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归来,河北副师长张清荣叛逃台湾,一年后竟被台湾枪决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13:08 1

摘要:张清荣站在码头上 看着对面若隐若现的金门岛,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12月的海风特别冷。

张清荣站在码头上 看着对面若隐若现的金门岛,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纸条是他儿子写的,上面歪歪扭扭地画着一家三口。

孩子不知道爸爸要去哪里,只是在临走前塞给他说:”爸爸要记得回家。”

张清荣把纸条装进贴身口袋。

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摸到它了。

河北小子的抗日路

说起来,张清荣原本只是河北保定的一个农家娃。1937年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他刚满1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村里来了八路军,个个精神抖擞,说话办事都透着股正气。

张清荣跟着他们学会了认字,学会了开枪,也学会了什么叫革命理想。

1938年冬天,他正式入了党。

那时候条件艰苦 连党章都是手抄的,但张清荣觉得比什么都珍贵。

他把那张纸小心翼翼地缝在衣服夹层里,一直带到朝鲜战场。

打日本人的时候,张清荣算是个狠角色。

别人冲锋喊口号,他不吭声,就是闷头往前冲。

战友们说他是”愣头青”,但谁都佩服他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

仗打得多了,张清荣也慢慢往上升。26岁当副营长,27岁扶正,建国后直接当了团长。

那时候的他,走路都带风,觉得这辈子值了。

朝鲜的炮火声

1952年,张清荣带着炮兵团入朝参战。

朝鲜的冬天比河北还冷,但他心里热乎着呢。

”给美国佬点颜色看看!”这是他在动员大会上说的话,台下掌声雷动。

张清荣的炮打得确实准。

有一次,美军的坦克队想偷袭,被他一轮齐射打了个稀烂。

那些洋鬼子估计做梦都想不到,这个中国农民出身的炮兵团长,能把火炮用得这么溜。

从朝鲜回来后,张清荣被提拔为副师长 授衔中校。

那年他35岁,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调到福建的那个夏天

1957年8月,张清荣被调到福州军区当高炮师副师长。

刚到福建,他就感觉气氛不太对劲。

这里离台湾太近了。

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对面的炮声,金门岛上的探照灯一扫,半边天都亮了。

张清荣有时候站在海边,想着那边也住着中国人,心情说不出的复杂。

更让他困惑的是,部队里开始流传一些消息。

说是上面要搞什么运动,要清理干部队伍里的”不纯分子”。

张清荣听了心里发毛,他想不明白,打了这么多年仗,流了这么多血,怎么还能不纯呢?

那段时间,张清荣经常失眠。

他想起河北老家,想起牺牲的战友,也想起朝鲜战场上那些年轻的脸。

这些念头让他越来越迷茫。

12月17日的决定

就在这种心情下,张清荣做出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12月17日那天,他告诉警卫员小李要外出公干。

小李看见首长脸色不好,想问什么,但还是忍住了。

张清荣走到码头,找了个渔民老张:”我要去对面。”

老张吓了一跳:”首长,那是金门啊!”

”我知道。”张清荣掏出钱,”这些够了吗?”

老张看着那些钱,最后还是答应了。

人家都给钱了,而且还是个军官,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船开出去没多久,后面就响起了警报。

几艘快艇追了上来,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张副师长!有什么问题咱们回去商量!”

张清荣站在船头,望着越来越近的追兵。

那一刻,他想起了儿子画的那张画,想起了妻子做的饭菜,想起了河北老家的麦田。

”快点开!”他对老张喊道。

台湾的座上客

到了台湾,张清荣被当成宝贝一样供着。

上校军衔、五万元奖金、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职务,这些待遇让他暂时忘记了心中的苦涩。

台湾方面给他改了个名字:张春生。

说是在自由世界重获新生。

1958年初,各大报纸都在宣传这个”起义将军”。

张春生被安排到处演讲,讲大陆的”黑暗”,赞美台湾的”光明”。

刚开始,张春生确实按剧本演。

但时间一长,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台湾的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他看到过小贩被警察欺负,看到过农民交不起税被赶出家门。

这些场景让他想起了当年为什么要参加八路军。

危险的念头

更要命的是,张春生开始想家了。

他想念大陆的一切:想念战友,想念河北老家的土地,甚至想念那些曾经让他困惑的政策。

每天晚上,他都会拿出儿子画的那张画看半天。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张春生说了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

”两岸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呢?”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参谋总长王叔铭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会后,王叔铭在日记里写下了张春生的”死刑判决书”:”此人受毒太深,已无利用价值。”

1958年的秋天

10月,张春生被秘密逮捕。

罪名是”继续为匪宣传”。

审讯室里,那些曾经热情接待他的军官们,现在脸上只有冷漠。

”你写《和平之路》是想干什么?”

张春生沉默了很久:”我只是觉得,中国人不该永远打下去。”

”还有什么要说的?”

张春生摇摇头。

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月后,台北郊外响起一声枪响。

张春生结束了他荒诞的一生,时年39岁。

后记

张清荣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从河北农家子弟到副师长,从叛逃者到枪下鬼,他用39年走完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也许他到死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是当初的选择 还是最后的醒悟?

没人能给出答案。

只有那张皱巴巴的画还在,画上的一家三口永远不可能团聚了。

参考资料:

《蒋介石在台湾》,陈冠任著,人民出版社

《海峡两岸关系史 第3卷内争·对峙》,张春英主编,九州出版社

《台海风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国民党军政人物志》,解放军出版社

王叔铭日记,台湾”国史馆”藏

来源:史说富贵儿

相关推荐