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曝光的模糊照片里,无垂尾设计的飞行器直接给外界甩了个王炸——这已经是今年国内曝光的第三款六代机方案,而隔壁美国空军部长还在国会哭穷,说NGAD项目每架成本要7亿美元。
当中国三款六代机同框照片流出时,最戳中军事迷痛点的其实是那个问题:我们砸钱搞装备到底有没有用?
毕竟美军F-35维护费高得吓人、妥善率低到离谱的情况还历历在目。
8月4日曝光的模糊照片里,无垂尾设计的飞行器直接给外界甩了个王炸——这已经是今年国内曝光的第三款六代机方案,而隔壁美国空军部长还在国会哭穷,说NGAD项目每架成本要7亿美元。
台海局势逼得紧,但技术路径走错可能比对手更可怕。
有意思的是对比两国研发模式。
美国六代机项目搞了快二十年,空军版的NGAD、海军版的F/A-XX、波音的“忠诚僚机”分头烧钱,结果到现在连个全尺寸模型都没凑齐。
中国这边倒是把“摸着美帝过河”玩出花活,单是气动布局就同时押注无尾三角翼、前掠翼、可变后掠翼三种路线。
这打法看着激进,其实藏着门道——当年歼-20总师杨伟团队研发时,就同时在搞有人机、无人僚机、传感器平台三套方案。
隐形技术更值得细品。
新机型机身表面连铆钉凸起都没有,进气道设计直接把歼-20的DSI鼓包升级成自适应曲面。
西北工业大学去年发过论文,说他们搞定了微波段到红外线的全频谱隐身材料,原理是用纳米级金属颗粒做成三明治结构。
这材料往机身上一铺,别说雷达波了,连发动机尾喷口的红外辐射都能削掉八成。
反观美国NGAD,去年试飞时还在用老旧的F414发动机改型,尾焰抑制技术比中国差出至少五年。
产能问题才是真考验。
美国智库CSIS去年推演台海冲突,说中国每年能爆出200架歼-20已经是极限。
但沈阳、成都两地现在同时扩建六代机脉动生产线,光是成都黄田坝机场卫星图里,新厂房面积就比三年前扩大三倍。
这波操作背后站着整个工业体系升级——成飞用歼-20积累的3D打印钛合金骨架技术,现在能做到80%结构件一次成型。
沈飞更狠,直接把造船厂的模块化总装技术平移过来,机翼机身分开造,最后像拼乐高似的组装。
不过多线作战风险也不小。
当年苏联搞米格-31、苏-27、米格-29三箭齐发,结果后勤体系差点崩盘。
中国现在把重型六代机、中型舰载机、无人僚机三条线全开,发动机这块就有点露怯。
涡扇-15虽然追平F119,但距离美国正在测试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还差半代。
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初公布了个取巧方案——给现有发动机加装等离子体喷射装置,硬是把推力提升了12%。
这野路子能不能扛大梁,年底珠海航展估计就能见分晓。
回头看看美军现状,波音工程师跳槽去SpaceX的都快凑够个足球队了。
五角大楼去年招标六代机子系统,结果投标的除了洛马雷神这些老面孔,还混进来做手机散热片的公司。
中国军工现在反过来玩“跨界”,华为的相控阵雷达算法、大疆的电机控制技术、甚至宁德时代的电池管理模块,全被整合进新机型设计。
这种军民融合的渗透力,可比美国军工复合体那种“旋转门”模式狠多了。
说到底,装备竞赛比的是谁能把技术红利吃透。
中国现在六代机敢玩全家福,底气来自于歼-20时代打下的全产业链基础。
当年为了给隐身涂层找供应商,硬是扶植起七个省的配套企业。
现在搞六代机的复合材料,直接从高铁车体厂调生产线。
反观美国想把F-35生产线改造成NGAD,结果发现得从零培训焊接工人——过去二十年他们的高端制造业早被掏空了。
最后那个问题其实有解。
看看手机市场就知道,华为当年用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打组合拳,硬是在苹果三星夹击下杀出血路。
六代机分高低配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打通技术底层。
成飞沈飞现在共用同一套飞控代码,发动机接口全规格统一,这手标准化操作才是真绝杀。
等哪天重型机当指挥中枢、中型机火力输出、无人机群当炮灰的体系真建成了,太平洋上空的话事权恐怕真要换人。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