。
这档节目给我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它“拥抱真实”的叙事策略。或者说这档节目的最锋利之处,在于它撕开了创业叙事的浪漫化滤镜。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渲染创业的浪漫幻想,清晰直白地展现了不同背景学员在学习培训和经营中的“骨感现实”。不论是停业整顿,还是团队冲突,节目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克制冷静的“距离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真实创业的艰辛。
不美化成功,不渲染所谓的“成功学神话”,这就一下子戳中了青年“Z世代”对视听内容“祛魅”的需求。观众厌倦了虚假人设,他们渴望在节目里看到与自己境遇相似的问题与成长。这种“真实叙事”的手法,不仅有了节目“粘性”,更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带给我们一种社会学思考。它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既有择业迷茫,又有创业渴望;既渴望挣脱“内卷”又恐惧试错成本的矛盾心态,描绘出了一种“既想躺平又不甘于平庸”的心态。这种真实性的叙事手法,与时代进程和心理轨迹更加契合,它告诉我们,好的内容不必贩卖幻觉,真实自己就有万钧之力。
这档节目给我的第二个深刻的印象,在于它重塑了“认真做事”这个意义空间。当下与青年相关的舆论场,经常听到“内卷”“躺平”这样的话。这里有很多调侃,也有一些无奈,甚至成为一种态度。可以说,“内卷”“躺平”对奋斗价值的消解毋庸置疑。这档节目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它十分克制的、保持距离的用事实来说话。
节目把功夫聚焦在平凡中的微光里,它把青年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想法打开给观众看。比如,为了记配方熬夜背书,为了帮团队补短板自己去主动学习甜品的制作。这些连续的、反复出现的“不高光”的坚持,引导着观众重新锚定了奋斗的价值坐标:成功未必一定要搞轰轰烈烈的颠覆性创新,踏实的去学习一门手艺、掌握好一门技术、服务好一位顾客,做好一件事情,同样值得尊重。这种价值观的重塑,对陷入“成就焦虑”的年轻人,是一种深深的治愈。
通过这种转化,节目其实就把“青年就业迷茫”的社会议题,巧妙地转化成了一个可参与的实践方案。这档节目没有天选之子,没有拯救世界的人,只有35个手足无措的年轻人彼此鼓励、小有摩擦,到了关键时刻又互相兜底。节目刻意地保持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群像叙事,在个性表达与团队协作的平衡中,更加注重用“共同成长”来引领叙事,没有“明星店长”,也没有刻意放大某个人的某种情绪。它用“成长共同体”替代了“个人英雄神话”,这种群像养成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每个人在协作下“认真做事”的价值感,当你在团队中不可避免地做错事、被误解时,你也能看到,总有与你同行的人发自内心的包容与支持。
这档节目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在于它把“内容即服务”的理解转化成了一件触摸得到的商业创新。“内容即服务”是这几年一个热词,在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界,这个概念到底说的是什么,感觉总是有点儿隔靴搔痒。但《微笑一号店》给了我们一个实打实的操作案例。这档节目创造了一个新的咖啡品牌uSweet,这里的门店既是经营的场所,更是节目叙事的延伸。观众在节目里看到了咖啡新品“橙风余夏”的研发,就可以立即到店里去下单。这种“所见即所得”、简单直接的商业转化,是商业逻辑里最被认同的商品交易规则。
这就让内容本身直接成为最为具体的销售渠道。它的底层逻辑是从“看到”到“参与”的消费革命。节目里说,“情绪价值占比达50%”。当节目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情绪价值的积累,进而演变成直接的消费冲动和消费需求,那么这种视听内容赋能商业实践的路径就更加清晰。这和近年来LABUBU等一系列“悦己”产品的火爆出圈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揭示了Z世代消费逻辑的质变,这就是当产品的功能属性退居次席,对产品的情感认同和参与感就会上升为消费决策的核心。情绪价值驱动的消费主义转向,让情感体验成为消费的新引擎。
这档节目给我的第四个深刻印象,在于它在传播方面对PGC和UGC的组合应用。这档节目在线上线下的传播手法,值得业界深入研究。不论是爱奇艺的正片,还是各类账号在抖音、小红书上的系列打卡视频,让用户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者之一。这种专业内容引发“自来水”的创作与传播,实际上是设计出了这档节目的“社交货币”。这就打通了“内容、消费、社交”三个基本元素,自然更容易成为热点话题。
《微笑一号店》像一株从社会土壤中长出的植物——它的根系扎进当代青年的精神焦虑,枝叶伸展到城市文化的活性脉络,果实结在文商旅融合的创新试验田。这提醒我们:当综艺让内容与社会肌理深度耦合,便能创造超越娱乐的社会价值。毕竟,最好的故事永远不在剧本里,而在年轻人滚烫的汗水中、城市升腾的烟火里、以及时代真切的脉搏间。
来源:娱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